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特色
原大水橋溪段古代稱為大水溪,古時的徐聞地植被茂盛,山林密布,到處都是飛泉走瀑,大水溪由縣北的龍床嶺直瀉至海安港入海,水流一年四季皆湍急無比,水勢相當宏大,大水溪時因汛水特大而得名。 清代因在當地建起石橋後稱大水橋溪。大水橋從明清時代始即是雷南重要的水利樞紐工程,1958年當地政府圍壩截堵大水溪蓄水建成縣內最大的水庫(大二型),大水橋水庫初建的庫容面積9300萬立方米。現水庫仍在擴容和加固,現庫容超過1.48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3萬畝,主副堤長8860米,最高坎為31.7米,溢洪道淨寬45米,最大排水量892立方米/秒,主幹渠長48.5公里,設計通過最大流量16立方米/秒。也是湛江地區僅次於鶴地水庫和長青水庫之外的第三大水利樞紐工程。整個庫區儼如一個大平湖。其西南面為巍峨的大堤,東北面為起伏的山坡。登臨堤頂,舉目遠眺,山坡上青翠的草坪、香蕉林迎風搖擺,湖面上碧波蕩漾,水鳥翔集,宛如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尤其是明月當空的秋夜,湖面上閃動著銀色的光環,靜靜的月影好象沉下的一環玉璧,在徐聞縣城萬家燈火的映襯下,景致顯得更加迷人。
歷史淵源
為緬懷蘇東坡,後人在木水溪畔重刻的東坡詩詞
大水橋水庫下面,正是風景優美的流梅溪,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臨此地, 蘇東坡即蘇軾(1037——1101)字子瞻,也字和仲,四川眉山人。在謫居黃州(州治今湖北黃崗)時,因築居東坡故號東坡居士。據清乾隆年間編撰的《徐聞縣誌》中所記載:蘇東坡移貶海南儋州渡海北歸至徐聞時,他認為自己不死於南荒,是依靠伏波將軍保祐之所至。他說“四州之人以徐聞為咽喉,南北之濟以伏波為指南,事神者其敢不恭”,“軾以罪謫儋耳三年今乃獲還海北往返皆順風,念無以徐神貺者”。於是,他前往謁拜位於徐聞城南的伏波廟,並作了《伏波廟記》銘於廟中。三十二年後,南宋建炎三年(1129)謫於萬州的宰相李綱行至徐聞海濱時,也全《伏波廟碑陰記》,贊蘇東坡所作的廟記是“詞意璨瑋”之作!在徐聞期間,蘇東坡曾到縣東大水橋畔的流梅溪一游。他身處曲徑,透過層林,仰視高空的一片片飄遊的雲彩;面對著那激越東流的溪水,心境豪放,頓時感慨萬端。於是,落魄南方荒野之地的大文學家蘇大學士即揮劍刻石賦詩:“豈曰尋幽賞,微名遠絆身;歸心流水急,宦興白雲深。”這首令人深思的千古絕句,以之抒發他面對那官宦之爭,使他流放南荒,幸獲赦而迫切北歸的心情!後人為紀念他,便把這塊刻詩大石立於溪邊。八百多年來,這塊詩石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騷客。可惜,這一寶貴文物於文革“十年動亂”之中被毀了。但為了紀念蘇東坡這位大文豪,現仍有蘇公題刻的複製品立於流梅溪供人觀賞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