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營[軍事機關]

大本營[軍事機關]
大本營[軍事機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本營是甲午戰爭到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帝國陸海軍的最高統帥機關,能夠以大本營命令(大本營陸軍部命令或大本營海軍部命令)形式發布天皇敕命,是直屬於天皇的最高司令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期間都臨時設定了大本營,戰爭結束後即告解散。抗日戰爭爆發後設定的大本營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戰爭結束,被同盟國稱為“帝國總司令部(Imperial General Headquarters)”。大本營也進行關於戰果的宣傳。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敗勢盡顯,但大本營公告中仍然充斥著顯示戰況對日本有利的虛假信息,後來,“大本營公告”這個詞語就被用來揶揄掌權者為了自身利益而篡改信息、發布虛偽信息的情況。

基本信息

軍事用語

中文名稱:大本營
解釋:title 大本營
大本營 dàběnyíng
(1) [supreme headquarters]
(2) 指揮員發布命令和履行其職能的地方
(3) 企業的總部或總店
(4) [garrison;base camp]∶軍事據點的所在地
柏林已經成為盟國軍隊的大本營
(5).戰時軍隊的統帥部。 瞿秋白 《亂彈·老虎皮》:“他們幾十次的衝鋒,要衝到租界上去消滅 日本 軍隊的大本營。” 陳其通萬水千山》第九幕第一場:“打好這一仗,是把抗日的大本營設在 陝甘寧 根據地的奠基禮。”
(6).泛指某種活動的策源地毛澤東 《上海太原失陷以後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任務》:“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右翼集團是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這是民族投降主義的大本營。”

日本特有的軍事組織

大本營(日本語:だいほんえい)是甲午戰爭(日本語:日清戰爭 にっしんせんそう)到太平洋戰爭(日本語:たいへいようせんそう)期間大日本帝國陸海軍的最高統帥機關,能夠以大本營命令(大本營陸軍部命令或大本營海軍部命令)形式發布天皇てんのう)敕命,是直屬於天皇的最高司令部。
1893年(明治26年)5月19日,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頒布了《戰時大本營條例》。甲午戰爭爆發後的1894年6月5日,正式設定了大本營。同年9月15日,天皇和大本營都移到廣島,稱為“廣島大本營”。1896年4月1日,大本營奉詔解散。
1903年,《戰時大本營條例》做了修改,在戰爭時期,海軍軍令部長和陸軍的參謀總長都被視為幕僚長,陸海軍的軍令部門在戰時也保持對等地位。
日俄戰爭期間,大本營設定於1904年2月11日,解散於1905年12月20日。
抗日戰爭爆發初期,由於中日兩國都沒有正式向對方宣戰,於是在1937年(昭和12年)11月18日,根據敕令第658號廢止大本營只能在戰時設定的規定,另頒大本營令(昭和12年軍令第1號)規定大本營在發生事變時也可以設定。11月20日,依新令設定了大本營,這次設定的大本營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的1945年9月13日為止。
大本營會議由天皇、參謀總長和次長、軍令部總長和次長、參謀本部第1部長(負責作戰事務)和作戰課長、軍令部第1部長和作戰課長組成;陸軍大臣りくぐんだいじん)和海軍大臣かいぐんだいじん)列席會議,但沒有發言權。大本營中不包含內閣總理大臣ないかくそうりだいじん)、外務大臣がいむだいじん)等政府文官(小磯內閣時期,首相曾例外地成為大本營的成員)。
大本營下轄的機構大部分是參謀本部さんぼうほんぶ)和軍令部ぐんれいぶ)的機構。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負責在大本營和政府之間協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