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叢書》以世界五千年科學技術史為經,以各時代傑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創新活動作緯,勾畫了世界科技發展的生動圖景。作者著力於科學性與可讀性相結合,思想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結合,通過故事來講述科學發現的真實歷史條件和科學工作的艱苦性。
《夢溪園中的科學老人:沈括的故事》為其中一冊,由於元編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圖書目錄
家世
好學深思
離家赴任
整治沭水
東海任上
萬春圩工程始末
研究氣功
隕石迷
昭文館裡與眾不同的人
留在司天監的碩果
汴河水利
察訪兩浙
巧諫神宗
主持軍器監
出使遼邦
主持三司
鎮守鄜延路
從秀州到夢溪園
文摘
離家赴任
1051年(宋皇佑三年),辛苦了一生,飽經宦海風波的沈周在故鄉錢塘去世。
按照當時的規定。父母去世後,兒子要為父親守喪三年。在這三年內,不許飲酒娛樂,不許外出做官,必須待在家中表示哀悼。
二十三歲的沈括也按照當時的規定,開始在家為父親守喪。
1054年(宋至和元年),沈括守喪完畢後,承襲父蔭,做了海州沭陽縣(今江蘇沭陽)主簿。
按照當時規定,朝廷命官去世後,兒子可以做官。這種制度稱為“承襲父蔭。”
沈括離家赴任時,曾賦詩言志,表示一定要做一名好官,盡職盡責。為朝廷效力,為百姓分憂解難。
母親許氏見兒子要走了,諄諄囑咐說:
“兒啊!此去不,要想家。要忠於職守,愛民如子,做個好官!”
沈括見母親兩眼濕潤,滿臉慈祥的樣子,不禁動情地說:
“娘放心吧,孩兒此去一定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許氏聽兒子吟詩言志,要像唐朝大詩人杜甫一樣,不由得笑了:
“杜工部這兩句詩,是他一生的座右銘。他忠君愛國,要使君王像堯舜一樣:他愛民如子,要使風俗再度醇正。但他的理想落空了,最後含恨而死。你現在吟出杜工部的這兩句詩,是以杜工部自許,可不要說大話呀!”
沈括也笑了:
“孩兒盡力而為,決不讓娘失望。”
這時,離別的氣氛變得歡快了。
原來,沈括自從拜師受教之後,認真地攻讀了四書五經、孔孟之說,前後長達十二年,從未間斷,系統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在儒家思想的影響和薰陶下,沈括已成長為一名熱愛祖國、忠於君王、孝敬父母、尊重師長!對朋友講信義、關心百姓疾苦的讀書人了。在儒家治國平天下、救世濟民的宏願的感召下,沈括決心為君王和百姓做一番大事業。
許氏見兒子已經成熟了,由衷地笑了:
“娘放心了。但你_人出門在外,要多多注意身體。”
沈括躬身道:
“孩兒遵命就是!孩兒此去正好利用做官的機會。到處走走,到處看看,了解一下天地萬物,探索其間的奧秘。回來時好給娘講講。”
許氏放心道:
“這就對了。”
沈括告別母親,踏上了征途。
出了錢塘西門,走不多遠便來到西山腳下。西山蜿蜒起伏,與遠天相接。山上長滿了蒼松翠柏,古檜修行。
沈括繞道西門,是特意來拜謁父親的墳墓的。
三年前,父親去世,葬於西山腳下的沈家墓地。三年來,每逢清明節和父親的忌日,沈括總要來為父親掃墓致祭。
現在,沈括要遠離家鄉了,他決定先向長眠在地下的父親告別一聲,然後再北上。 來到墓地,一眼便看見父親墓前的高大石碑。石碑的正面刻著“故宋太常少卿分司南京瀋公之墓”。而墓中還封埋著時任舒州通判的江西大才子王安石撰寫的墓志銘。
沈括跪在墓前,父親的音容笑貌一下子浮現在腦海中,沈括覺得父親還活著。他試了拭淚水,喃喃地禱告說:
“願父親大人在天之靈永得安寧。孩兒托父親大人的福,就要外出做官去了。孩兒一定繼續苦讀詩書,不荒廢學業,力爭早日考上進士,濟世救民,光宗耀祖!”
