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歸元禪寺坐落於漢陽舊城西5里,即今武漢市漢陽區翠微街橫路5號。始建於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由白光和尚與其胞弟立峰和尚主持經營,他二人遂為歸元寺之開山祖。二位法師俗姓殷,浙江吳興人。
1658年先建普同塔院收殮白骨。漢上巨賈孫耀先等嘉其善道而捐巨款籌建梵宇,意在弘揚佛教。先購得原為明末文人王章甫所有之葵園為道場,然後鳩工庀材,經營棟宇。
1660年建佛堂、禪堂,開始接眾行道。翌年修大雄寶殿並額堂、齋堂。
1662年(清康熙元年)增其舊制,建祖堂、韋馱殿與方丈室。
674年,藏經閣、鐘鼓樓、雲水堂、內外寮舍、三祖塔院及大三門方始落成。前後規治16年,苦心經營,歸元禪寺初具叢林規模。白光、立峰祖師從《楞嚴經》中文殊法師偈語“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中取“歸元”為其寺名。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漢鎮巨賈李祥興捐款助建羅漢堂。聘黃陂王姓父子塑羅漢500尊。
1852年(鹹豐二年)歸元寺毀於兵燹。清同光年間又重建。其後屢圮屢復,殿宇不斷增大。辛亥首義時,義軍曾以歸元寺為指揮之所,故遭清軍炮擊。民國年間又募化重修並擴建。黎元洪親題“歸元禪寺”、“歸元古剎”、“三乘廣運”匾額,使歸元禪寺聲名日隆,成為鄂省之首剎。迨至1949年前夕,歸元寺已日漸毀圮。
1949年後,人民政府多次撥巨款重修禪寺,使其煥然一新,並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寺院之一,使之又成為中原三省之首剎。
1984年以來開期傳戒。不僅如此,歸元禪寺於近年來接待了大量外國貴賓前來觀光。計有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政界要人。平時接納的遊客據不完全統計達數百萬人之多。
來歷
寺院曾在南宋的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為元兵所毀。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4年)及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均有大規模修復。二戰前後,寺院再度遭毀,隨即又為周邊的民眾自發修復。建國前後,寺院幾經曲折日趨飄零,現今石觀音寺僅存數間臨時的鐵皮房,以及一尊當代天啟年間刻制的、已被重度損壞的石觀音菩薩像。然後周邊民眾為重建道場的奔走籌措卻一直未曾間斷。石觀音寺記載和見證了武漢黃陂地區歷代、尤其是近現代的歷史興廢,見證了戰火連天的中原地區的滄桑際遇,同時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周邊民眾為自己的信仰所作的堅守。觀音菩薩的精神在這裡一直激勵著周邊民眾勇敢樂觀地生活,慈悲善良地處世,也一直是周邊農村和城區誠信契約機制的重要提攜和保障。
價值
大士閣位於藏經閣之南,僅隔一牆,前身是百子堂,民間或謂“娘娘殿”、“送子堂”,供觀音神像。舊時供桌上置一紅布袋,內裝有紅棗、花生、鞋子、筷子。凡欲求子者可於袋內摸,如摸到筷子,意即可早生貴子。
佛龕之左方壁上嵌一塊摩刻,據云為唐閻立本所繪,人物半裸側身,赤腳緩行,手持錫杖,形態生動逼真,實為難得的珍品。
周邊建築
藏經閣是歸元寺收藏佛教經典和珍貴文物的處所。計藏有《龍藏》、《續藏》、《磧砂藏》、《頻伽藏》,可謂洋洋大觀。珍貴文物如貝葉真經、北魏石雕、古瓷器、宋代乾德年間的陶瓷香爐等。據50年代整理的書畫真跡手卷清冊載,計有宋元明清民國5代,418件書畫作品。作者有上至皇帝,下至各界名流。今之藏經閣建於1920年,為唐牌樓式建築,斗拱飛檐,古樸雄奇。占地約400平方米,高25米。藏經閣的金匾懸於正中門楣,瑰麗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