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傳世經典隨身讀·孫子兵法

大學生傳世經典隨身讀·孫子兵法

《大學生傳世經典隨身讀·孫子兵法》是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英傑。

內容簡介

《大學生傳世經典隨身讀·孫子兵法(全本)》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大學生傳世經典隨身讀·孫子兵法(全本)》成書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軍事思想對中國歷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其已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大學生傳世經典隨身讀·孫子兵法(全本)》主要是對該著作原文進行了註解,還結合戰例對每篇的重點部分做了評析,以方便大學生和青年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蔡英傑,男,1966年1月生,河南永城人。1991年考入河南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董希謙教授、李瑾教授,習文字、訓詁之學。2000年考入安徽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白兆麟教授,習訓詁學、語法學。現為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在《古漢語研究》、《辭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著作2部。

圖書目錄

前言/1
一 計篇/1
二 作戰篇/17
三 謀攻篇/33
四 形篇/47
五 勢篇/66
六 虛實篇/80
七 軍爭篇/97
八 九變篇/111
九 行軍篇/121
十 地形篇/134
十一 九地篇/149
十二 火攻篇/170
十三 用間篇/178
附錄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192
參考文獻/198

文摘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軍事理論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乃至世界軍事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及深遠的影響。2500多年過去了,這部書不僅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退色,反而愈益放射出奪目的光輝。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春秋末期齊國人。孫武的先祖是陳國的公子完。公子完是陳厲公之子,他為躲避陳國的宮廷動亂,逃奔到齊國。齊桓公對他很是賞識,想任命他為卿,公子完堅辭不就,齊桓公就任命他做了工正。公子完來自陳國,於是就取了一個與“陳”諧音的“田”字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田完。齊國貴族懿仲想把女兒嫁給田完,請人占卜,占辭說:“是謂鳳凰於蜚,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於京。”意思是說田完是有媯氏(虞舜)的後裔,其家族將在姜姓齊國繁衍生息。田完的第五代將開始興盛,一直會做到齊國的正卿(地位最高的大臣),到了第八代以後,就沒有人能比得上其地位和權勢了(意思是做國君)。田完的第五代田須無(田文子),果然做於齊國的大夫。第六代田無宇(田桓子),因其勇武有力,深得齊莊公寵愛,勢力得到很大發展。田無宇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田書(一說為田開),一個叫田乞(田鰲子)。田書可能是庶出,因而其家族的繼承人是其弟田乞。田乞收取賦稅的時候用小斗,向民眾借粟的時候卻用大斗。這種施惠於民的法子很見成效,老百姓都非常擁護田氏。當時齊國大臣晏嬰曾私下對晉國大臣叔向說,民眾對田氏“歸之如流水”,“齊國之政其卒歸於田氏矣”。田乞又非常善於調節家族內部的關係,因此田氏一族非常強大,成為齊國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公元前489年,田乞、鮑牧等人率其族眾攻打齊國公室,殺了執政大臣高昭子,趕走了齊國國君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國君(齊悼公),田乞做了國相,位居正卿,成為齊國的權臣。田氏的第八代田常(田成子),繼續採用其父的發展戰略,勢力更加強大。公元前481年5月,田常殺了齊簡公,立公子驁為君(齊平公),自己做了國相,獨掌齊國大權,田氏家族成為齊國最有權勢的家族。公元前523年,孫武的祖父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並賜給他樂安(今山東惠民)作為封邑。從此田書一族就從田氏家族中分了出來,另立門戶,以孫為姓氏。孫武就出生在這樣一個顯赫的軍事世家裡。孫武的青年時代,正是田氏家族與國、高、鮑等齊國世家大族激烈鬥爭的時代。當時以田氏家族為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在齊國還處於弱勢,孫武的同宗,著名軍事家田穰苴就因受到三族的誣陷,發疾而死。政治鬥爭的殘酷,迫使孫武作出了一個決定——棄齊奔吳,躲開這個是非之地。
吳國,地處太湖流域,相傳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所建,周武王時,國君被正式冊封為諸侯。吳國位居長江下游,富有漁鹽之利,春秋末年,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此時,晉國實行“聯吳抗楚”戰略,派申公巫臣把中原先進的軍事技術傳授給吳國。“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陣,教之叛楚”,因此吳國的軍事實力也迅速增強,一躍而成為軍事強國。公元前515年,公子光發動政變,用專諸刺殺了吳王僚,做了吳國國君,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吳王闔閭。吳王闔間胸懷大志,為了稱霸大業,廣泛搜羅人才,經伍子胥推薦,親自到孫武所住的館舍拜訪孫武。孫武獻上自己所著的兵法十三篇,每陳一篇,吳王無不稱善。但對於吳王闔間而言,他所需要的並不是一位軍事理論家,而是在戰場上能夠指揮千軍萬馬克敵制勝的軍事統帥。闔閭想知道,孫武在軍事理論上有這么高深的造詣,實際訓練與指揮水平究竟如何。為了解開這個疑問,他提出讓孫武操練一下宮中的美女。孫武把180名宮女分成左右二隊,並指定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分別擔任左右二隊的隊長。孫武把操練要領、軍中規定都向她們細細作了說明,然後開始登台操練。這些宮女們平時養尊處優,認為操練不過是一場好玩的遊戲,孫武所頒布的那些軍令,只不過是嚇唬嚇唬她們,根本不敢來真格的,誰也沒有當回事兒。孫武擂起戰鼓,發出向右的命令,這些宮女們哄然大笑。孫武把要領與軍令向她們反覆作了說明,然後擂起戰鼓,發出向左的命令,這些宮女們仍然是大笑不止。孫武不顧吳王的懇求,毅然按照軍法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然後重新任命了隊長,擊鼓操練。這一下,宮女們的動作無不整齊劃一,中規中矩,再也聽不到嬉笑聲了。素來嬌弱散漫的宮女硬是被孫武訓練成了一支鋼鐵之師、威武之師。吳王了解了孫武的統兵才能,於是任命他做了吳將。公元前512年,吳王急於破楚,成就霸業,孫武以為“民勞,未可”,協助吳王休養民力,整修軍事。然後派出三支軍隊,輪番襲楚、擾楚、疲楚,楚國軍隊疲於奔命,深以為患。公元前506年9月,吳王親率大軍攻楚。在孫武的運籌,下,吳軍沿淮河西上,然後從淮河平原南下,聯合蔡、唐兩國之軍,行軍千里,越過大別三關,出其不意地在楚國東北方向襲其側背,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大敗楚軍。吳軍乘勝追擊,在清發水(今湖北安陸的浸水)又予楚軍以重創。接著又在雍滋擊敗楚國援軍,全殲楚軍主力。然後,吳軍兵分三路,以精兵直搗楚都。11月28日,吳軍攻占郢都。吳軍破楚之戰,是春秋時期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也是史上明文記載的孫武參與指揮的唯一一次戰役,孫武能夠“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表現出了高超的指揮藝術。此役之後,史上再也沒有關於孫武事跡的明確記載。

