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村[雲南省紅河州彌勒縣彌陽鎮下轄村]

大樹村[雲南省紅河州彌勒縣彌陽鎮下轄村]

大樹村村隸屬雲南省紅河州彌勒縣彌陽鎮,地處彌陽鎮西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鎮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縣3公里。東鄰吉山村委會者林寨村,南鄰古城社區皇良田村,西鄰本縣西一鎮啊基邑村,北鄰洗灑水庫存。

村情概況

轄大樹村、必正黑村、龍潭村等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076戶,有鄉村人口4357人,其中農業人口4229人,勞動力223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758人。

全村國土面積6.91平方公里,海拔1,420.00米,年平均氣溫17.70℃,年降水量1,076.00毫米,適合種植 稻穀等農作物。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2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72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全村國土面積6.91平方公里,海拔1,420.00米,年平均氣溫17.70℃,年降水量1,076.00毫米。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195.95畝(其中:田2,007.65 畝,地188.30畝),人均耕地0.60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2,040.00畝,主要種植桃李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00畝,其中養殖面積1.50畝;荒山荒地950.00畝,其他面積5,178.2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 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全村有1065戶通自來水,有6戶飲用井水。有1076戶通電,有4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07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3.71%和96.3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3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66戶(分別占總數的96.46%和89.77%)。

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村內主幹道均為部分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95輛,農用運輸車75輛,拖拉機49輛,機車64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07.65畝,有效灌溉率為91.4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02.0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9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99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8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3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1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3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23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54萬元,占總收入的13%;畜牧業收入1191萬元,占總收入的28.1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860頭,肉牛402頭,肉羊0頭,禽畜4500隻);漁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0.59%;第二、三產業收入1101萬元,占總收入的26%;工資性收入1265萬元,占總收入的29.9%。農民人均純收入257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2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87人(占勞動力的48.63%),在省內務工1087人,到省外務工25人。

特色產業

該村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主要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2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2.0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種植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發展種植業種植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07戶,共鄉村人口4278人,其中男性2120人,女性2158人。其中農業人口4278人,勞動力2958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50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94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2.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大樹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彌陽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0公里,距離中學0.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950人,中學生7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2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194.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506.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258.51萬元,有固定資產519.7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89.9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2個,黨員總數94人,黨員中男黨員83人,女黨員11人。 團員134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農田水利灌溉困難,耕地面積人,農民可靠收入來源。2、經濟困難,必正黑和龍潭村道路未能完成硬化。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帶領全村黨員民眾建設新農村,改變舊村面貌。2、以本村的地理位置和實際情況,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使增產增收,發展種植業、大棚蔬菜。3、鼓勵剩餘勞動力,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