沈括拜罷父墓,正要起身上路,忽見從山間小徑走過來一個四十多歲的壯年人。向沈括喊道:
“存中老弟,這是到哪去啊!”
存中是沈括的字。那時的讀書人,除了名以外,還有字。
沈括仔細一看,來人是遠房叔伯兄弟沈老七。沈老七雖然比沈括大二十來歲,若論起輩分來,兩人卻是同輩。
沈括見沈老七動問,當下答道:
“七兄,小弟要到外地去做官了,特來拜謁一下父親的墳墓。”
沈老七連聲說:
“真是個大孝子。可敬!可敬!不知要去做什麼大官!”
沈括回答說:
“只不過到沭水去做個小小的主簿!”
沈老七祝賀道:
“那也比愚兄強多了。可賀!可賀!”
原來,沈老七因家道中落,未嘗讀過書。沈氏家族見他為人忠厚老實,便派他在這山腳下看守墓地,還為他蓋了幾間茅屋。
沈括見沈老七向他祝賀,忙謝道:
“小弟多謝了。小弟此去也是想在宦海中磨鍊磨鍊,好做個有用的人。”
沈老七見沈括謙遜有禮,便邀請道:
“老弟如不嫌棄,就到寒舍中歇歇腳吧。你六侄回來了。”
沈括一聽說六侄回來了,忙隨沈老七來到他家。
原來,沈周去世那年,沈括曾在沈老七家見過畢昇發明的活字版。沈括見了活字版,立刻來了興趣,向沈老七請教道:
“七兄,給小弟講講活字版吧!”
P21-24
序言
十一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兩院院士
路甬祥
放眼21世紀,科學技術將以無法想像的速度迅猛發展,知識經濟將全面崛起,國際競爭與合作將出現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廣泛局面。在嚴峻的挑戰面前,中華民族靠什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體、能、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學生屆時將要肩負起民族強盛的歷史使命。為此,我們的知識界、出版界都應責無旁貸地多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養料。現在,一套大型的向廣大青少年傳播世界科學技術史知識的科普讀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叢書》出版面世了。
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和溫州師範學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協會的同志們共同撰寫的這套叢書,以世界五千年科學技術史為經,以各時代傑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創新活動作緯,勾畫了世界科技發展的生動圖景。作者著力於科學性與可讀性相結合,思想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結合,通過故事來講述科學發現的真實歷史條件和科學工作的艱苦性。本書中介紹了科學家們獨立思考、敢於懷疑、勇於創新、百折不撓、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他們在工作生活中寶貴的協作、友愛、寬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讀者從科學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學大師們的智慧、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實驗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啟迪。從有關人類重大科技活動的故事中,引起對人類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密切關注,全面地理解科學,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在知識經濟時代理智地對待科學、對待社會、對待人生。閱讀這套叢書是對課本的很好補充,是進行素質教育的理想讀物。
讀史使人明智。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燦爛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國的科技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湧現出張衡、張仲景、祖沖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時珍、徐光啟、宋應星這樣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家,而在近現代,中國具有世界級影響的科學家並不多,與我們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並不相稱,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相比較,在總體上我國的科技水平還存在著較大差距。當今世界各國都把科學技術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把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當做提高創新能力的戰略方針。我國也不失時機地確立了科技興國戰略,確立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創新人才的戰略決策。黨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形成比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需要一代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偉大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才。我真誠地希望這套叢書能激發青少年愛祖國、愛科學的熱情,樹立起獻身科技事業的信念,努力拚搏,勇攀高峰,爭當新世紀的優秀科技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