《孫子兵法》草創於春秋末年,約定型於戰國中期。戰國末年,《孫子兵法》已廣為流行。《韓非子·五蠹》:“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呂氏春秋·上德》:“闔廬之教,孫、吳之兵,不能當矣。”西漢時期曾經對兵書做過三次大規模的蒐集整理工作。一次是在高帝時由張良、韓信主持,一次是在武帝時由軍政楊仆主持,一次是在成帝時由步兵校尉任宏主持。毫無疑問,在這幾次活動中,《孫子兵法》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整理,這對《孫子兵法》的流傳起到了重要作用。東漢末年,曹操著《孫子略解》,開了注釋《孫子兵法》的先河。南北朝以後,《孫子兵法》更受到廣泛重視,被尊為“兵經”。唐玄宗時以《孫子兵法》選拔武舉和將帥。北宋元封年間,官方頒布《武經七書》,《孫子兵法》被欽定為武學教材,成為武舉考試策論命題的依據,此風一直沿襲到明清。《孫子兵法》在8世紀就流傳到國外,唐玄宗時日本學者吉備真備在唐留學18年後,於735年將《孫子兵法》等書帶回日本,此後,《孫子兵法》在日本作為兵家秘籍得到保存和傳承。日本兵家和學者對《孫子兵法》的研究十分活躍,名家輩出,著作如林,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772年,法國傳教士阿米奧將《孫子兵法》譯成法文,並在巴黎出版,開啟了《孫子兵法》向西方傳播的先河。1905年,第一個英譯本《孫子兵法》在日本東京出版。1910年,德國的布魯諾‘納瓦拉首先把《孫子兵法》譯成德文。1943年,俄譯本《孫子兵法》問世。除此之外,《孫子兵法》還有朝鮮文、越南文、泰國文、緬甸文、馬來西亞文、希伯來文、阿拉伯文、義大利文、捷克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羅馬尼亞文、荷蘭文、希臘文等不同文字的譯文,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
《孫子兵法》自問世以來就廣受讚譽,是我國古代軍事理論著作的執牛耳之作,在我國古代軍事學中占據著核心地位。曹操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李世民說:“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杜牧說:“自古以兵著書列於後世,可以教於後生者,凡十數家,且百萬言。其孫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後凡千歲,將兵者有成者、有敗者,勘其事跡,皆與武所著書一一相抵當。”蘇軾說:“古之言兵者,無出於孫子矣。利害之相權,奇正之相生,戰守攻圍之法。蓋以百數,雖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劉寅說:“不有大智,其何能謀?不有深謀,其何能將?不有良將,其何能兵?不有銳兵,其何能武?不有武備,其何能國?欲有智而多謀,善將而能兵,提兵而用武,備武而守國,舍是書何以哉!”諸家之評,又以明軾茅元儀最為精要:“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作為中國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孫子兵法》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有著崇高的地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代戰爭的作戰形式與古代戰爭相比已經有了很大不同,但《孫子兵法》的基本理論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更加受到重視。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說:“《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名作。其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孫子兵法》是有關戰爭指導的智慧之結晶。歷數古往今來的軍事思想家,只有克勞塞維茨堪與孫子倫比。然而他的著作時代局限性大,而且有一部分已經過時,儘管他是在孫子之後二千多年寫的。相比之下,孫子的文章講得更透徹、更深刻,永遠給人以新鮮感。”英國文學家布勞說:“《孫子兵法》這一部書,可以說是世界史中研究戰術原理的第一部著作。但是書裡面所載的許多學理,確是非常適於現代的套用。”美國學者柯林斯說:“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2 200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相媲美。今天沒有一個人對戰略的相互關係、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他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的當前環境中仍然具有和當時同樣重大的意義。”日本學者會田雄次說:“《孫子》是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人類生存的競爭社會之本質的兵書。……《孫子》所闡述的戰略、戰術,是以從深刻洞察人類心理而獲取的智慧為基礎的。人類的心理從古到今是不變的,因此,《孫子》的學說,在人與人、人的群體與人的群體之間所競爭的方方面面,是可以超越時代而加以套用的。”美國軍事理論家勞倫斯說:“《孫子兵法》在美國軍校中,是作為教科書來學習的。”美國人不但善於學習《孫子兵法》,而且善於套用和創新。1991年1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動的海灣戰爭,很多方面都是在孫子的軍事思想指導下進行的。聯軍充分研究了薩達姆的政治謀略和軍事謀略,充分利用其謀略中的弱點和失誤之處,進行軍事打擊,徹底挫敗了薩達姆的戰略企圖,此為“上兵伐謀”;聯軍首先轟炸了伊軍的通訊系統與防空系統,使伊軍指揮官失去了指揮能力,動搖了伊軍軍心與作戰意志,此為“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在實施地面進攻時,聯軍改變了原定的從沙烏地阿拉伯向科威特實施正面進攻的計畫,代之以從巴廷乾河以西插入伊軍後方,實施主攻,此為“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美國的最新軍事理論,如非對稱作戰理論、特種作戰理論、震懾理論,無不從《孫子兵法》中汲取了營養,受到了啟迪。
《孫子兵法》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哲學著作,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孫子兵法》始終貫穿著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在戰爭決策的問題上,孫子主張通過對“五事”、“七計”的比較分析,判明雙方的實力強弱,從而決定戰爭是否可行。他看到了戰爭對於物質基礎的依賴性,因而主張儘可能地“因糧於敵”、“化敵為我”,打擊敵人的物質基礎,增強本方的物質基礎。他堅決反對通過神靈鬼怪、星宿占卜等迷信手段預測戰爭勝負,竭力主張深入敵人內部,獲取真實的情報。“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已成為情報學的經典名言。《孫子兵法》始終閃耀著辯證法的光輝,它從不把任何事物看作僵死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從發展的變化的角度去觀察問題、處理問題。孫子看重實力,主張建立強大的優勢,從而消滅敵人;但是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本方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他並不是無所作為,束手待斃,而是主張通過“奪敵所愛”等手段調動敵人、消耗敵人,化解敵方優勢,形成己方優勢。孫子非常看重占領有利地形,謀取先機之利,但也十分看重在不利情況下化腐朽為神奇,化不利為有利。“投之亡地而後存,置之死地而後生”,充分認識到了人在特定狀態下的主觀能動性,是閃耀著辯證法光輝的格言。孫子還提出了強弱、虛實、奇正、攻防、進退、利害、剛柔、迂直、先後、隱顯、動靜、遠近、輕重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範疇,並論述了其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至今對我們仍然有著深刻的啟迪。
《孫子兵法》在文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著名文論家劉勰說:“孫武兵經,辭如珠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對文武兼備的孫武很是推崇。北宋文學家蘇洵說:“吳起與武一體之人也,皆著書言兵,世稱之孫吳。然而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武之書辭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北宋神宗皇帝十分喜愛孫子言簡義豐的文辭,向王安石詢問其妙訣,王安石說:“言理而不言事,所以文約而所該者博。”日本學者阿多俊介謂《孫子兵法》:“著想之奇,行文之妙,令人三嘆。字字精練,句句照應,文勢飛動,宛如作者率精兵屹立於堂堂中原之氣概。”《孫子兵法》善用排比,句式簡短,有著鼓點般的節奏,如行軍的號角,似奔騰的馬聲,成為先秦文學史上的另類景觀。

