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寺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下轄鎮]

大寺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下轄鎮]
大寺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下轄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寺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北區,位於廣西南部,欽北區西部,東鄰那蒙鎮、大垌鎮,西鄰貴台、大直鎮,南鄰欽南區黃屋屯鎮,北鄰南寧市良慶區,大寺鎮人口眾多,商業繁華,是欽北區西部的經濟中心。 大寺鎮距南寧市區78公里,欽州市區37公里,距欽州保稅港區58公里,北海港129公里,防城港69公里;大寺鎮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二批次“文明鎮”,是北部灣經濟區四級城鎮建設區。 大寺鎮屬國家經濟綜合開發項目示範鎮、廣西小城鎮建設重點示範鎮和廣西鄉鎮企業示範鎮。2009年4月被評為自治區第十二批次“文明鎮”。 2010年,大寺鎮總面積271.82平方公里,城鎮建成區面積4.2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45個自然村。 2011年末總人口9.18 萬,鎮區人口3萬,壯族人數占總人口94%,是桂南地區的壯族大鎮。

歷史沿革

大寺鎮歷史悠久,先秦時期,屬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歸屬秦設象郡所轄。漢朝至晉朝時期,欽州屬交州合浦郡,南朝末元嘉設末壽郡,梁代屬安州。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寧越郡為欽州總管府,元改為欽州路,明初改為欽州府,萬曆年間形成大寺鎮古圩場,相傳明朝中期,三個和尚前來這裡化緣傳道,並在古圩場北面的大寺江岸上建成一座寺廟(北帝廟原址),“大寺”亦因此得名。

清朝時期,大寺初屬永樂鄉一圖,後屬新立鄉二圖。民國19年始設大寺鎮及大寺鄉, 30年合併為大寺鄉。民國年間改為欽縣,屬廣東省欽廉專署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設大寺鄉,屬廣東省設欽廉行政專員公署,1951年改隸廣西省,1955年復隸廣東省,貴台鎮曾一度合併到湛江專區。  

1957年7月撥入欽北壯族自治縣(簡稱欽北縣,縣治所在大寺鎮),將今鎮境分為大寺、附城、屯強、南間4個鄉(鎮),1958年秋並為大寺大公社,1958年11月15日隨欽北縣並回欽縣,1959年4月設大寺公社,1984年9月改為鎮,鎮治大寺圩。  

1994年6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欽州地區,設立地級欽州市,大寺鎮劃歸欽北區。

行政區劃

2010年大寺鎮行政區劃總面積271.82平方公里,城鎮面積3.8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45個自然村,分別是屯強村、新曉村、四聯村、宿禾村、天安村、屯妙村、廣琅村、百慶村、屯首村、敦民村、五寧村、南間村、那桑村、大寺村、那葛村、那河村、三益村、三門灘村和大寺社區居委會。

人口民族

2010年,大寺鎮總人口8.9萬人,其中圩鎮人口2.68萬,   其中農業人口7.9萬人,壯族人口8.2萬人。

2011年末大寺鎮總人口9.18 萬,鎮區人口3萬,壯族人數占總人口94%,其它民族有漢族、瑤族、布依族、苗族、京族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寺鎮位於廣西南部北部灣沿海,欽州市欽北區西北部,東鄰那蒙鎮、大垌鎮,西鄰貴台、大直鎮,南鄰欽南區黃屋屯鎮,北鄰南寧市良慶區,是欽州市的北大門,鎮政府駐地大寺圩,距南寧市區78公里,欽州市區37公里,距欽州保稅港區58公里,北海港129公里,防城港69公里。

地形

大寺自然景觀- 馬崗山(南端) 大寺自然景觀- 馬崗山(南端)

大寺鎮境系丘陵地貌,丘陵多為花崗岩和砂頁岩構造,東北和西部地勢高,中部低洼。屯強、四聯地帶有小平原約9平方公里,位於鎮區北面4公里處的望海嶺是鎮境內最高峰,主峰海拔479.8米。

