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工儀式
2012年6月6日,大化瑤族自治縣在該縣大化鎮岜歪隆重舉行易地搬遷生態民族新城開工儀式,河池市市長何莘幸出席開工儀式並宣布工程開工。
大化縣易地搬遷生態民族新城前稱“大化縣岜歪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原工程計畫搬遷安置貧困民眾1800戶8988人,按天地樓的形式搬遷安置,徵收土地608畝。在新一輪開發扶貧工作和自治區發改委關於對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化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相結合,共同發展,並打造成為全區示範項目的新要求下,該縣對易地搬遷生態民族新城進行了重新規劃和定位。新規劃按公寓樓的模式進行安置,計畫遷入6000戶約3萬人,項目總用地面積約2300畝(後變更規劃面積為3158畝,安置人口為6萬人),其中第一期規劃面積611畝,規劃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預計投資5.2億元。
新城發展整體定位集“居住、商業、文化、旅遊”為一體,通過“一園、兩軸、兩中心、五區五組團”的開發格局,進一步推動全縣第三產業、文教體育、旅遊開發和民族特色產業等領域的發展,讓搬遷農民得到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的目標。
建設規模
為將本項目打造成為全國依託城鎮化實施異地扶貧搬遷的示範性工程,必須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完善市政基礎設施,確保整個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繁榮。
項目發展整體定位為“居住、文化、商業、旅遊”,功能區劃分為“兩軸、六區”。"兩軸"即沿”一橫一縱“的40米主幹道與沿街商業及廣場所構成地區具有綠色特徵的開放空間走廊,同時形成獨具特色的廣場景觀軸、視線景觀帶。”六區“,由道路分割形成的6個生態居住組團,即異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幼稚園、中國小、醫院等公共服務區,被征地農戶安置區、”七站八所“安置區,位於項目區東南角和西北角的公園用地以及文化和體育館等公共服務區、就業服務區等6個生態組團。
項目建設主要包括安居工程、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工程、配套就業設施工程、配套基礎設施工程等方面的內容,總建築面積2902974.22㎡,總容積率1.89左右。
一、安居工程
本項目安居工程由被征地農戶安置房、異地扶貧搬遷安置房、廉租安置房、限價性安置用房等4部分組成,建築面積2103800㎡。
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工程
本項目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工程主要包括教育、文化、醫院、社區服務、公共場站(含汽車站、金融郵電)等,建築面積約為195500㎡。
(一)教育類配套工程
規劃建設教育設施類建築面積約為58600㎡,共占地167.69畝。其中,新建3-4所9班制幼稚園,共占地19.4畝,建築面積約為3600㎡;新建國小2所,包括1所30班制和1所50班制的規模,共占地78.9畝(30班制國小占地36.4畝、50班制國小占地42.5畝),建築面積10000㎡;新建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共54個班級,(國小18班,中學36班),占地69.39畝,建築面積約為45000㎡。
(二)文化類配套工程
為滿足搬遷戶精神文明需要,根據縣城總體規劃要求,本項目文化設施類建築面積約為136900㎡,占地約80000㎡,包括文化中心、體育館、科學館以及系列文化服務站。其中新建文化中心占地面積約24000㎡ ,建築面積約35000㎡;新建體育館占地面積約40000㎡,建築面積約60000㎡;新建科學館占地約15000㎡,建築面積約22000㎡;其他文化活動中心占地約1000㎡,建築面積約4900㎡。
(三)衛生類配套工程
按照立足當前、考慮發展、適度超前的原則,結合項目區居住人口對醫療衛生的需求,規劃新建1家600床左右的綜合性醫院。按照《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建標【2008】164號的要求,考慮綜合醫院建築面積55000㎡,占地70.2畝,包括急診部、門診部、住院部、醫技科室、保障系統、行政管理和院內生活用房等方面設施。後續可根據實際需要,配備核磁共振成像裝置、中藥(或瑤藥)診斷室等。
(四)其他公共服務配套工程
包括社區服務配套和金融郵電、公交站、垃圾中轉站、消防站、汽車站、其他市政公共等公共場站。
社區服務配套:主要包括相關全民體育設施、社區應建避難場所、社區綜合辦公室等,總建築面積約24000㎡。
公共場站:主要包括汽車站,燃氣站、公交站、垃圾中轉站、消防站、其他市政公用設施等,總建築面積約47000㎡。
三、配套就業設施工程
要達到"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需為搬遷戶配備一定的就業設施。針對異地扶貧搬遷農戶,計畫以成本價配置“聯排式”沿街商鋪,在項目區設施集中商業(包括餐飲、商貿等傳統商業)建材交易市場、民族工藝品交工交易市場等,通過農民就業培訓基地分批培訓後實現穩定創業。項目設計配套就業設施工程建築總面積459745.73㎡,其中沿街鋪面187745.73㎡,集中商業70000㎡,建材交易市場60000㎡,民族工藝品交工交易市場620000㎡,農民就業培訓基地80000㎡。
四、配套基礎設施工程
包括道路交通工程、廣場及停車場工程、公園及景觀綠化工程。
(一)道路交通工程
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GB50220-95)及《城市道路設計規範》(CJJ37-90)的要求,本項目用地區域規劃建設的城市道路分為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三級路網,道路用地575.35畝(合計383568.5㎡),道路率25%左右。路面均採用瀝青混凝土面層。