《孫子兵法》是最早的成體系的軍事理論著作,它包羅宏富,思想深刻,論述全面,構成了一個縝密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概而言之,《孫子兵法》主要論述了一個“何以戰”和“怎么戰”的問題。所謂“何以戰”,就是戰爭的可行性問題,討論戰爭能不能打,憑什麼打。《孫子兵法》的“計篇”、“作戰篇”主要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孫子認為,戰爭是國家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所以發動戰爭一定要考慮周全,慎之又慎。影響戰爭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政治條件、經濟條件、軍事條件等。自然條件包括天時和地利,天時是指在時令上是否有利於發動戰爭,地利是指作戰區域及地形是否對我有利。政治條件是指國家的政治措施是否符合民意,民眾是否擁護和支持戰爭。經濟條件是指國家和民眾的財力是否能夠承受起戰爭巨大的耗費。軍事條件是指軍隊的數量、組織、管理、訓練及將帥的素質等。孫子認為,戰爭的決策者應該對這諸多因素進行綜合的比較、分析,只有在操有勝算的情況下,才能發動戰爭。所謂“怎么戰”,包括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討論怎樣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孫子的戰略觀就是全勝戰略。所謂全勝,就是在本方基本不受損失的情況下取得戰爭的勝利。全勝的手段有伐謀、伐交、伐兵、攻城,伐謀、伐交為上,伐兵、攻城為下,但事實上,這些手段往往不是孤立運用的,而是互相配合的。戰術是《孫子兵法》的主體部分,孫子對之進行了非常精彩的論述,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情報先行。孫子對情報工作極其重視,認為它是戰爭發動的前提及取勝的關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做到知己知彼,就要靠準確的情報。獲取情報的手段主要有“用間”和“相敵”。用間是派偵察人員打入敵人內部獲取情報,相敵是從敵人外部的蛛絲馬跡中了解敵情。(2)占據先機。所謂占據先機,是指在兩軍相爭的過程中占據先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在不利的條件下怎樣占據先機是孫子更加關注的問題。孫子認為能夠以利益誘惑、調動敵人,製造問題和障礙阻滯敵人,就可以化迂為直,化害為利,“後人發而先人至”。(3)以實擊虛。所謂以實擊虛,是指在組織戰鬥的過程中,能夠對敵形成優勢,以我之強擊敵之弱。(4)善用奇正。奇正本沒有一定之規。可以化正為奇,也可以化奇為正。奇正變化無端,其核心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5)巧用地形。孫子論述了在各種區域和地形作戰的一般原則,但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而是突出了一個“巧”字,巧就巧在對在特定地形作戰的士兵心理的把握。比如“死地”是不利的作戰地形,但有的時候卻需要把軍隊置之於死地,就是為了激發士兵的鬥志,“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6)合理使用特殊的作戰形式。火攻、水攻都是特殊的作戰形式,孫子專辟一篇講火攻,論述了火攻的時機、配合、變化等問題。
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怎樣學習和套用《孫子兵法》呢?我認為,首先應當學習孫子認識事物的方法,看待問題的態度。孫子天資非常聰穎,但他認識事物,從來不靠主觀臆想。孫子之所以能寫成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軍事理論著作,構築起宏偉的兵學體系,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1)善於學習和借鑑前輩軍事家的理論成果。孫子生活在兵學氣氛十分濃郁的齊國,深受齊國兵學文化的薰陶。齊國的開國君主太公姜尚,是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著名兵書《六韜》相傳就是姜尚所寫。齊國政治家、軍事家管仲對軍事也有精湛的研究,《管子》一書的《兵法》、《大匡》、《勢》、《九變》都是有關軍事的論述。著名軍事家司馬穰苴是孫武的宗親,寫有兵書《司馬法》。從《孫子兵法》直接引用《軍政》的原文來看,孫武對古代兵書《軍政》、《軍令》都熟稔於心。萬丈高樓平地起,正是善於學習和吸收,奠定了孫子兵學堅實的基礎。(2)善於從戰爭的實踐中總結、提煉、升華。春秋時期,諸侯紛爭,戰亂不斷。據不完全統計,從周頃王元年(前618)到周敬王元年(前519)這一百年的時間裡,見於記載的比較大的戰爭就有160多次。由於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變革,當時的軍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作戰形式更是花樣繁多,層出不窮。孫子提出的許多戰術原理正是從戰爭的實踐中加以總結、提煉,上升為一般規律的。孫子看待問題的角度非常全面,能把一個事物放在與其有關的各個因素中進行周密的考察,從而對該事物形成明確的認識。孫子總是從聯繫的、發展的角度看問題,強調在不利的時候要看到有利的因素,在有利的時候要看到不利的因素。其次,要學習《孫子兵法》的謀略。《孫子》是一部軍事著作,但它的謀略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孫子兵法》的“形篇”講的是實力問題。戰爭的基礎是強大的實力,我們從事的各行各業,又何嘗不是如此。要想在社會上站住腳,乾出點樣子,就要拿自己的實力說話。《孫子兵法》的“勢篇”是講怎樣進行組織、調度,把實力充分發揮出來。在一個團隊中,只有做好合理的組織、分工,把每個人的能力都充分發揮出來,才能把工作做好。《孫子》的“虛實篇”講的是以實攻虛,在我們的工作中也需要積聚力量,形成優勢,戰勝困難。《孫子兵法》的“用間篇”講的是蒐集情報,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掌握信息,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社會裡,信息的重要比任何時候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軍事科學的核心是競爭與對抗,因此《孫子兵法》在競爭與對抗比較激烈的領域更有普遍意義,這就是近年來《孫子兵法》在商業、體育等領域非常火爆的原因。再次,學習《孫子兵法》的管理。軍隊對管理的要求比較嚴格,它的管理原則對其他行業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孫子要求“將”要具備“智、信、仁、勇、嚴”五德,這也是一個管理人員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孫子說“道,令民與上同意也。”一個管理人員要想做到上下同心協力,就必須使團隊的利益與每個員工的利益密切相關,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孫子提出要“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既要愛護士卒,又要用法令制度去約束他們。我們強調管理的人性化,就是要求管理人員要時時處處為員工著想,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但是規章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孫子還提出“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就是說對有突出貢獻的士卒要進行物質獎勵,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激勵機制”。《孫子》中有關管理的內容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好好學習,深入挖掘。

