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汪山土庫

大塘汪山土庫

汪山土庫地處江西省新建縣大塘坪鄉汪山崗,距南昌市區45公里,是清道光初年興建起來的官僚豪門府第。土庫風格為青磚黛瓦的贛派建築與大氣恢宏的宮庭建築做出的結合,規模浩大、氣勢偉絕,在江南乃至全國實屬罕見,在民間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稱。民族英雄林則徐曾在此書下一聯饋贈:湖山意氣歸詞苑,兄弟文章人選樓。

歷史規模

汪山土庫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歷時半個世紀,鹹豐年間(1851年前後)建成主體。整座建築東西長337米,寬180米,占地180畝,共1443個房間、572個天井,有25棟抬粱穿斗式結構的青磚大瓦房。這些房子的外牆連成一體。青磚黛瓦、封火山牆,天井四水歸堂,牆頭黛瓦壘迭,檐口有句頭滴水,整個牆體一斗一眠,內用土胚灌斗,腰牆 是眠磚,勒是為紅石,是江西紅土文化的展現。外牆青磚無粉刷,牆頭下粉門色線角,顯示出贛派建築樸實素雅的風格特點。其中稻花香館,望廬樓等則按北京園林風格建造。汪山土庫建築規模之大,氣勢之雄偉,在江南乃至全國都是罕見的。1968年汪山土庫作為“反面教材”,被時任省委書記程世清列為“階級教育展覽館”,與大邑劉氏莊園並稱。隨后土庫內的房子一部分給了“貧農”居住(後逐漸各自拆了重建),一部分改作大塘糧庫。80年代初,大塘糧站撤出汪山土庫後,因為管理問題,土庫建築逐漸破敗。從2003年起,南昌市和新建縣市縣兩級政府開啟汪山土庫修復工程,至今已經完全修復祖堂以東的主體建築。

汪山土庫屬磚、木結構建築群,因其坐落於大塘“汪山”,在贛語南昌地區把大型的青磚天井屋稱為“土庫”(本字為“土㲄”,音[tu-kuk],《玉篇·土部》:“㲄,土墼也。”),由此而取名“汪山土庫”。

優點特徵

土庫建築座北朝南,以祖堂為中軸,兩側各建四縱深宅,每縱深宅四至七進,共有房間1446間、天井572 個,置身其中,冬暖夏涼。建築內巷道縱橫,晴無日曬,雨不濕鞋。其中『八尺巷』是土庫建築群里—條橫貫東 西的交通要道,土庫里每縱深宅之間正房與廚房之間均有隔巷,且門不相對,以防出現火災相互蔓延。隔巷下面 埋有很多瓦缸,有回聲的效果,顯示出土庫的威嚴。2004年4月,經南昌市人民政府批准,汪山土庫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資源

由於歷史原因和歲月的駁蝕,加上又年久失修,汪山土庫整體建築遭到了嚴重損壞。為搶救挖掘汪山土庫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再現特色建築,讓人們窺見史海浪花,並充分利用好這一得天獨厚的文化旅遊資源,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造福一方百姓,從2003年初起,南昌市和新建縣市縣兩級政府共同啟動了汪山土庫修復工程,已修復竣工的土庫建築面積有近16000餘平方米。同時,還修通了從昌九高速新祺周出口至汪山土庫的水泥公路,土庫前面的仿古麻石路、月牙塘、旗桿場、紅石場、圍牆等附屬建築均已修復完成,從八一橋下乘坐137路公車便可直達汪山土庫的大門口(票價4元)。2004年4月,經南昌市人民政府批准,汪山土庫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汪山土庫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授予“中國府第文化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