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尖頭蜢拉丁學名: Acrida cineria(Thunberg)
別名:扁擔勾;掛大扁;扁扁勾
綱: 昆蟲綱
目: 直翅目
科: 劍角蝗科
主要危害作物: 危害禾本科作物及雜草。
形態特徵
成蟲大型,綠色或枯草色。雌蟲大而粗壯,體長80毫米(迄翅端),雄蟲瘦小,體長45毫米。有時前翅有一縱列白點。頭甚長,向前突出呈圓錐形,背面中央有一縱隆線。前胸背板比頭略短,中部稍狹隘,前緣成直線,後緣角尖,背面有3道縱隆線及l道橫溝。側板前緣作斜線,後緣向前凹人,后角尖。觸角扁平如劍,稍短於頭和前胸背板之和。前翅狹長,超過腹部末端,末端尖。後翅淡黃綠色。後足腿節細長。雄蟲下生殖板圓錐形,雌蟲產卵管甚短,無齒列。生物學特性
一年發生1代,在寧夏銀川地區8~9月間成蟲多見。成蟲產卵於土壤中,以卵塊越冬。該蟲適生範圍廣,平原、山坡地都有發生。管理粗放、雜草叢生和靠近河灘、荒地的農田發生多。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農區要精耕細作,合理灌溉,改良鹽鹼地。深翻土壤25~30厘米深,細緻耙耱,通過曝曬、機械殺傷或釋放天敵來消滅蟲卵,可有效降低蟲口密度。要及時清除農田四周河溝渠的雜草,破壞蝗蟲的生存環境。要創造有利於蝗蟲天敵生存繁殖的條件,保護和利用天敵。牧區要改造植被群落結構,提高植被覆蓋率。(2)人工捕殺蟲口密度不大時,可組織人工撒網捕殺。
(3)毒餌誘殺在蝗蝻低齡期,施用微孢子蟲高濃縮水劑用麥麩作載體,製成麥麩餌料。餌料含孢量要達到每克1.5×108~3×108個。每667米2施用毒餌100~150克。
還可用麥糠或新鮮碎草、水、40%的氧化樂果乳油以100:100:0.6的比例混合拌勻製成毒餌,在晴天無風時施用。每667米2用量1.5~2千克,隨配隨撒。用藥後在醒目的地方設立標牌或派專人看管。
(4)藥劑防治在蝗蝻3齡以前施藥,噴霧每公頃用50%馬拉硫磷乳油900~1350毫升,或40%樂果乳油750~1 050毫升,或25%敵·馬乳油2250~3000毫升,或2.5%溴氰菊酯乳油450毫升左右。噴粉法施藥每公頃用4%敵·馬粉劑30千克。施藥應選擇在晴朗無風的天氣進行。
地理分布
分布在內蒙古、寧夏、陝西等地 。相關文獻
呂佩珂.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上).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喻璋等編著.小麥病蟲害及其防治.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商鴻生等編著.玉米高粱穀子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原色圖譜.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