幹路方面:包括主幹路和次幹路,項目區規劃建設“二縱九橫”的幹路體系。主幹路為其中的“兩縱一橫”,其中一縱由規劃建設的文化路引入,縱貫整個項目區;“一橫”分別由興化路與城北西路交匯往東北約500米延長線處引入;主幹道設計紅線寬度為40米,設計行車速度40公里/小時。次幹路包括項目區域內規劃的其他“一縱八橫”,紅線寬度為30米,計算行車速度30公里/小時。
支路方面:主要指連線項目區內各建築單體、功能分區的道路,紅線寬度為12-15米,計算行車速度20公里/小時。
(二)廣場及停車場工程
項目規劃新建2-3處廣場,分別為文化中心廣場和圖騰廣場。占地約36.3畝(合計24200.1㎡)。
本項目建築第一層作為地下停車場(二層及以上為商住用),採取全框架混凝土結構。地下停車場建築面積143928.49㎡,按照一個車位17㎡設計,共8500個地下停車位;同時,考慮臨時辦公需要,項目區設定71個地面生態停車位。
(三)公園及景觀綠化工程
項目區內公園與城市綠化用地157.3畝(計104867.2㎡),規劃在項目區東南面設定公園用地,計16.2畝(計10800.5㎡),景觀綠化工程主要包括街頭綠地、附屬綠地等,共占地141.1畝(計94066.7㎡)。其中街頭綠地主要包括項目區內各居住片區沿道路等,有一定遊憩設施或起裝飾性作用的綠化用地;附屬綠地主要包括居住綠地、公共設施綠地、道路兩側綠地等。
建設發展
基於以上原因和調查數據分析,大化縣聚集人氣、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條件已經成熟。為此,大化縣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以及關於加快推進城鎮化跨越發展的重大工作部署,創新工作思路,決定將城鎮化發展、易地扶貧搬遷、石漠化綜合治理及產業開發4項工作結合起來,把不具備就地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搬遷到生活條件好、發展空間大的縣城區進行“無土安置”,舉全縣之力建設“生態民族新城”(即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化結合試點工程)。
一、凝心聚力,共築新城
(一)領導關懷,群策群力
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和城鎮化,必須要有項目支撐。大化縣將易地搬遷 生態扶貧民族新城項目作為核心支撐項目,全力加以推進。在新城建設過程中,自治區原主席馬飈、自治區現任主席陳武、自治區政協主席陳際瓦、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危朝安、自治區黨委常委、常務副主席黃道偉、自治區紀委原書記石生龍、自治區副主席藍天立、自治區政協李彬、劉君、蘇道儼三位副主席以及河池市委書記黃世勇、河池市市長何辛幸等上級領導親臨視察指導,對項目的實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厚愛。自治區發改委、自治區住建廳等廳局對項目的實施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自治區發改委主任黃方方、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潘文峰,自治區住建廳副廳長吳偉權和各處室領導多次親臨現場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困難。
為避免人為“造城”,出現“空城”,2012年以來,大化縣連續3年在春節收假後上班的第一天,組織縣四家班子領導利用一周的時間,深入大石山區和水電站庫區,開展大調研活動。特別是2014年春節,大化縣開展“進瑤寨、話發展、助搬遷”主題實踐活動,組織全縣幹部職工上山下鄉、進村入寨,和貧困民眾共商發展大計,共謀建城良策,幫助民眾解決實際問題,動員民眾入遷新城。在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2月,新城項目被列入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重大項目,堅定了大化縣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和城鎮化的信心和決心。
(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和城鎮化,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在推進新城建設過程中,大化縣高度重視規劃工作,高起點、高標準超前規劃。聘請深圳市城建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按照“再造一個新大化”以及“基礎設施完善,配套設施齊全”的要求,著重在道路交通、應急避難場所、給水排水、防洪排澇、電力、通訊、供氣、園林綠化、各類市場、環境衛生、文化和體育等基礎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方面,對新城進行規劃,根據地形地貌依山而建,各組團功能合理布局,努力做到不留敗筆、少留遺憾,為子孫後代留好發展空間。
新城規劃總用地面積3158畝,規劃安置1.5萬戶6萬人,計畫投資49.87億元,發展整體定位為“居住、文化、商業、旅遊”。項目建設主要包括安居工程、配套農民工培訓就業設施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工程和公共服務設施工程等。功能區劃分為“兩軸、六區”,兩軸:沿“一橫一縱”的40米主幹道與沿街商業及廣場所構成地區具有綠色特徵的開放空間走廊,同時形成獨具特色廣場景觀軸、視線景觀帶;“六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幼稚園、中國小、醫院等公共服務區,被征地農戶安置區,“七站八所”安置區,公園用地以及文化體育館等公共服務區,就業服務區等。
(三)整合資源,市場運作
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和城鎮化,資金保障是關鍵。新城項目投資49.87億元,單靠大化縣財力,無法實現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化建設共同發展的目標,必須整合資源,引入資本,共同建設。大化縣將分散於發改、住建、扶貧、交通、民政、農業、林業、水利、國土、科教文衛、體育等部門的資金、項目、資源有效統籌起來,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捆綁使用、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共同投入,緩解新城建設的資金壓力。
