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於大悟縣境內西南角。東與新城鎮、夏店鎮相連,南與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河口鎮本數據來源於地圖,最終結果以地圖數據為準。孝感市小河鎮交界,西與應山縣楊寨鄉、孝感市王店鄉接壤,北與陽平鎮毗鄰,總面積163.52平方公里。境內孝大公路以東,崇山峻岭。西多丘陵,間有平畈。總耕地面積32948.18畝,其中,水田24708.8畝,旱地8239.38畝。山林面積39671.01畝。鎮政府駐芳畈,人口36190人,面積164.5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芳畈、代灣、徐樓、東升、吳河、新勝、大塘、余坡、新建、嚴沖、大悟山、騰衝、五四、竹林、新屋、中沖、趙河、芳畈、勝利、滾河、白果樹灣。
命名
芳畈,原名“芳佳畈”,因地處南北驛路之沖。明末清初始有黃樊二姓在此賣茶開店,逐步形成集市,故名“黃樊”,後轉音“芳販”。亦說這裡盛產玉皇李,果味香甜,曾敬獻於嘉靖皇帝,受其讚賞,即以“李樹遍地,滿吸芳香”易名“芳畈”。
構建
禮山縣建置前,芳畈屬孝感縣。建縣後屬二區,後設義善鄉。解放後,屬六區。1955年改稱先鋒鄉,屬環城區。1958年,成立先鋒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芳畈區。1975年改為大悟人民公社,1981年復名芳畈公社。1987年9月,設芳畈鎮。轄戴灣、五四、騰衝、徐樓、東升、竹林、中沖、大塘、趙河、余坡、芳吸、吳河、新勝、新屋、大悟山、白果樹、滾河、新建、嚴沖、勝利20個村,266個村民小組。共6382戶,30619人。其中。農業6072戶,28316人。
革命歷史
芳畈鎮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建有中共黨組織,組織過農民運動。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建立芳畈區蘇維埃政府,屬陂孝北縣蘇維埃轄區。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鄂豫邊區黨委、行政公署和新四軍第五師首腦機關駐境內白果樹灣等地。解放前芳販。以產毛鐵、鐵鍋著名,有8家鍋廠。解放後,經“公私合營”,建立芳畈鍋廠。l972年遷城關鎮。境內銅、金、銀、重晶石、磷、石英石、石灰石等礦藏儲量豐富。其中銅礦、重晶石礦、石英石礦均已開採。l987年,鎮內有中學4所,國小20所,衛生院、電影院、文化站等。
區劃
芳畈鎮位於大悟縣東郊,東鄰新城鎮,南接芳畈鎮,西連應山縣楊寨鄉,北靠城關鎮,人口21341人,面積115.7平方千米。轄16個村委會:陽平、古寨、紅升、新寨、和平、余沖、雙沖、朱崗、汪墩、鐵鋪、紅光、中秋、柳林、虎崗、陳灣、尚庵寺。該鎮地跨混水東、西兩岸。東岸群山起伏,西岸低山、丘陵,沿河為平販。總耕地面積11415.50畝,其中,水田10931.36畝,旱地484.14畝。山林面積17898.29畝。該鎮礦產資源豐富,孝感地區黃麥嶺磷礦、白雲金礦,均在該鎮境內環水以東山地。陽平,全稱“陽平口”,為一鄉村小集鎮,老街位於混水西岸。l963年,孝(感)大(悟)公路竣工後,該鎮布匹、百貨、副食、五金等商店及鄉(鎮)行政、事業單位始陸續移至公路東側下口灣,形成新街。該鎮在禮山縣建置前屬孝感縣。禮山縣建置初屬七區。1934年屬二區,區署曾一度設此。1941年,屬同仁鄉。解放後,屬四區(後改稱環城區)。1975年,設陽平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區轄鎮,屬i郎區。1987年,與白雲鄉合併,設陽平鎮。轄朱崗、和平、陽平、余沖、古寨、新寨、汪墩、雙沖、紅光、鐵鋪、柳林、虎崗、陳灣、中秋、尚寺等15個村,143個村民小組。共4398戶,19098人。其中,農業4245戶,18551人。鎮內有國小15所,中學2所。衛生、文化設施較齊全。
鎮政府駐地陽平口,北距縣城7.5公里。劉隔鎮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0年6月,鄂豫皖紅軍(紅一師)在陽平口首次殲敵1個團。後為陂孝北縣蘇維埃轄區。位於寶雞市東35公里處,西寶高速公路和隴海鐵路橫貫東西,地勢平坦,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經濟繁榮。轄窯底、新秦、聯合、寧王、晁陽、龍家灣、五星、居村、三聯、東港、西港、報李、同心、寶豐、東風、野寺、水莊、大帳寺、西枸、東枸、第六寨、姜馬等22個村委會。
