大河壩鄉[貴州省思南縣大河壩鄉]

大河壩鄉即大河壩鎮,位於思南縣城西南部,東臨鸚鵡溪鎮,南與思林鄉、許家壩鎮接壤,西與楓芸鄉毗鄰,北與張家寨鎮交界。境內海拔最高1200米、最低400米,平均海撥高度700米,鎮內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6.5C0,年均降雨量為600-1200mm,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2%,是全縣森林覆蓋率較高的鎮鎮之一。鎮政府駐地離縣城14公里,距雙龍互通8公里,是全縣離縣城較近的一個鎮鎮,304省道(松鳳公路)穿鎮而過,是縣城通往許家壩鎮、合朋溪鎮、長壩鎮、香壩鎮、楓芸鄉、青槓坡鎮、楊家坳鄉、思林鄉等8個鄉鎮的必經之路。 2005年全鄉農業總產值達688萬元,多經收入達480萬元,鄉企總產值達1085萬元,招商引資104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309元。全鄉有經濟園林18000畝,其中棗皮11000畝,板栗6000畝。栽植天麻5000平方米,發展養豬4800頭,養雞15000隻。

歷史沿革

大河壩特產“花甜粑”圖片1 大河壩特產“花甜粑”圖片1

大河壩鄉(區、鎮)級行政區劃始於民國31年(1942年),因距縣城較近,之前一直為縣城直轄。其年1月,思南縣“撤區廢聯保設鄉鎮”,全縣保留一個區(志興區),設2鎮、17鄉,248保,2196甲。大河壩時為“河清鄉”,轄14保,鄉政府駐地酸湯坳鳳凰寺。民國36年(1947年),改駐大河壩。新中國成立後,又隸屬一區(駐縣城),1953年全縣劃分為八個區,縣城稱城關區,一區始駐大河壩,轄四角、木葉、天井、河壩、擦耳、卜雲、酸湯、泥溪、清塘、雙龍、桂花11個鄉。1956年大河壩區轄四角、思林、河壩、卜雲、泥溪、雙塘、桂花、酸湯、擦耳9個鄉。1959年改稱大河壩公社,轄四角、思林、河壩、泥溪、桂花、酸湯、擦耳7個管理區。1961年,撤銷以區為公社的建置,恢復區公所,管理區改稱公社,大河壩區轄四角、思林、河壩、泥溪、雙塘、桂花、酸湯、擦耳8個公社。1984年春,公社改為鄉,大河壩區轄四角、思林、河壩、泥溪(桂花併入)、雙塘、酸湯、擦耳7個鄉。1992年2月,全縣“撤區並鄉建鎮”,由河壩、泥溪、酸湯、擦耳4個鄉合併設立“大河壩土家族苗族鄉”,鄉人民政府駐地大河壩;雙塘鄉劃入思唐鎮,四角、思林兩個鄉合併設立“思林土家族苗族鄉”。

大河壩鄉於2013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3)141號”批覆檔案改置為大河壩鎮。

基本情況

大河壩特產“花甜粑”圖片2 大河壩特產“花甜粑”圖片2

全鎮設泥溪、河壩、酸湯、擦耳四個便民利民服務中心,管轄22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214個村民組,鎮政府駐河壩社區居委會。鎮內設黨委、政府、人大、紀委、政法委、人武部等領導機關,並設有社會事務、經濟發展、人社中心(合醫、養老保險)、計生、綜治、司法、派出所、國土所、法庭、財政所、安監、農業、畜牧水產、交通、村鎮建設管理、林業、水利、電力、教育、衛生、文化廣播電視、金融、糧食、菸草、供銷、郵政、電信等機構和部門。全鎮地域面積8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8969.86畝(其中田10354.33畝,土8615.53畝)。全鎮總戶數6417戶,人口23722人,由土家、苗、仡佬、漢、蒙古等民族組成,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5.7%,土家族、苗族是少數民族中的主體民族。

大河壩特產“花甜粑”圖片3 大河壩特產“花甜粑”圖片3

大河壩為典型的山區農業鄉鎮。目前,除糧食生產外,主要產業有油菜、烤菸、畜牧、茶葉等產業。全鎮烤菸在馬河、尖山、昝岩、花園、轉角、農林、聯山、勤儉、天壩、桃山等10多個自然村已實現規範化、規模化生產,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年均產量在70萬斤左右,上中等菸葉比例達65%以上,年均產值330萬元左右。畜牧產業方興未艾,柏岩、泥溪、馬家山、馬安、河壩已建成養豬專業村,全面推行飼草養殖,牲豬存欄16639頭,出欄18238頭,年肉類總產值達1300餘萬元。良好的區位優勢是亟待開發早熟和反季節蔬菜的生產基地。

該鎮歷史文化悠久,旅遊資源及地下資源豐富。貴州大學烏江思林電站建設產業經濟帶研究專家將大河壩定位為思林電站後花園、思南工業園區。鄉政府轄區內的桃子椏村是紅軍名將曠繼勛的故居,曠氏宗祠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五龍搶寶”地理遠近聞明,龍門、貞節坊、石微子、八仙桌、窗花、樂天墓、萬卷書、文筆鋒等遺蹟,昭示著這裡輝煌的歷史。古有八賢齊立,今有中科院院士及其留學在外的子孫。居住在桃子椏村的村民仍秉承著傳統的土家風俗習慣,該村洞子口風景區,距思南縣城僅3公里,距曠繼勛將軍舊居老宅、思林電站進場公路及廖錫龍將軍家鄉均為1公里左右路程。風景區內水資源十分豐富,有從未乾涸過的100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庫,水庫上游為近1000畝的優質岩窩李子,年產量在10萬斤左右。水庫以下有天然的碾房,奇異的山洞,古石橋,1000畝森林,岩羊、野豬常出沒於此。洞子口景區已成為思南縣城居民休閒、娛樂、垂釣的好去處,開發利用潛力大。

大河壩境內地下資源豐富,有130多萬平方米的雄雌磺礦區,上世紀80年代土法煉製的雄雌磺參加全國第三屆鄉鎮企業產品博覽會。獲銅牌獎,現人民大會堂貴州展廳的雄磺精便產自大河壩。據原貴州103、106地質大隊專家勘測,較為集中的雄雌磺礦儲量達76萬噸以上,開發潛力巨大。鄉內煤炭、鉛鋅礦資源也十分豐富。能生產出優質紅磚的材料玉金砂、矽酸鹽遍地皆是。轄區內的酸湯片區有被譽為“中華一絕”的黔美花甜粑;百餘名民間藝人生產藤椅、藤兜等器具銷往縣內外餐館、娛樂場所及許多現代家庭。大河壩得天獨厚的資源與離縣城和思林電站較近的優勢,將成為經濟騰飛的助推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