水文

大寺江是欽州第一大河茅嶺江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防城港市上思縣公正鄉,流經貴台鎮後,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大寺鎮境,在三門灘村、屯妙村與那蒙江匯合後注入茅嶺江幹流。

氣候

大寺鎮屬南亞熱帶季風型海洋性氣候,界於熱帶和亞熱帶之間,全年高溫多雨,日照長,無霜期長,日照百分率為40%,平均氣溫22℃,極端最高氣溫達37℃,極端最低氣溫為0℃,無霜期達345天,年均降雨量為2100毫米。

自然資源

礦產

大寺鎮礦藏豐富,有石灰石、錳礦、砂金、鈦鐵、花崗岩等礦藏,四聯、屯強的石灰石礦形成了較大的規模。

大寺鎮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2 6種,儲量較大的有十多種,其中重晶石礦300噸,鈦礦100萬噸,砂金300噸,石灰石1億立方米,新曉村委坉久村有雜錳鐵礦。  

土地

2008年末大寺鎮有耕地總面積3516.93公頃,其中水田面積3118.13公頃,林地總面積19200公頃。

交通

公路交通

大寺鎮內有桂海高速公路、南北二級公路、上大二級公路、南防國道縱橫交錯,區位、交通優勢明顯。

境內有桂(林)(北)海高速公路、南(寧)北(海)二級公路、上(思)大(寺)二級公路、南(寧)防(城)公路省道218線等均在鎮境內通過。  

至2006年底全鎮18個村委會實現“村村通”四級公路,建成村級四級公路總里程70公里。

水路交通

大寺鎮主要有大寺江,該河流在大寺圩的大寺大橋下游100米處建有攔水壩、小型水電站、渡口碼頭各一座,在大寺屯妙村委會新灘村亦建有攔水壩一座,在上下兩座水壩內的河段,全年均可通航7—12噸位的船隻。  

經濟

綜述

2010年大寺鎮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1127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4232萬元,財稅收入10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63元。

2013年,大寺鎮工業總產值實現12165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110580萬元,增長70.2%,能完成區下達106500萬元的全年任務。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480萬元。

全年實現稅收3150萬元,增長45.8%,完成區下達3100萬元的全年任務;預計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9498萬元,同比增長5.3%;預計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6647元,增長10.1%。  

第一產業

大寺鎮農業發達,是欽北區主要產糧區之一,素有“欽北糧倉”之稱。大寺鎮主要盛產香蕉、甘蔗、龍眼、荔枝、涼粉草和蠶繭。

大寺自然風景 大寺自然風景

解放後大搞農田水利建設,修築的山塘、水庫83座,電灌站8個,以及其它灌溉設施,有效灌溉面積2866.67公頃,基本實現旱澇保產。

1990年全鎮有耕地3793.33公頃,糧食總產量4012.3萬公斤,名列原欽州市各鄉鎮之首,人均產量581公斤,居原欽州市第三;大豆、花生、黃麻、蠶繭、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產量均在排在原欽州市前3名之內;經過多年來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建設,已發展形成優質水稻、香蕉、甘蔗、沙姜、蠶桑等具有一定規模的優勢特色種植業。

2006年全鎮種有糖料蔗840公頃、香蕉560公頃,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99億元。2008年末有耕地面積3516.93公頃,早晚稻播種面積5666.67公頃,甘蔗種植面積733.33公頃,糧食總產量3739.4萬公斤,水果總產量4.2萬噸。2008年農業總產值2.6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70元。2010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63元。  

林業

解放後,大寺鎮提倡封山育林。1978年飛播造林時,鎮境內播區包括望海嶺及五寧、屯首、南間、那桑、敦民等村。1990年,全鎮共有山地16493.33公頃,有林5766.67公頃。

