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緝說

簡介

〖大易緝說〗十卷。元王申子撰。申子字巽卿,邛州(今四川邛崍縣)人,據此書卷首載田澤《刊書始末》雲,王氏曾於皇慶二年(1313)行省札付充武昌路南陽書院山長,稱其曾居慈州天門山,歷三十年始成《春秋類傳》及此書。王氏說《易》,力主數學,而持論卻與前儒詛異。大旨以河圖配先天卦,以洛書配後天卦,而對於陳摶、邵雍、程頤、朱熹之說則一概辨其有誤,於古來說《易》七百餘家中,僅取六家,一為河圖、洛書,二為伏羲,三為文王,四為周公,五為孔子,六為周敦頤太極圖。雖然如此,但在書中卻末貫徹始終,僅前二卷圍繞圖書進行闡述,三卷以後詮解經文,仍以辭變象占、比應乘承為說,而絕不生義於河圖、洛書等。在其說解中,上、下經最為詳細,繫辭稍略,說卦、雜卦尤其簡略,序卦一傳則排斥非孔子之言,僅錄其文而詮釋。指出《周易》一書中凡錯簡、脫簡及舛誤之處為二十四,但僅註明某某當為某某,而不改經文,頗具鄭氏注書之遺意。另外,時人有玉井楊氏,曾受學於朱熹門人之下,著書二卷,名為《易說》,對王氏觀點提出反駁,王氏為其一一答辯之辭亦盡錄於書中,大意為世間萬物不出於奇偶,故圖書之學,縱橫反覆,皆可以通,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耳。王氏此書,特別是卷三以後,說解平正切實,多有發明,為前儒所不及。《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其說解既然絕大部分不以圖書立義,就不必繪圖作解,徒費筆墨,認為閱讀此書,“取其詁經之語,而置其經外之旁文可也”。有《四庫全書》本傳世。 “扶陽柳陰”之說,詳加論說,以為陰陽之中,皆有過不及,皆有中正和平;德有美凶,品皆有邪正,非“陽”一定是君子,“陰”一定是小人,陽、陰中皆有君子、小人;“陽”為美德則剛健,為凶德則暴戾,“陰”為美德則柔順,為凶德則奸□;陰、陽之君子俱當褒揚,小人俱應貶抑。陰、陽二者,一理一氣,調濟剛柔損益過不及,務如天地運化均平之時;此四聖人前民之用,贊化之心,而《易》所以作。其說甚辨,然觀於乾、坤之娠、復之初爻,實未審詳,可為異論。有《四庫全書》本,《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