地方特色
芳畈鎮擁用豐富的礦產和地材資源,特別是磷、金、花崗岩等礦產資源蘊藏量大,品位高,國有大型企業黃麥嶺磷化公司位居該鎮境內。目前該鎮發展各類工礦企業37家,其中磷礦開採、加工企業10家,固定投資400餘萬元,年產量10萬餘噸,產值200餘萬元;大型碎石廠13家,采沙場7家,總投資1000餘萬,年產值2000萬元;花崗岩開採加工廠1家,年採花崗岩5000立方;石英石開採加工廠1家,年開採石英石5萬餘噸;引資發展古寨預製板廠、水泥涵管制作廠、鴻昌環保建材有限責任公司、晏家橋水泥磚廠、新寨水泥廠各類水泥製品廠5家。
芳畈鎮擁有豐富的山場資源,山場總面積達110274畝,目前已發展板栗、青油茶種植面積1萬餘畝,建設京珠綠色長廊綠化帶1000千畝;蔬菜、瓜果、地膜花生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3000畝。發展汪墩千頭養豬廠等各類種養殖大戶150餘戶,紅升農莊等農莊經濟大戶20餘戶。
芳畈鎮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有大山寺保衛戰紀念碑、新五師十三旅部舊址、蔣家樓子會議舊址,新五師十三旅會師舊址等眾多革命舊址。大九龍禪寺風景旅遊區、紅升度假村、龍溪溝、白雲洞、龍潭等綠色景區開發和建設力度逐年加大,逐步將建成大悟城郊最好的旅遊休閒後花園。
芳畈鎮交通區位優勢明顯,京珠高速公路橫穿全鎮,湖北京珠大悟生活服務區位居陽平鎮陽平村,省道宋應線和大安線路貫通全鎮16個行政村,全鎮基本實現了瀝青或水泥路“村村通”,並已逐步啟動公路灣灣通工程。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分別在新寨村和白雲建設兩座通訊基站,手機信號覆蓋全鎮;縣電信公司支持,在朱崗、和平等邊遠村開通行動電話實現了程控電話村村通;開通了有線電視光纖網路,可與城區同步收看20多套電視節目。全面完成農網改造,實現了全鎮戶戶通電。借界悟引水契機,鋪設10多公里長的自來水飲水管線,將自來水引至陽平城區,並逐步將自來水用戶擴容到農村,使陽平人吃上潔淨的自來水。
經濟建設“富農”聚民心
芳畈鎮是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前些年,由於農業發展滯後,其它各項社會事業也進展緩慢,為此,鎮黨委組織幹部進村調研,深入探討,尋找改變現狀的突破口。他們果斷轉變觀念,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形成以“果、畜、蔬菜、油料”為主的農業產業格局。
該鎮堅持“因地制宜特色,放眼長遠謀調整”的工作思路,組織村幹部、民眾代表赴外地果蔬產業示範基地現場觀摩學習,通過近距離接觸,虛心請教和互相交流,掀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熱潮。僅今年元至五月全鎮就擴大板栗、青油菜的種植面積近萬畝,發展瓜果蔬菜等作物3000餘畝;培養種養殖大戶50餘戶,生豬存欄10787頭,山羊2289隻,家禽154400羽,初步形成了以陽平、和平等村為主的蔬菜產業基地,以紅升、紅光、余沖等村為主的養殖基地,以白雲山、陳灣、朱崗等村為主的板栗產業基地。該鎮鐵鋪村村民黃守楚依託豐富的草場資源,去年已養殖肉牛30多頭,收入10餘萬元,現存欄10多頭。
同時,該鎮還積極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從去年至今,全鎮新增民營經濟總戶數達108戶,培植出了付重明等個企老闆32人,吸納就業人員1200多人,今年有望實現產值3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去年2995元增加至3195元。
“基建”旺人氣
“公路通、百業興。”該鎮把解決交通問題列為工作重點,堅持“統一規範,全面鋪開,重點支持,分段 芳畈鎮承包”的原則,搶抓全省路網改造和通村公路建設機遇,全鎮總動員、村村見行動,累計新修水泥路和瀝青路60多公里,完成雙沖、陳灣、紅光等10多個村的路面硬化工程,較好地解決了民眾行路難和農資運輸難等問題。