《孫子兵法》的版本有兩個系統,一個是竹簡本系統,一個是傳世本系統。1972年4月,在山東省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竹簡本《孫子兵法》,專家推斷應該是西漢文、景至武帝初年的抄本,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孫子兵法》最早的本子。整理小組將有關《孫子兵法》的竹簡分為上下兩編,1975年7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上編與傳世本《孫子兵法》十三篇基本相符,唯殘缺甚多,僅有2 700餘字。下編包含《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見吳王》五篇《孫子兵法》佚文。竹簡本《孫子兵法》對《孫子兵法》的校勘與整理以及研究《孫子兵法》的流變情況有重要價值。傳世本以三個版本最為重要。一個是《孫子略解》本(《魏武帝注孫子》本)。此書為曹操所注,是目前見到的《孫子》的最早注本。曹操時代,《孫子兵法》還有八十二篇本傳世,曹操只選取孫子所著的十三篇作注,因此後世只有十三篇本流傳了下來。曹注本注釋精當,影響深遠。一個是《武經七書》本。宋神宗元豐年間詔朱服、何去非等校訂《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對問》,頒行武學,稱為“武經七書”。該本大約成書於元豐八年。一個是《宋本十一家注孫子》本。從其書避“構”、“慎”諱看,當刻於南宋孝宗時。另外,明代劉寅的《武經直解》本,趙本學的《孫子書校解引類》本,清代孫星衍校《孫子十家注》本,日本櫻田迪的《古文孫子》本,也有重要價值。本書以中華書局1961年8月初版《宋本十一家注孫子》影印本為底本。對底本中訛、錯、衍、奪的地方作了改正。