除了整合資金、強化縣級財政支持和個人自籌資金外,大化縣還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引進香港·恆益集團合作建設新城。由政府提供土地,公共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費用由縣財政負擔,開發商按照規劃投資建設,在滿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用地需要的基礎上,將富餘土地用於城建項目商品開發,所得收益彌補政府補助資金不足。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既保證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項目的建設,又推進了城鎮化的建設,同時也讓參與開發的企業獲得發展,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與城鎮化建設兩項工作實現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通過以上措施,至目前止,大化縣已整合各類資金9億元投入項目建設,為新城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
(四)用活政策,讓利於民
在制定入遷政策方面,堅持按照政府引導、民眾自願的原則,充分調動農戶搬遷的積極性。對入遷新城的農戶,允許其保留原居住地的宅基地、林權、承包地,解決搬遷農戶的後顧之憂;在戶口政策上不設關卡,入遷農戶可保留原籍,也可隨安置辦理轉戶手續;在教育、醫療、養老、低保、就業等社會保障方面,入遷農戶與縣城區戶口享受同等待遇。
在制定房價等政策方面,堅持讓利於民,通過利益驅動激發農戶搬遷的積極性。一是以限價的方式框定開發商安置房售價。 安置區設計120平方米和140平方米兩種戶型,第一批960戶安置房售價每平方米1380元,選擇120平方米戶型的搬遷戶,個人支付每平方米980元,政府補貼每平方米400元。選擇140平方米戶型的搬遷戶,其中120平方米個人支付每平方米980元,20平方米個人支付每平方米1888元。二是嚴格落實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對易地扶貧搬遷戶,每人補助6000元。三是把危房改造指標向易地扶貧搬遷戶傾斜。對易地扶貧搬遷戶,每戶安排一個危房改造指標。四是設定集中商業(包括餐飲、商貿等傳統商業)、民族工藝品交易市場等。在建材交易市場,為第一批960戶入遷戶配套安排每戶20 平方米、每平方米售價3000元的商業面積,由購買農戶自由組建經濟實體,或由公司統一經營或統一對外出租,所得利益由組成的農戶統一分配,保障入遷民眾的收入。
二、以城聚業,以業興城
易地扶貧搬遷和城鎮化建設離不開產業支撐。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和城鎮化進程中,大化縣堅持把發展產業、集聚人氣、繁榮市場作為城鎮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大力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為入遷戶提供更多、更合適的就業崗位。
(一)搶抓機遇,發展特色旅遊業,拉動第三產業發展
主動融入河池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加快推進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大化紅水河——七百弄風景名勝區”及國家3A級旅遊景區“廣西大化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打造“全國岩溶生態旅遊勝地、江河生態旅遊示範區、中國奇石文化旅遊首選地”。通過旅遊業的發展,拉動娛樂、餐飲、購物、保全、保潔、物業管理等服務行業的發展,讓入遷戶增加就業、創業機會。
(二)推進工業集中區建設,聚集產業發展
通過工業集中區平台,吸納東南沿海一帶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培育縣內扶貧產業園,吸收入遷戶就業,拓寬入遷民就業渠道,實現易地安置與城鎮化、工業化有機結合,為搬遷戶提供能夠從事產業生產、務工經商和就業的平台,提高入遷戶的收入水平,使入遷戶搬得進、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經過多方努力,大化縣易地扶貧搬遷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進展順利。目前,新城建成搬遷戶安置公寓樓34棟、建材市場3萬平米。易地扶貧搬遷第一批960戶4804人陸續於2014年底入住,第二批893戶4469人於2015年陸續入住,第三批554戶2715人組織報名已經結束,計畫於2016年底入住。到2020年,新城項目將新增城鎮人口6萬人,全縣城鎮人口將增加到22萬人,城鎮化率達45%。
項目進度
2012年6月6日,大化縣生態民族新城開工儀式隆重舉行,河池市市長何莘幸出席開工儀式並宣布工程開工。
2012年9月22日,在南寧舉行的第九屆中國—東協博覽會上,大化縣長藍瑞軒在自治區外資專場代表縣委、縣政府與香港·恆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簽約易地搬遷生態民族新城建設項目,總投資30億元(後變更投資規模約為49.87億)。
2014年底,第一批安置公寓基本建成,異地扶貧搬遷第一批960戶(4804人)相繼入住新城。
2015年3月,大化縣生態民族新城教育類配套工程一期工程啟動,包括幼稚園、國小、初級中學,預計2016-2017年工程竣工並交付使用。
2015年4月11日,大化縣教師、參公及事業單位第一批團購房抽籤儀式在大化縣生態民族新城舉行。
2015年8月19日下午,大化縣委書記韋朝永在縣生態民族新城會議室主持召開專題協調會,專題研究創新投融資機制推進大化縣生態民族新城建設事宜。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黃碧海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