今年,該鎮借開展“城鎮建設年”活動之機,對集鎮800多米的主街道路面進行硬化;投資60多萬元對鎮財政所進行遷址改擴建;鋪設10多公里的自來水管線;多方籌資購置了15個垃圾箱。為維護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建設成果,該鎮又組建了鎮區管理大隊,配備了衛生保潔員,使鎮區的秩序管理和衛生保潔常態化;投資100多萬元新建通訊基站,使手機信號覆蓋了全鎮;在農網全面改造的基礎上,架設通電線路105級,解決163個無電戶的照明和鎮林茶場、中秋草凼林場的通電,實現了全鎮電力照明無盲區。同時完成了10多村莊的建設規劃。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改善了民眾的生產生活環境,也成為招商引資的“引擎”。
“引資”促發展
該鎮積極以“回歸工程”為載體,以誠感人、以情招商。鎮政府組織鎮、村幹部到各村走訪,摸清各村在外經商成功人士,並把他們的詳細情況進行整理,建立招商資料庫之用。目前,該鎮已經形成了“視投資者為上帝、視引薦者為功臣”的共識,客商一到陽平即可感受到周到服務和無微不至的關懷。近年來,該鎮先後引進了嘉旭天然氣有限公司、寶鑫礦業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據統計去年至今,該鎮先後引進資金5010多萬元。今年元至5月,全鎮新增稅收180多萬元,比同期增長58%。
文化建設
芳畈鎮今年以來,芳畈鎮堅持從四個方面,加快和諧文化建設,樹立文化大鎮新形象。
一是依託優勢,擴大鎮域文化影響力。圍繞黃帝文化、仰韶文化、夸父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蘊,先後組織開展了“戊子年黃帝公祭活動”、“鼎原杯農民籃球賽”、西坡遺址後期開發座談會等活動,提高陽平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同時邀請有關專家深入該鎮夸父山挖掘夸父文化,培植新的文化亮點;利用完善的鎮、村兩級文化活動場所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村文體活動,豐富了全鎮民眾的文化生活。
二是塑造特色,強化企業文化凝聚力。引導鎮域工業企業結合行業特點,打造企業文化,倡導企業以文化留住職工,以文化凝聚合力。果汁生產龍頭企業——海升公司為職工配備了健身房,接通了電腦寬頻,並建成了高標準的文化中心和活動場所;位於程村管區的長宏井巷公司,在組織開展職工問題活動的同時,深入開展了“廠興我榮,廠衰我恥”的教育活動,在職工中形成了“企業因我生存,我因企業發展”的新理念。
三是創新載體,發揚校園文化感召力。以鎮中心學校牽頭,在全鎮中國小校中開展了“校園文化周活動”,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採取新穎別致的形式推進素質教育,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吸引孩子,教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目前,該鎮一中、二中、程村中學全部組建了學生自主參與的詩社、書社、文學社等社團,受到了師生們的普遍好評。
四是淨化風氣,培養家庭文化親和力。以家庭為單位,繼續深化“道德風範進萬家”活動,開展“星級文明戶”、“星級黨員戶”評選活動,增強誠信意識,提升文明素質,形成了風清氣正的農村新風貌。
醫療發展
芳畈鎮芳畈鎮地處豫西小秦嶺山區。到這個山區小鎮。正逢集市,小鎮一派繁華熱鬧的景象。在鎮北的北陽平村村部,與包有民匆匆一見,眼前的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略顯瘦弱的漢子就是放著大款不當、千萬資產捐給集體的包有民。他的容貌與38歲的年紀相比有些蒼老,眼睛裡卻閃動著明亮而聰明的光芒。是啊,同行們的驚奇與大家一樣,普通如人們者的包有民為何有此驚人之舉?山區生活有兩難:一行路難;二吃水難。包有民所在的北陽平村八組(當地人叫關子溝自然村),1949年前就是這樣的典型。當地有句順口溜,“餓死餓活不給關子溝幹活,不是上坡就是過河,乾的是重活,吃的是黑饃。”人們到關子溝,山路雖然是上坡下坡曲曲折折,路面雖然狹窄卻是新鋪的柏油路,不時有農民騎著機車、開著農用三輪車在路上駛過。關子溝是典型的北方山村風貌,幾十座平房高高低低擠在一起,村裡的路面卻類似南方的石板路,整潔,別有風味。小村中最顯眼的是村頭一架轆轤井,“人們現在吃的是自來水。”扛著鋤頭下地回來的村民李滿囤笑呵呵地說,“這井早不用了,過去可是要排隊來這裡挑水的。”關子溝的村民吃上自來水是很早的。1993年,當時正在創業還不富裕的包有民就拿出3萬元,為缺水吃的村民安上了自來水管道。之後不久,又出資2萬元,為關子溝修建了這條美觀的石板路。
