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峪

大上峪

大上峪村隸屬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位於黃莊鎮西南6.7公里處,在萊蕪東南邊與新泰接壤。四面環山,北有著名的青楊崮,東部有旋崮、臥牛山,西與小上峪、高家莊及205國道接壤,南部與新泰市相連。現有人口1348人,13個姓氏,以陳、孫二姓為主。913畝耕地,2000畝山灘。

歷史

據《馬氏家譜》載:“明太祖二年(1369年)始祖諱天寶自冀州棗強遷居上峪莊。”以地貌取名大上峪。解放後,從村中遷出兩部分人口,分別居住在村的西南、東地兩坡,取名“高家坡”、“山前懷”,但仍屬於同一村落。除東、北部為灰岩夾面岩土石外,其餘大部為砂石山坡,宜植花生、地瓜。村南有一小河,名曰石河子,發源於東峪、灰菜峪,從村前向西北方流經小上峪,經高家莊東側匯人汶河。

在戰爭年代,該村游擊隊員為保護村莊和村民付出了血的代價。曾有4名游擊隊員(其中孫兆友、劉原生、郭興安今還健在)手持步槍,偷偷爬向山頭,想一起開槍把山頭上的還鄉團嚇跑,可惜只響了兩槍,這下可捅了“馬蜂窩”。幸虧他們熟悉本村地理特點,滾下山後沿北溝逃於黃路庵,但劉原生胳膊被敵人打中,至今傷疤還在,陰天疼痛。第二年春,敵人懷恨在心,派一“飛毛腿”下山來燒毀村子,卻被埋伏在雞窩子山柏樹林中的民兵王士禮等人發現,“飛毛腿”還未飛下山就被擊斃。從此後,“還鄉團”再也沒敢來騷擾該村。

行政區劃

新中國成立前大上峪村屬蒙陰縣(見《蒙陰縣誌》);民國初年(1912年)為蒙陰北一區,下設九社,即西舜聖社、東舜聖村、歷山社、義福社、西洪福社、鐵峰社、峰山社、斜山社等;1939年在黃莊一帶成立人民政權,屬蒙陰縣管轄;1940年歸新泰縣管轄;1941蒙陰縣管轄;1942年成立博萊縣,全稱山東省魯中行署博萊縣張黃區,將新泰縣大上峪、小上峪劃歸張黃區;1944年7月博萊縣撤銷,復歸蒙陰縣;1945年5月張黃區解放,劃歸沂源縣為第六區;1957年區設鄉鎮,為黃莊鄉管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開設區、鄉,下設黃莊、丈八丘、東王家莊三個鄉;1985年撤區設鄉鎮,為黃莊鎮上峪管區大上峪村民委員會;1991年歸萊蕪市;1993年屬鋼城區黃莊鎮至今。

大上峪村1949年由陳文興積極組織,倡導成立了變工組;1951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互助組,村民相互結合,互助生產;1955年8月20日成立初級社,時有4個大隊,一隊郭興永、二隊郭興武、三隊陳現聖、四隊張安邦負責;1956年正月成立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劃分為11個生產隊。“文革”期間,該村沒有出現大的派別活動,基本屬平穩過渡。
1965年根據備戰備荒為人民、三線建設要抓緊的指示,新華廠(屬軍工企業)來此建廠,厂部就設在大上峪北山前坡,村里無償提供土地、山灘千餘畝,在王家峪村建101車間,妖子峪建102車間,1997年臘月遷至泰安。

社會

重視文化教育,以文育人,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是大上峪村的傳統。1935年在陳克志家就有私塾學校,胡家宅村的魏老師任教,後來劉慎民等任教。1941年成立村國小,在陳克得家,有20多人上學,第一任教師是陳文興,後來施家峪鮑勝賢老師任教。1949年國小遷往關帝廟後,有兩個教學班,學生70餘人,1968年與新華廠合為一校。1970年成立上峪聯中,上峪管區5個村在陳家林村建校30間,共9個教學班,學生400餘名,教職工14人,張汝聖任校長。1980年遷至黃路庵。自恢復高考以來,大上峪村有26人考入大中專院校。

經濟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上峪村湧現出了一批發展經濟的帶頭人,部分村民借新華廠廠房大搞養殖業,孫啟峰一次上肉雞7萬隻。在他的帶動下,全村新建大棚30多個,養雞戶40多家,養豬戶20多家,養鵝戶1家,還養羊、兔。他們嘗到了養殖致富的甜頭,孫啟峰成為發家致富的帶頭人。養殖帶動了種植。大上峪村有漫山遍野的花椒樹,長勢良好,連年豐產,這裡的土雜肥、雞糞、豬糞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發展

每當斷電停水,水管結凍,人們就到西山腳下的古井去挑水。看著這甘甜的泉水,鄉親們就自然想起打造這口井的馬家祖先。據老人說,乾隆年間,連遇旱年,馬康禮祖輩看到全村人畜飲水困難,他獨自出錢雇用外地人打了這口井。據說,當挖到18米多時,一股泉水湧出,挖井人偷偷用木楔楔住,並騙主人說:“往下三至五米才能有水,若無水,工錢分文不要,若有水則一升石塊換一升銅錢。”雙方同意,畫押為證。挖到23米時他就拔開木楔,就說果然在23米挖到泉眼。馬家忠厚老實,信以為真,便賣掉所有土地家產,支付了從井底挖出的沒用的石頭款。為了鄉親們飲水,馬家從此傾家蕩產,從此由富有變成了貧窮。