2006年全鎮種植荔枝26000萬公頃、龍眼630公頃、楊梅166.67公頃、速生桉427公頃。2008年末全鎮速生桉總面積1620公頃,森林覆蓋率38.2%,林業產值4526萬元。  

畜牧業

1990年,禽畜肉類產量均排在原縣級欽州市各鄉鎮前3名之內。2000年,全鎮耕牛存欄12106頭,出欄肉用牛1056頭;生豬存欄22165頭,出欄肉豬20679頭;雞、鴨、鵝存欄475671羽,出欄485433羽。2008年,由於農業機械的普及,農村耕牛養殖存欄數量減少到6300頭,全鎮出欄肉豬28522頭,雞、鴨、鵝出欄180萬羽,肉兔出欄3000隻,全年畜牧業產值6674萬元。  

第二產業

大寺鎮工業經濟發展迅猛,到目前為止全鎮共有工業企業1029家,其中鎮辦集體企業11家,私營企業237家,個體企業781家,其中台資企業一家,總投資5000萬元,大型企業6家,總投資6000萬元,形成了建材、製糖、造紙、煙花炮竹和農產品深加工等五大支柱產業,工業企業從業人員達6177人;2003年3月欽北區政府投資5000萬元開發了規劃面積l平方公里的“欽北大寺工業園”已實現了“三通一平”,現有3家企業落戶園區。

工業化的發展拉動了城鎮經濟的快速增長,先後開發了鎮北、灘港、環城等7個住宅小區,鎮區的住宅租賃、房地產開發、通訊、運輸、商貿、餐飲、服務、娛樂等第三產業方興末艾,已逐漸發展成為欽州、防城、邕寧、上思四縣市交匯處二十幾個鄉鎮的商貿、物流、交通和文化娛樂中心。因此,該鎮被定位為欽州市僅有的三個“欽州市副中心城市”之一。

2006年該鎮實現工業總產值3.7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7295萬元,工業總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1%,財政收入1300.8萬元。  

2010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2324萬元。  

工業園規劃建設

大寺工業園位於該鎮西郊的灘港村附近地帶,至2008年末,落戶大寺工業園的招商引資項目已有3個。

2008年,欽州市將大寺工業園納入了皇馬工業園一起作為自治區A類產業園區欽州河東工業園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引進廣西永泰鋼結構廠項目,已完成征地和土地平整工作。2010年,引進投資1.3億元的廣西東昌木業公司中密度板項目,已基本完成建設。東昌木業公司中密度板項目將於2011年3月建成投產,屆時大寺工業園落戶企業將形成年工業產值2億元,年創稅700萬元的規模,成為全鎮經濟成長的新高地。  

財政金融

1980年8月成立鎮財政所,主要徵收農業稅、契稅、特產稅等。1999年,財政收入1002萬元。2004年開始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2007年財政收入1210萬元。2008年財政收入1249萬元。有大寺農村信用社總社、大寺分社2個信用社營業網點。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營業網點各1個,均設有銀聯卡自動取款機。2008年末全鎮居民存款餘額38622萬元,貸款餘額10100萬元。  

2016年,全鎮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完成17322萬元,其中:本年收入16484萬元;上年結轉收入838萬元。本年收入中:財政撥款收入14260萬元;上級補助收入115萬元;事業收入2085萬元;其他收入24萬元。

2016年,全鎮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完成17322萬元,其中:本年支出15321萬元;結餘分配154萬元;年末結轉結餘1847萬元。

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15321萬元,主要是:一般公共服務支出820萬元;國防支出1萬元;教育支出8165萬元;文化教育與傳媒支出19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541萬元;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2642萬元;節能環保支出87萬元;城鄉社區支出320萬元;農林水支出506萬元;交通運輸支出60萬元;住房保障支出1160萬元。

從經濟分類看,工資福利支出8639萬元;商品服務支出2249萬元;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2639萬元;基本建設支出1011萬元;其他資本性支出783萬元。  