芳畈鎮芳畈鎮大湖村是更深更遠的一個山村,過去是當地最窮的一個村,也是包有民一家從湖北逃荒正式落戶的第一個村。“狗子(包有民的小名)是被他父母用籮筐挑過來的。”該村的李老漢領著人們來到半山腰的一個天然石洞前說,“這裡就是他們當初安家的地方。”石洞已被村民當成養蜂的地方。1969年,父母帶著剛1歲的包有民一路討飯來到這裡落戶,靠墾荒、挖藥材、打零工維持生計。1984年,因莊稼被野豬拱、啃而顆粒無收,全家只好離開這裡到北陽平村八組落戶。大湖村目前已從最窮的村變成當地的“首富村”,村部還掛有大湖農工貿有限公司的牌子。“包有民永遠是人們村的榮譽村民。”年輕的村會計李俊英深情地說。他介紹,以前大湖村雖然守著黃金礦區,卻沒有任何企業,該村真正發展是從2003年包有民將他的價值800餘萬元、年產值2000餘萬元的金礦礦口無償捐獻給村里後開始的。村里通過金礦生產的積累,去年又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日處理100多噸的選礦廠,並圍繞礦山生產發展多種服務業。“去年,人們每人能從村集體分到1500元錢。”大湖村村民李虎軍滿意地告訴記者,而包有民對大湖村的貢獻遠不止一個礦口。2001年,他出資50萬元,為大湖村修建了一條通往山下的水泥路,如今每天有五六趟班車通往陽平鎮;當年,又出資10萬元,為缺水的大湖村5組架上了一條自來水管道;
教育建設學校
芳畈鎮芳畈鎮現有3所中學,10所完小,11所初小和8個教學點;在校中學生3984人,在校小學生5523人,在職教職工551人,離退休教師175人,其中離休11人。
指導思想
芳畈鎮芳畈鎮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十七大”精神,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全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研教改,全力推進素質教育,大力興辦特色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中招升學人數穩步上升,湧現出了鎮一中、鎮二中、程村中學和中心國小、程村國小、鎮中心幼稚園等一大批先進學校。近年來,全鎮每年都有220人次以上的師生在靈寶市以上舉行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獲獎,鎮中心校多次被評為靈寶市教育教學工作、老幹部工作、幼教工作、教育宣傳工作、工會工作等先進單位,教育系統連續5年受到鎮政府嘉獎。2007年,鎮一中榮獲三門峽市教育教學管理先進單位和三門峽市示範性國中稱號;鎮中心幼稚園榮獲三門峽市鄉鎮唯一一所示範性幼稚園;在靈寶市中國小秋季田徑運動會和桌球大賽中,均獲全市總分第一名。爭取上級危改專項資金47.24萬元,對20餘所中國小校舍圍牆進行了維修。省政府配置新桌凳3035套,讓15所中國小桌凳全部更新。2008年,鎮二中學校建設和程村中學學生宿舍樓建設、餐廳改擴建工程列入市9所寄宿制學校建設重點項目,爭取上級配套資金370萬元,鎮政府又投入300餘萬元用於工程建設。目前程村中學學生宿舍樓已建成投入使用。開學典禮
歷程
芳畈鎮山區民眾有兩難:一是上學難;二是看病難。包有民12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在一次意外中傷了腰,母親在生活的重壓下精神有些失常,剛領到四年級新課本的包有民含淚放下書包,作為家裡的長子挑起了全家的重擔。自己書讀得少,包有民對下一代的教育就看得格外重。包有民捐出的每一分錢里,都有他妻子李菊層的一份。富裕後的李菊層依然衣著樸素,生活儉樸。她說:“人們不會給孩子留下什麼財產,但是人們會盡其所能讓他們受最好的教育。”看重自己孩子的教育,包有民同樣看重全村孩子的教育。陽平鎮裡最好的幼稚園是北陽平村辦的幼稚園,每間教室都配備有空調、彩電。園長王亮朋自豪地說:“去年全靈寶市100多所幼稚園評比,人們的設施和教學質量都名列前茅。”幼稚園的教室是包有民捐獻給村裡的,他還出資50萬元配備了教學設施。北陽平村只有1700多口人,村國小就有1400餘名學生,因為辦學條件好,外村慕名而來的學生占了多數。“教育是農村發展的百年大計。”包有民說,“人們村有了好的幼稚園和國小,下一步還要建一座高標準的實驗中學。”包有民最高興看到的是村里新考上了大學生,經常慷慨解囊給予資助。今年村裡的貧困生李凱歌考取了韓國的全州大學,但高昂的學費讓他一籌莫展,包有民拿出四五萬元進行資助,使山鄉也出了名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