本書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學生傳世經典隨身讀系列叢書”中的一部,除適合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的閱讀之外,也適合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各行各業的讀者閱讀。本書除對《孫子兵法》的原文做了註解以外,還結合戰例對每篇的重點部分做了評析,希望能對讀者的學習與領會有一定幫助。筆者本打算能融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闡發《孫子兵法》的原理,但由於時間緊迫,資料收集不足而未能如願。最後,感謝北京大學邵永海先生、北京傳媒大學李佐豐先生,正是他們的熱情引薦,使本人能夠榮幸地參加本叢書的編寫工作。感謝白山出版社的蘇桂亮先生,他與筆者素不相識,卻惠贈《孫子兵法研究史》和《孫子學文獻提要》兩本大作。感謝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劉金菊女士,她的熱誠、細緻和耐心讓人難忘。

序言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軍事理論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乃至世界軍事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及深遠的影響。2500多年過去了,這部書不僅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退色,反而愈益放射出奪目的光輝。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春秋末期齊國人。孫武的先祖是陳國的公子完。公子完是陳厲公之子,他為躲避陳國的宮廷動亂,逃奔到齊國。齊桓公對他很是賞識,想任命他為卿,公子完堅辭不就,齊桓公就任命他做了工正。公子完來自陳國,於是就取了一個與“陳”諧音的“田”字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田完。齊國貴族懿仲想把女兒嫁給田完,請人占卜,占辭說:“是謂鳳凰於蜚,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於京。”意思是說田完是有媯氏(虞舜)的後裔,其家族將在姜姓齊國繁衍生息。田完的第五代將開始興盛,一直會做到齊國的正卿(地位最高的大臣),到了第八代以後,就沒有人能比得上其地位和權勢了(意思是做國君)。田完的第五代田須無(田文子),果然做於齊國的大夫。第六代田無宇(田桓子),因其勇武有力,深得齊莊公寵愛,勢力得到很大發展。田無宇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田書(一說為田開),一個叫田乞(田鰲子)。田書可能是庶出,因而其家族的繼承人是其弟田乞。田乞收取賦稅的時候用小斗,向民眾借粟的時候卻用大斗。這種施惠於民的法子很見成效,老百姓都非常擁護田氏。當時齊國大臣晏嬰曾私下對晉國大臣叔向說,民眾對田氏“歸之如流水”,“齊國之政其卒歸於田氏矣”。田乞又非常善於調節家族內部的關係,因此田氏一族非常強大,成為齊國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公元前489年,田乞、鮑牧等人率其族眾攻打齊國公室,殺了執政大臣高昭子,趕走了齊國國君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國君(齊悼公),田乞做了國相,位居正卿,成為齊國的權臣。田氏的第八代田常(田成子),繼續採用其父的發展戰略,勢力更加強大。公元前481年5月,田常殺了齊簡公,立公子驁為君(齊平公),自己做了國相,獨掌齊國大權,田氏家族成為齊國最有權勢的家族。公元前523年,孫武的祖父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並賜給他樂安(今山東惠民)作為封邑。從此田書一族就從田氏家族中分了出來,另立門戶,以孫為姓氏。孫武就出生在這樣一個顯赫的軍事世家裡。孫武的青年時代,正是田氏家族與國、高、鮑等齊國世家大族激烈鬥爭的時代。當時以田氏家族為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在齊國還處於弱勢,孫武的同宗,著名軍事家田穰苴就因受到三族的誣陷,發疾而死。政治鬥爭的殘酷,迫使孫武作出了一個決定——棄齊奔吳,躲開這個是非之地。
吳國,地處太湖流域,相傳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所建,周武王時,國君被正式冊封為諸侯。吳國位居長江下游,富有漁鹽之利,春秋末年,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此時,晉國實行“聯吳抗楚”戰略,派申公巫臣把中原先進的軍事技術傳授給吳國。“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陣,教之叛楚”,因此吳國的軍事實力也迅速增強,一躍而成為軍事強國。公元前515年,公子光發動政變,用專諸刺殺了吳王僚,做了吳國國君,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吳王闔閭。吳王闔間胸懷大志,為了稱霸大業,廣泛搜羅人才,經伍子胥推薦,親自到孫武所住的館舍拜訪孫武。孫武獻上自己所著的兵法十三篇,每陳一篇,吳王無不稱善。但對於吳王闔間而言,他所需要的並不是一位軍事理論家,而是在戰場上能夠指揮千軍萬馬克敵制勝的軍事統帥。闔閭想知道,孫武在軍事理論上有這么高深的造詣,實際訓練與指揮水平究竟如何。為了解開這個疑問,他提出讓孫武操練一下宮中的美女。孫武把180名宮女分成左右二隊,並指定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分別擔任左右二隊的隊長。孫武把操練要領、軍中規定都向她們細細作了說明,然後開始登台操練。這些宮女們平時養尊處優,認為操練不過是一場好玩的遊戲,孫武所頒布的那些軍令,只不過是嚇唬嚇唬她們,根本不敢來真格的,誰也沒有當回事兒。孫武擂起戰鼓,發出向右的命令,這些宮女們哄然大笑。孫武把要領與軍令向她們反覆作了說明,然後擂起戰鼓,發出向左的命令,這些宮女們仍然是大笑不止。孫武不顧吳王的懇求,毅然按照軍法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然後重新任命了隊長,擊鼓操練。這一下,宮女們的動作無不整齊劃一,中規中矩,再也聽不到嬉笑聲了。素來嬌弱散漫的宮女硬是被孫武訓練成了一支鋼鐵之師、威武之師。吳王了解了孫武的統兵才能,於是任命他做了吳將。公元前512年,吳王急於破楚,成就霸業,孫武以為“民勞,未可”,協助吳王休養民力,整修軍事。然後派出三支軍隊,輪番襲楚、擾楚、疲楚,楚國軍隊疲於奔命,深以為患。公元前506年9月,吳王親率大軍攻楚。在孫武的運籌,下,吳軍沿淮河西上,然後從淮河平原南下,聯合蔡、唐兩國之軍,行軍千里,越過大別三關,出其不意地在楚國東北方向襲其側背,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大敗楚軍。吳軍乘勝追擊,在清發水(今湖北安陸的浸水)又予楚軍以重創。接著又在雍滋擊敗楚國援軍,全殲楚軍主力。然後,吳軍兵分三路,以精兵直搗楚都。11月28日,吳軍攻占郢都。吳軍破楚之戰,是春秋時期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也是史上明文記載的孫武參與指揮的唯一一次戰役,孫武能夠“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表現出了高超的指揮藝術。此役之後,史上再也沒有關於孫武事跡的明確記載。