政治

• 蘇勇(黨委副書記,鎮長)

• 陳銘貴(副鎮長)

• 黃兆進(鎮黨委委員、副鎮長)

• 潘斌開(副鎮長)

教育

清朝末年,在大寺舊圩開辦有一間雲梯書院。清末至民國期間,相繼辦有多家私塾。民國29年,省立欽州師範學校為躲避戰火,曾經遷校至大寺望海嶺東面山腳下,在大寺上課1年之久。

大寺鎮中心國小 大寺鎮中心國小

大寺國小教育始於民國年間,開設有一所中心學校,12所保國民學校(村校)。解放後,於1964年9月在原欽州師範學校大寺校址上建成望海農業中學(簡稱望海農中),為大寺及周邊鄉鎮培育了一批寶貴的農業人才,1986年8月望海農中停辦。

大寺鎮中心國小創辦於1925年。大寺中學創辦於1932年秋,1933年招生開課。大寺鎮初級中學創辦於1982年。1990年大寺有中心校1所,下轄村校18所。1994年創辦敏昌中學(國中)。

2008年末全鎮有高完中和獨立國中各一所,教職工288人,其中本科以上教師150人,高中級教師共168人;高中共有24個班1528人,國中共有42個班4639人。有中心國小1所,村級國小28所,教學點11個,教職工476人,共開設238個班9358人,另有學齡前幼兒班42個班1362人。此外,鎮區還有幼稚園(幼托所)8所。

大寺中學

欽州市大寺中學是廣西自治區普通高中一級學校,位於大寺舊圩,占地面積105畝,主要學生來自欽北區各鄉鎮以及上思縣等當地少數民族。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改革開放後,大寺鎮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逐年加強。到2010年全鎮有1箇中心衛生院,醫務人員130人。各行政村均有1—3個衛生所,共有村醫30名。200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開始實施,2008年度全鎮共有71053名農民參合,參合率90%。  

大寺鎮中心衛生院始建於1954年,是廣西首批設定鄉鎮中心衛生院之一,1997年通過自治區“一級甲等醫院”評審。  

文化體育

解放後,大寺公共文體設施實現了快速發展。1957年建成了大寺禮堂。

改革開放後,圍繞“兩個文明”建設,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2004年,大寺鎮被評為“欽州市文明鎮”,大寺鎮那桑村委2004年、2005年先後被評為“自治區文明村”、“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

2008年末,全鎮有1個鎮級圖書館,18個村級圖書室,7個網咖,3個KTV酒吧。籃球場、足球場、羽毛球場、排球場、桌球台等公共體育設施和檯球、游泳場、溜冰場等有償服務設施分散分布在圩鎮內和全鎮各村。實施農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後,至2008年底,廣播電視光纖網路已覆蓋圩鎮及部分村委會。  

電力

1980年之前,用電主要是本地水力發電。1972年利用大寺江水力資源,在大寺圩大寺大橋下游100米處攔河建壩蓄水發電,建成大寺電站。引用鳳亭河水庫大寺乾渠之水作動力,於1975年3月建成南間電站,裝機容量1960千瓦;於1979年10月建成旺曉電站,裝機容量200千瓦,後因水量不足等問題旺曉電站現已廢棄。1986年,全鎮共15887戶,用電9019戶。

到2008年底,全鎮共有207個自然村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  

城鎮建設

從上世紀90年代至2008年,大寺鎮通過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城鎮綜合功能得到了逐步提升。

1995年,被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小城鎮建設示範鎮。2000年以來,先後籌措投入資金2億多元,實施了解放路、前進路、望海大街、安發大道等鎮區主幹道路共4200米的混凝土路面工程和綠化、亮化、排污等配套工程。相繼成功開發了12處商品住宅小區。

