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囊蟲囊蕨

大囊蟲囊蕨

,大囊蟲囊蕨小羽片近舌形,長1cm以上,寬可達4.5mm,背卷。小羽片背面表皮以下2-3層細胞小,壁厚,而腹面表皮以下幾層細胞大,壁薄。沿中脈兩側各有一排聚合囊,每排至少為6枚。聚合囊大,直徑達1.2-2.5mm,由4個孢子囊構成。

基本信息

簡介

中 文 名 :大囊蟲囊蕨
科名信息:Psaroniaceae,輝木科
屬名信息:Scolecopteris,蟲囊蕨屬
形態描述:小羽片近舌形,長1cm以上,寬可達4.5mm,背卷。小羽片背面(下表面)表皮以下2-3層細胞小,壁厚,而腹面(上表面)表皮以下幾層細胞大,壁薄。沿中脈兩側各有一排聚合囊,每排至少為6枚。聚合囊大,直徑達1.2-2.5mm,由4個孢子囊構成。聚合囊具中央柱,但其長度不明,由厚壁的細胞構成。孢子囊大,直徑400-800m以上,長度不明。孢子囊面向外的壁可能1-3層細胞厚,細胞大小和形狀不明,細胞壁厚。位於小羽片頂端的聚合囊的孢子囊側壁和面向內的壁由單層柵欄狀細胞構成,細胞壁較薄,但其它地方的聚合囊的孢子囊側壁和面向內的壁保存不好。孢子近球形,直徑30m左右,壁厚,表面光滑,縫不明。 模式標本:WP110065 描述: 有二件標本,均為過聚合囊的近於平行於生殖小羽片下表面的切面。在其中之一(玻片WP110065)該切面可能向小羽片頂端抬起,因為,在小羽片頂端處該切面切過的是聚合囊的上部或近頂部,而在小羽片基部該切面切過的是聚合囊的下部或近基部。由於在這二件標本中均未見到中脈,因此這二件標本均應為通過中脈上方的切面。 在這二件標本中,玻片WP110065中的標本保存了較完整的生殖小羽片輪廓形態,呈近舌形。小羽片基部保存不太完整,但其它大部分都很完整。量得小羽片的保存長度在10mm以上,最寬處位於中部或近基部,在4.5mm以上。而另一塊標本(玻片號:WP110038)保存不太好,受擠壓變形較強烈,量得其長度約6mm,寬度約3mm,但這不能代表其真實大小。在標本WP110065中,聚合囊保存較好,兩排聚合囊幾乎占據了小羽片的全部寬度。在聚合囊外面見到了過小羽片邊緣的切面,說明小羽片的邊緣是向背面翻卷的,但翻卷程度不明。小羽片邊緣的切面是連續的,因此小羽片邊緣可能是全緣的。在組織構造上,小羽片翻卷部分朝向聚合囊的一面(背面或遠軸面)為2-3層小的橢圓形細胞,長軸與中脈平行,約為20-50m,短軸約為20-30m,壁厚,呈暗褐色或黑色不透明。遠離聚合囊的一面(腹面或近軸面)則為數層大而壁薄的細胞,不具內含物,直徑大多在50m以上,其中最外面的1-2層細胞多呈短柱狀,垂直於葉片表面,而裡面的2-3層細胞則為近等徑或沿葉片延伸方向伸長。在這兩層組織之間近等間距地分布有維管束(側脈),每一維管束均對應著一個聚合囊的中央柱,這也說明聚合囊是著生於側脈上。在有些地方這兩層組織之間呈分離狀態,其中有一些圓形或橢圓形的顆粒,較孢子大些,構成較疏鬆,表面具大小不一的孔洞,可能為食植物昆蟲的糞粒。 在標本WP110065,聚合囊沿小羽片中脈排成二排,每排至少有6個聚合囊。而在標本WP110038,由於保存不好,難以確定聚合囊的數目。聚合囊由4個孢子囊構成,呈輻射狀排列,排列緊擠,有些孢子囊可能由於受擠壓而呈不同方向(大多與小羽片邊緣近垂直)的伸長狀。位於小羽片頂端的聚合囊直徑為1.2-1.5mm,而向小羽片近基部聚合囊直徑可達2-2.5mm。除小羽片頂端的1-2個聚合囊外,其餘的均具明顯的中央柱,但由於缺乏過聚合囊的縱切面,因此無法了解中央柱的長度。中央柱細弱,形狀多樣,由數個至十多個近等徑的厚壁的細胞構成,細胞直徑約30m。 孢子囊直徑400至800m或更多。大多數孢子囊的壁保存不好,細胞多已變形,細胞壁的顏色深,可能較厚,難以確定細胞的層數和形狀。孢子囊面向外的壁較薄,可能由1-3層細胞構成。位於小羽片頂端的1-2個聚合囊的孢子囊的側壁和面向內的壁保存較好,由單層柵欄狀細胞構成,壁較薄。開裂沿面向內的壁的中央發生。 孢子近球形,直徑30m左右,其上有時可粘附有很小(直徑只有不到10m)可能為敗育的的孢子。未看到確切的單縫或三縫構造,也可能孢子是無縫的。孢子的壁表面光滑或具微弱的顆粒狀紋飾。孢子壁厚,透射光下呈黃色或褐黃色。在破碎的孢子中有時可見菌絲。
比較研究:在聚合囊較大,每一聚合囊內只有4枚左右孢子囊,聚合囊具明顯中央柱這些特徵上,當前標本與尖囊蕨屬某些種較相似。如A. polymorpha (Brongniart) Schimper的聚合囊由3-4枚孢子囊構成,聚合囊直徑達1.5mm,長達2.5-4.0mm,與當前標本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A. polymorpha的孢子直徑可達80-95m,具瘤狀紋飾,而當前標本的孢子要小得多,且表面較光滑。 區別蟲囊蕨屬或尖囊蕨屬的主要特徵在於縱切面:蟲囊蕨屬的聚合囊具柄,頂端不是那么尖銳;而尖囊蕨屬的聚合囊不具柄,頂端尖銳。但當前標本僅有橫切面,難以確定聚合囊是否具柄以及聚合囊頂端尖銳與否,因此不好將其歸入蟲囊蕨屬或尖囊蕨屬。但從孢子大小和紋飾來看,當前標本屬於蟲囊蕨屬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尖囊蕨屬的孢子一般較大,且具較複雜的紋飾,而當前標本的孢子要小得多,且表面較光滑。所以,本文將當前標本歸入蟲囊蕨屬。 與蟲囊蕨屬已有種相比,當前標本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聚合囊很大,直徑可達2mm以上,聚合囊內孢子囊數目少,只有3-4個。在蟲囊蕨屬中只有S. guizhouensis、S. macrospora、S. major和S. majopsis幾個種的聚合囊直徑較大,可達1.2mm以上,而且它們的聚合囊均也只有4-5個孢子囊,與當前標本較相近。但這4個種的孢子都比較大,直徑均在45m以上,而當前標本的孢子直徑只有30m左右,因此區別明顯,代表了一個新種,根據其聚合囊大的特點,將其命名為大囊蟲囊蕨(新種)Scolecopteris macrosporangius sp. nov.。
時代產地: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組7號煤層煤核;早二疊世早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