《孫子兵法》草創於春秋末年,約定型於戰國中期。戰國末年,《孫子兵法》已廣為流行。《韓非子·五蠹》:“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呂氏春秋·上德》:“闔廬之教,孫、吳之兵,不能當矣。”西漢時期曾經對兵書做過三次大規模的蒐集整理工作。一次是在高帝時由張良、韓信主持,一次是在武帝時由軍政楊仆主持,一次是在成帝時由步兵校尉任宏主持。毫無疑問,在這幾次活動中,《孫子兵法》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整理,這對《孫子兵法》的流傳起到了重要作用。東漢末年,曹操著《孫子略解》,開了注釋《孫子兵法》的先河。南北朝以後,《孫子兵法》更受到廣泛重視,被尊為“兵經”。唐玄宗時以《孫子兵法》選拔武舉和將帥。北宋元封年間,官方頒布《武經七書》,《孫子兵法》被欽定為武學教材,成為武舉考試策論命題的依據,此風一直沿襲到明清。《孫子兵法》在8世紀就流傳到國外,唐玄宗時日本學者吉備真備在唐留學18年後,於735年將《孫子兵法》等書帶回日本,此後,《孫子兵法》在日本作為兵家秘籍得到保存和傳承。日本兵家和學者對《孫子兵法》的研究十分活躍,名家輩出,著作如林,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772年,法國傳教士阿米奧將《孫子兵法》譯成法文,並在巴黎出版,開啟了《孫子兵法》向西方傳播的先河。1905年,第一個英譯本《孫子兵法》在日本東京出版。1910年,德國的布魯諾‘納瓦拉首先把《孫子兵法》譯成德文。1943年,俄譯本《孫子兵法》問世。除此之外,《孫子兵法》還有朝鮮文、越南文、泰國文、緬甸文、馬來西亞文、希伯來文、阿拉伯文、義大利文、捷克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羅馬尼亞文、荷蘭文、希臘文等不同文字的譯文,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
《孫子兵法》自問世以來就廣受讚譽,是我國古代軍事理論著作的執牛耳之作,在我國古代軍事學中占據著核心地位。曹操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李世民說:“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杜牧說:“自古以兵著書列於後世,可以教於後生者,凡十數家,且百萬言。其孫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後凡千歲,將兵者有成者、有敗者,勘其事跡,皆與武所著書一一相抵當。”蘇軾說:“古之言兵者,無出於孫子矣。利害之相權,奇正之相生,戰守攻圍之法。蓋以百數,雖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劉寅說:“不有大智,其何能謀?不有深謀,其何能將?不有良將,其何能兵?不有銳兵,其何能武?不有武備,其何能國?欲有智而多謀,善將而能兵,提兵而用武,備武而守國,舍是書何以哉!”諸家之評,又以明軾茅元儀最為精要:“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作為中國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孫子兵法》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有著崇高的地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代戰爭的作戰形式與古代戰爭相比已經有了很大不同,但《孫子兵法》的基本理論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更加受到重視。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說:“《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名作。其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孫子兵法》是有關戰爭指導的智慧之結晶。歷數古往今來的軍事思想家,只有克勞塞維茨堪與孫子倫比。然而他的著作時代局限性大,而且有一部分已經過時,儘管他是在孫子之後二千多年寫的。相比之下,孫子的文章講得更透徹、更深刻,永遠給人以新鮮感。”英國文學家布勞說:“《孫子兵法》這一部書,可以說是世界史中研究戰術原理的第一部著作。但是書裡面所載的許多學理,確是非常適於現代的套用。”美國學者柯林斯說:“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2 200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相媲美。今天沒有一個人對戰略的相互關係、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他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的當前環境中仍然具有和當時同樣重大的意義。”日本學者會田雄次說:“《孫子》是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人類生存的競爭社會之本質的兵書。……《孫子》所闡述的戰略、戰術,是以從深刻洞察人類心理而獲取的智慧為基礎的。人類的心理從古到今是不變的,因此,《孫子》的學說,在人與人、人的群體與人的群體之間所競爭的方方面面,是可以超越時代而加以套用的。”美國軍事理論家勞倫斯說:“《孫子兵法》在美國軍校中,是作為教科書來學習的。”美國人不但善於學習《孫子兵法》,而且善於套用和創新。1991年1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動的海灣戰爭,很多方面都是在孫子的軍事思想指導下進行的。聯軍充分研究了薩達姆的政治謀略和軍事謀略,充分利用其謀略中的弱點和失誤之處,進行軍事打擊,徹底挫敗了薩達姆的戰略企圖,此為“上兵伐謀”;聯軍首先轟炸了伊軍的通訊系統與防空系統,使伊軍指揮官失去了指揮能力,動搖了伊軍軍心與作戰意志,此為“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在實施地面進攻時,聯軍改變了原定的從沙烏地阿拉伯向科威特實施正面進攻的計畫,代之以從巴廷乾河以西插入伊軍後方,實施主攻,此為“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美國的最新軍事理論,如非對稱作戰理論、特種作戰理論、震懾理論,無不從《孫子兵法》中汲取了營養,受到了啟迪。
《孫子兵法》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哲學著作,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孫子兵法》始終貫穿著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在戰爭決策的問題上,孫子主張通過對“五事”、“七計”的比較分析,判明雙方的實力強弱,從而決定戰爭是否可行。他看到了戰爭對於物質基礎的依賴性,因而主張儘可能地“因糧於敵”、“化敵為我”,打擊敵人的物質基礎,增強本方的物質基礎。他堅決反對通過神靈鬼怪、星宿占卜等迷信手段預測戰爭勝負,竭力主張深入敵人內部,獲取真實的情報。“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已成為情報學的經典名言。《孫子兵法》始終閃耀著辯證法的光輝,它從不把任何事物看作僵死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從發展的變化的角度去觀察問題、處理問題。孫子看重實力,主張建立強大的優勢,從而消滅敵人;但是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本方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他並不是無所作為,束手待斃,而是主張通過“奪敵所愛”等手段調動敵人、消耗敵人,化解敵方優勢,形成己方優勢。孫子非常看重占領有利地形,謀取先機之利,但也十分看重在不利情況下化腐朽為神奇,化不利為有利。“投之亡地而後存,置之死地而後生”,充分認識到了人在特定狀態下的主觀能動性,是閃耀著辯證法光輝的格言。孫子還提出了強弱、虛實、奇正、攻防、進退、利害、剛柔、迂直、先後、隱顯、動靜、遠近、輕重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範疇,並論述了其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至今對我們仍然有著深刻的啟迪。
《孫子兵法》在文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著名文論家劉勰說:“孫武兵經,辭如珠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對文武兼備的孫武很是推崇。北宋文學家蘇洵說:“吳起與武一體之人也,皆著書言兵,世稱之孫吳。然而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武之書辭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北宋神宗皇帝十分喜愛孫子言簡義豐的文辭,向王安石詢問其妙訣,王安石說:“言理而不言事,所以文約而所該者博。”日本學者阿多俊介謂《孫子兵法》:“著想之奇,行文之妙,令人三嘆。字字精練,句句照應,文勢飛動,宛如作者率精兵屹立於堂堂中原之氣概。”《孫子兵法》善用排比,句式簡短,有著鼓點般的節奏,如行軍的號角,似奔騰的馬聲,成為先秦文學史上的另類景觀。