2010年,該鎮大力實施自治區城鄉風貌改造二期工程,涉及6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其中綜合整治示範村屯3個,截至2010年10月底,所有項目已全部完工,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000多萬元,惠及我鎮風貌改造範圍內24個村屯的民眾近15000人。2010年末該鎮城鎮建成區面積已達3.8平方公里,鎮區人口發展到3.1萬人,城鎮化率達到36%。有各類專業或綜合市場8個,中小超市或商場6家,各類商鋪1600多家,成為周邊10多個鄉鎮的工業消費品和農副產品集散與貿易中心。  

郵政通信

1992年1月,大寺開通了自動電話,結束手搖電話歷史,1998年,全鎮18個村委會全部開通程控電話,實現村村通固定電話。

到2008年底,全鎮行動電話用戶25267戶,固定電話7000戶,其中寬頻用戶850戶。欽州市郵政局在大寺鎮設有郵政支局,主營信件、包裹郵寄,特快專遞等業務,2008年郵件業務總量2.2萬份。  

風土人情

大寺鎮民間文化承前啟後,文娛活動豐富多彩,民間文化團體有龍獅隊、跳嶺頭隊、採茶隊等。居民以壯族為主,講壯族本地方言和白話(粵語)。

壯族與漢族及其它少數民族雜居,關係密切,互相融合,生活習俗大同小異。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三月三、端午節、鬼節(七月十四)、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等,其中,三月三是壯族傳統節日,其他節日漢族與壯族基本相同。

每年的三月三和中秋節(各村屯過節日期不同,一般在八月初八至八月十七的某一天),家家戶戶喜迎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共慶佳節。民眾在歡度中秋節時有跳嶺頭的習俗。  

大寺-跳嶺頭 大寺-跳嶺頭

大寺鎮居民每年的瑞午節和春節習慣包粽子,重要節日期的主要食品有:油蛋、黑米飯、爆棗等。

跳嶺頭

欽州最古老的一種祭祀帶面具舞蹈。據明、清《欽州志》記載,它於1658年前已在欽州永樂都(今大寺鎮、貴台等壯族聚居地)流行,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前擴展至全市壯漢兩族各村莊。祭祀時間起初是每年的中秋節(家歷八月十五日),至民國35年用擴大到由八月初一起到頭八月底止,各鄉村定時輪番舉行。它與廣西壯族花山壁畫中的“樂舞”相同。據1983年中國舞蹈研究所的人員到欽州對該舞蹈進行錄像時說:“這種舞蹈傳說產生於堯舜時,現在全國已不多見。”  

欽州採茶戲

屬於戲曲範疇的民間歌舞劇體系,源自江西,約在1780年傳入欽州,經過200多年的改革,已成為獨具欽州特色的地方採茶戲。欽州採茶戲的傳統劇目可分為採茶歌舞、小戲、大戲三部分,據不完全統計,採茶歌舞有《正茶》等10多個,小戲有《吊蛤》等50多出,大戲有《舜兒》等60多出,是民眾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之一,流傳較廣。  

名勝古蹟

大寺鎮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望海嶺、大寺江(茅嶺江)、休一江等;該鎮的歷史古蹟主要有北帝廟、馮敏昌墓等。

望海嶺

望海嶺風光 望海嶺風光

位於大寺鎮區北部3.5公里處,橫跨大寺、那蒙鎮兩鎮。山的主體由東北沿西南走向,長約9公里,寬約5公里,總面積約45平方公里。分東西兩峰。   西峰為主峰,海拔479.8米,是鎮境內第一高峰。望海嶺為花崗岩山體,南北兩面整體坡度比較平緩,呈圓弧形,而東西兩面坡度稍顯陡峭險峻。山腰及以下是鬱鬱蔥蔥的森林,山間林木繁雜,漫山滿谷的植物群組成了綿延起伏的綠色世界。山澗小溪流水潺潺,溪水清澈見底。  