每年8月份,在鋼城高新區大上峪村的果園裡,個個胖嘟嘟的紅蘋果掛滿枝頭,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果農們在自家蘋果園裡忙碌著採摘蘋果,嘴角間流露出難掩的喜悅。“家裡承包了10畝山地,種了300多棵蘋果樹,今年大約能產2萬多斤蘋果,基本上都是煙臺富士,由於口感好甜度高,基本不愁銷路。”鋼城高新區大上峪村某果農告訴記者,近幾年通過蘋果種植,家裡收入可觀,特別是每年中秋節期間,附近的客商和民眾都慕名前來,現場品嘗訂購,又能體驗採摘的樂趣。

近年來,鋼城高新區把蘋果種植作為農民脫貧增收的產業來抓,利用山區農村的資源優勢,不斷最佳化農業種植結構,助推果品產業升級。同時定期聘請果業專家到村果園現場指導示範、對果農進行培訓,眾多果農逐步掌握了果樹管理技術。目前,蘋果種植已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又一重要途徑。

據大上峪村黨支部書記陳保全介紹,該村山地多,土質含磷豐富,適合核桃種植。經過多方考察,該村前年從泰安引進優質核桃品種進行種植,目前全村已發展核桃園1000多畝,約有核桃樹4萬餘棵,每畝增收萬餘元。並且成立了萊蕪大上峪果蔬農業合作社。

文化

大上峪村有著燦爛的文化。現存的古建築和高大的石碑就讓後人十分景仰。陳家始祖所建的花脊瓦屋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至今完整無損。它那高大雄偉的氣勢,合理的結構,上等的木料、磚瓦和匠心獨具的設計,使人自然產生豐富的遐想。因此,在村里流傳著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主人之妻回青冶行村娘家要米下鍋,提著半籃穀子回家,行至黃路庵,放籃歇息時,一條白蛇如筷子粗長爬入籃中。此時正是初春季節,春寒未暖,其婦恐怕白蛇凍死,十分憐惜,便將它埋人谷中,回家後把穀子連蛇倒人瓮內,後來瓮內穀子久吃不減,主人就用這半籃穀子蓋起了這附近少有的花脊瓦房。在那時,縣官路過此處還要將瓦房用席一擋,可想此房的脫俗高雅。雖是傳說,但表現了陳家祖輩的勤勞與善良。
“文革”前,有兩塊高大的石碑矗立在村南的南橋邊沿,那蒼勁有力的大字:“旌表節孝,瑤池松柏”和那精美的圖案“二龍戲珠”,讓人流連忘返。其中一塊是為孫啟富高祖母劉氏所立。她18歲守寡,終生不嫁,立碑以表其貞節。另一塊則是張安業高祖所立,以表家業興盛,子孫滿堂。
在大上峪村和新泰的接壤處,長在巨石上一棵千年古柏,祖先把朝北的一面定為大上峪村的,把朝南的一面歸為新泰,它腳踩巨石,雙臂上伸,主幹兩人難以摟抱,從遠處看,好像一隻大上峪“石壁立柏”正在嗚叫的雄雞,所以好多人喊它公雞樹。據說,祖先為保護這棵樹,曾在樹的主幹周圍楔上了12根箭條,用鋸不能鋸,用斧不能砍,因此,此柏能長久地保存下來。“文革”前,樹附近有個山神廟,建造也別有風格。大樹西邊有本村伊家長輩開設的飯莊,如今還存房基。看來,過去這裡是南北要道,可以想像出這裡曾經是多么地紅紅火火,是鄰近村莊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特產

大上峪村以農業為主,兼營林果業。主產玉米、高梁、地瓜、穀子、大豆、花生及小雜糧,經濟作物以花椒為主,蘋果、蔬菜次之。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沈家俊  某部戰士,1976年12月山東省膠南縣因公犧牲。
陳又進  魯中二團,1942年,山東省沂南縣沂汶戰鬥犧牲,戰士。
郭興文  山東省沂源張黃區中隊,1942年,山東省沂源張莊區黑山戰鬥中犧牲,戰士。
陳元德  山東蒙陰獨立營, 1945年,山東蒙陰縣岱崮病故,1950年批烈士,班長。
二、歷任村支書
1949年-1951年  伊方振
1951年-1954年  王連和
1954年-1966年  王士純
1966年-1975年  伊樹秋
1975年-1983年  陳寶三
1983年-1989年  王士軍
1989年-1994年  王士忠
1994年-2001年  陳振明
2001年-   陳振明
三、歷任村主任
1949年-1951年  郭興永
1951年-1954年  張安富
1954年-1966年  孫兆方  吳連才  陳友德
1966年-1975年  孫兆棟
1975年-1983午  伊樹秋
1983年-1989年  王士忠
1989年-1994年  康洪友
1994年-2001年  孫啟忠
2001年-   陳振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