《孫子兵法》是最早的成體系的軍事理論著作,它包羅宏富,思想深刻,論述全面,構成了一個縝密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概而言之,《孫子兵法》主要論述了一個“何以戰”和“怎么戰”的問題。所謂“何以戰”,就是戰爭的可行性問題,討論戰爭能不能打,憑什麼打。《孫子兵法》的“計篇”、“作戰篇”主要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孫子認為,戰爭是國家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所以發動戰爭一定要考慮周全,慎之又慎。影響戰爭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政治條件、經濟條件、軍事條件等。自然條件包括天時和地利,天時是指在時令上是否有利於發動戰爭,地利是指作戰區域及地形是否對我有利。政治條件是指國家的政治措施是否符合民意,民眾是否擁護和支持戰爭。經濟條件是指國家和民眾的財力是否能夠承受起戰爭巨大的耗費。軍事條件是指軍隊的數量、組織、管理、訓練及將帥的素質等。孫子認為,戰爭的決策者應該對這諸多因素進行綜合的比較、分析,只有在操有勝算的情況下,才能發動戰爭。所謂“怎么戰”,包括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討論怎樣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孫子的戰略觀就是全勝戰略。所謂全勝,就是在本方基本不受損失的情況下取得戰爭的勝利。全勝的手段有伐謀、伐交、伐兵、攻城,伐謀、伐交為上,伐兵、攻城為下,但事實上,這些手段往往不是孤立運用的,而是互相配合的。戰術是《孫子兵法》的主體部分,孫子對之進行了非常精彩的論述,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情報先行。孫子對情報工作極其重視,認為它是戰爭發動的前提及取勝的關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做到知己知彼,就要靠準確的情報。獲取情報的手段主要有“用間”和“相敵”。用間是派偵察人員打入敵人內部獲取情報,相敵是從敵人外部的蛛絲馬跡中了解敵情。(2)占據先機。所謂占據先機,是指在兩軍相爭的過程中占據先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在不利的條件下怎樣占據先機是孫子更加關注的問題。孫子認為能夠以利益誘惑、調動敵人,製造問題和障礙阻滯敵人,就可以化迂為直,化害為利,“後人發而先人至”。(3)以實擊虛。所謂以實擊虛,是指在組織戰鬥的過程中,能夠對敵形成優勢,以我之強擊敵之弱。(4)善用奇正。奇正本沒有一定之規。可以化正為奇,也可以化奇為正。奇正變化無端,其核心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5)巧用地形。孫子論述了在各種區域和地形作戰的一般原則,但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而是突出了一個“巧”字,巧就巧在對在特定地形作戰的士兵心理的把握。比如“死地”是不利的作戰地形,但有的時候卻需要把軍隊置之於死地,就是為了激發士兵的鬥志,“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6)合理使用特殊的作戰形式。火攻、水攻都是特殊的作戰形式,孫子專辟一篇講火攻,論述了火攻的時機、配合、變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怎樣學習和套用《孫子兵法》呢?我認為,首先應當學習孫子認識事物的方法,看待問題的態度。孫子天資非常聰穎,但他認識事物,從來不靠主觀臆想。孫子之所以能寫成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軍事理論著作,構築起宏偉的兵學體系,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1)善於學習和借鑑前輩軍事家的理論成果。孫子生活在兵學氣氛十分濃郁的齊國,深受齊國兵學文化的薰陶。齊國的開國君主太公姜尚,是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著名兵書《六韜》相傳就是姜尚所寫。齊國政治家、軍事家管仲對軍事也有精湛的研究,《管子》一書的《兵法》、《大匡》、《勢》、《九變》都是有關軍事的論述。著名軍事家司馬穰苴是孫武的宗親,寫有兵書《司馬法》。從《孫子兵法》直接引用《軍政》的原文來看,孫武對古代兵書《軍政》、《軍令》都熟稔於心。萬丈高樓平地起,正是善於學習和吸收,奠定了孫子兵學堅實的基礎。(2)善於從戰爭的實踐中總結、提煉、升華。春秋時期,諸侯紛爭,戰亂不斷。據不完全統計,從周頃王元年(前618)到周敬王元年(前519)這一百年的時間裡,見於記載的比較大的戰爭就有160多次。由於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變革,當時的軍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作戰形式更是花樣繁多,層出不窮。孫子提出的許多戰術原理正是從戰爭的實踐中加以總結、提煉,上升為一般規律的。孫子看待問題的角度非常全面,能把一個事物放在與其有關的各個因素中進行周密的考察,從而對該事物形成明確的認識。孫子總是從聯繫的、發展的角度看問題,強調在不利的時候要看到有利的因素,在有利的時候要看到不利的因素。其次,要學習《孫子兵法》的謀略。《孫子》是一部軍事著作,但它的謀略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孫子兵法》的“形篇”講的是實力問題。戰爭的基礎是強大的實力,我們從事的各行各業,又何嘗不是如此。要想在社會上站住腳,乾出點樣子,就要拿自己的實力說話。《孫子兵法》的“勢篇”是講怎樣進行組織、調度,把實力充分發揮出來。在一個團隊中,只有做好合理的組織、分工,把每個人的能力都充分發揮出來,才能把工作做好。《孫子》的“虛實篇”講的是以實攻虛,在我們的工作中也需要積聚力量,形成優勢,戰勝困難。《孫子兵法》的“用間篇”講的是蒐集情報,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掌握信息,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社會裡,信息的重要比任何時候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軍事科學的核心是競爭與對抗,因此《孫子兵法》在競爭與對抗比較激烈的領域更有普遍意義,這就是近年來《孫子兵法》在商業、體育等領域非常火爆的原因。再次,學習《孫子兵法》的管理。軍隊對管理的要求比較嚴格,它的管理原則對其他行業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孫子要求“將”要具備“智、信、仁、勇、嚴”五德,這也是一個管理人員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孫子說“道,令民與上同意也。”一個管理人員要想做到上下同心協力,就必須使團隊的利益與每個員工的利益密切相關,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孫子提出要“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既要愛護士卒,又要用法令制度去約束他們。我們強調管理的人性化,就是要求管理人員要時時處處為員工著想,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但是規章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孫子還提出“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就是說對有突出貢獻的士卒要進行物質獎勵,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激勵機制”。《孫子》中有關管理的內容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好好學習,深入挖掘。

