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粵語口頭語,讀救(geo,陰去聲)頒(ban,陰平聲)。
詳細釋義
達到一定的級別或資格。
初生牛犢不怕虎。但在出席某些重大場合之前,“牛犢”會被告知:“你仲未夠班!”這話,說的是還不夠出席資格。沒有商量餘地,只能換一個“夠班”的去。
誰去才“夠班”?先要弄明白什麼叫“班”,現代漢語的釋義不好對上號,那就往古漢語找答案去。《隋書·百官志》載:“徐勉為吏部尚書,定為十八班。”古時候就已有定調了,這“班”,指的是等級。
“夠班”者,級別也。部隊有軍階,地方有級別,多少年來所形成的政務公務活動慣例中,人們就愛講究個交往上的對等。比如說,我一個廳級幹部去你那裡視察工作,你派一個處級幹部接待我,就不“夠班”了。又比如,你一個國家元首來訪,我就得出一個國家領導人陪同——哪怕你的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只等於我一個中等城市,市長出面是不“夠班”的。
怎么甄別“夠班”,是官場上的一門大學問。職務上是個組長,行政級別可以是股級、科級,也可以是廳級甚至更高級。單位里管理著上千號人的一把手,與區區十來人的某機構頭頭對話,也許“仲未夠班”。這就難怪,有人要在名片上印個括弧加點字,免得人家不知天高地厚;這就難怪,在人多位子少的情況下,還可以靈活變通地任命助理調研員、調研員、助理巡視員、巡視員什麼的。
“夠班”,才能在更高級別的層面上取得話語權。人在社會生存,不好免俗。單位也好,個人也罷,總想在級別上有更大作為,只為“夠班”。曾記否?一個普通勞動者向國家總理反映自己被欠薪的事實,問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非常不“夠班”的普通人,在與國家總理對上話那一刻又是“夠班”的。但是,於芸芸眾生來說,這樣打破常規的“夠班”機會,比中百萬元大獎還難。
實例
例:“人哋嚟個巡視員,你去介紹情況未夠班嘅!”(人家來的是正廳級幹部,你去介紹情況是不夠資格的)
口語化的網站名,夠班網(gbmai),一個以廣州地區大學生及年輕白領群體為主體的廣州本土團購網站,取意“夠班就買”“人數足夠就夠班”。
來源
原本是軍事用語,後來被用來形容對象的水平低下,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帶有鄙視之意。傳說這個詞源於二戰時的隆美爾元帥,在帶領德軍入侵法國時,他派遣手下去探查敵方情報,探子回報“前方敵軍未夠一個班!”隆美爾因此下令全軍突破,因此一戰成名。後人感嘆隆美爾的成就同時,用“你還未夠班”來提醒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