欽州市北帝廟

欽州市北帝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廟,廟址曾三遷,歷經四百餘載,至今香火不斷。北帝廟誕生於明朝中葉年間,時有和尚三人至此化緣布齋,建寺廟於舊圩江岸邊上。然後在清乾隆年間,由地方父老鄉紳布施功德搬遷重建於新圩橫街雲古寺。  

黃明堂墓

位於大寺鎮三益村委米利村邊的龍狗嶺上,是欽北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為露天磚室結構,寬13米,長26米,占地300多平方米。兩旁出入口為牌坊式拱門,拱門頂上是三合土塑的花盆、壽桃,台階柱頂有石獅子一對。墓身為青磚砌成,大理石墓碑。

馮敏昌墓

大寺豬肚巴 大寺豬肚巴

是夫妻合葬墓:其墓位於大寺圩鎮北邊的三箭嶺上(即望海嶺南麓),是欽北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為覆釜形,磚石三合土結構,墓身直徑6.4米,高3米,占地263平方米。磚砌拱門式墳頭,內鑲大理石墓碑,碑文是:“皇清誥授奉政大夫刑部河南司主事加一級兼戶部浙江省吏部翰林院編修加二級記錄四次顯考魚山馮府君暨誥封宜人顯妣潘太宜人合葬之墓”,後署“孝男馮士鑣率孫紹宗、紹沄等立石”,此外別無裝飾,顯得樸實敦厚,莊重無華。

名優特產

大寺鎮名優特產主要有:桂圓肉、欽北果園雞、豬肚巴、荔枝、龍眼、無公害香蕉、大寺桂圓肉、沙姜等  

大寺豬肚巴

大寺豬肚巴 大寺豬肚巴

豬肚巴是大寺鎮的特產,味香脆獨特。豬肚巴油炸的全過程時間長,一定要用柴火鐵鍋,這樣炸出來的豬肚巴才夠黃夠脆。

由於大寺原料有限,做法複雜,一般從早忙到晚一天的產量也只有30斤左右。  

大寺沙姜

大寺沙姜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外表褐黃色,皮色光亮,經曬不癟,皮薄肉厚,肉質細膩脆嫩,味辛辣帶甜。大寺鎮沙姜種植面積約8000畝,總產量1.5萬噸左右。  

槐花粉

槐花粉 槐花粉

是欽州人們喜愛的消暑糖水,在大寺鎮街頭隨處可見,槐花粉入口滑嫩。製作原料以槐花、大米、紅糖為主。先把大米用水泡5個小時左右,將槐花用水稍微浸泡變軟,把大米和槐花一起磨成米漿。

歷史名人

馮敏昌

(1747—1806)字伯求,號魚山,欽州大寺鎮人,壯族,乾隆進士,改庶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任會試同考官,戶部主事,調補刑部。著有《小羅浮草堂詩抄》、《魚山執筆法》、《河陽金石錄》、《師友淵源集》,並編修《華山小志》、《河南孟縣誌》、《廣東通志》等。  

黃明堂

(1866—1939),同盟會員、民國將領。字德新,欽州大寺鎮人,壯族,1905年率部接受孫中山的改組。1923年孫中山將黃明堂軍改編為中央直轄(後改稱建國粵軍)第四軍,黃明堂為軍長,歐陽麗文為其第三旅旅長。  

馮紹珠

(1831—1912)大寺鎮屯強村委會屯公村人。清同治七年(1868)在馮子材部任哨官,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後晉升為後軍管帶,奉命回大寺招兵5營開赴鎮南關抗法,在關前隘等戰役中屢立戰功。歷任記名總兵、署龍門協副將、欽州參將、協鎮府等職。1912年病故於欽州。

許 焜

(1917—1945)大寺圩人,民國22年(1933年)考入欽州師範就讀,畢業後曾任大寺國小校長。民國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和統一戰線工作。民國34年2月17日,許焜參加中共欽縣地下組織領導的小董武裝起義,起義受挫後,被捕,寧死不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