《孫子兵法》的版本有兩個系統,一個是竹簡本系統,一個是傳世本系統。1972年4月,在山東省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竹簡本《孫子兵法》,專家推斷應該是西漢文、景至武帝初年的抄本,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孫子兵法》最早的本子。整理小組將有關《孫子兵法》的竹簡分為上下兩編,1975年7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上編與傳世本《孫子兵法》十三篇基本相符,唯殘缺甚多,僅有2 700餘字。下編包含《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見吳王》五篇《孫子兵法》佚文。竹簡本《孫子兵法》對《孫子兵法》的校勘與整理以及研究《孫子兵法》的流變情況有重要價值。傳世本以三個版本最為重要。一個是《孫子略解》本(《魏武帝注孫子》本)。此書為曹操所注,是目前見到的《孫子》的最早注本。曹操時代,《孫子兵法》還有八十二篇本傳世,曹操只選取孫子所著的十三篇作注,因此後世只有十三篇本流傳了下來。曹注本注釋精當,影響深遠。一個是《武經七書》本。宋神宗元豐年間詔朱服、何去非等校訂《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對問》,頒行武學,稱為“武經七書”。該本大約成書於元豐八年。一個是《宋本十一家注孫子》本。從其書避“構”、“慎”諱看,當刻於南宋孝宗時。另外,明代劉寅的《武經直解》本,趙本學的《孫子書校解引類》本,清代孫星衍校《孫子十家注》本,日本櫻田迪的《古文孫子》本,也有重要價值。本書以中華書局1961年8月初版《宋本十一家注孫子》影印本為底五
本書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學生傳世經典隨身讀系列叢書”中的一部,除適合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的閱讀之外,也適合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各行各業的讀者閱讀。本書除對《孫子兵法》的原文做了註解以外,還結合戰例對每篇的重點部分做了評析,希望能對讀者的學習與領會有一定幫助。筆者本打算能融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闡發《孫子兵法》的原理,但由於時間緊迫,資料收集不足而未能如願。最後,感謝北京大學邵永海先生、北京傳媒大學李佐豐先生,正是他們的熱情引薦,使本人能夠榮幸地參加本叢書的編寫工作。感謝白山出版社的蘇桂亮先生,他與筆者素不相識,卻惠贈《孫子兵法研究史》和《孫子學文獻提要》兩本大作。感謝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劉金菊女士,她的熱誠、細緻和耐心讓人難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