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裡所寫的,是千百年來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的,正在發生的,或將來仍會發生的。這是一個人的文學實錄,也是一篇祭文,這篇祭文寫給本文的主人公,也寫給那些在大地上像本文主人公一樣生活著的人們。
作者簡介
杜涯,1968年出生於河南省許昌縣鄉村,衛校畢業後曾在醫院工作10年。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自學考試)。後離開醫院,在北京任圖書編輯、雜誌社編輯等職。幼年開始詩歌及小說的寫作,出版有詩集《風用它明亮的翅膀》、《杜涯詩選》,2010年獲“劉麗安詩歌獎”。有小說、隨筆多篇。媒體評論
這裡展開的悲苦而又曲折的世間萬象,凝聚著作者的善良與悲憫之心。由此你會聯想到俄羅斯那位偉大作家對於被欺凌與被侮辱的底層人們的關懷與同情。——謝冕(北大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家)
詩意化的小說是小說創作的最高境界。杜涯的這部《夜芳華》就是詩意化的小說。
——劉慶邦(著名作家)
這是一部因為質樸和真情而倍顯珍貴的小說,娓娓道來的敘述,把每一個讀者帶回記憶中的那個年代。使我們看到自己的身影和我們曾經有過的生活;讓我們記住自己,也記住別人,看到我們的來路,也感覺到我們的去路。
——閻連科(著名作家)
這是一部敘傳式的長篇小說。主人公的獨特經歷是一個人的經歷,但它卻密切聯繫著半個多世紀的中國社會生活。主人公的命運和小說對中原風情風物的描繪給人以深刻印象。
——孟繁華(著名文學評論家)
《夜芳華》寫的是底層小人物楊道芳的悲苦傳奇,她大半生的屈辱。作者的筆觸深入醫院、監獄、黑社會、煤城生活的眾生相之中,敘述細緻而沉穩。使文學虛構帶上了實錄的特徵。
——宋琳(著名詩人)
在我看來,作者對於女主人公楊道芳的遭遇和坎坷命運的抒寫,其深度和煽情度,堪稱中國女性版的《活著》。
——陳均(中國藝術研究院講師、北大中文系博士)
試讀章節
第一章一
6歲的那年春天,楊道芳開始有了關於人世的記憶。
她開始記得他們一家人所生活的平房區,橫七豎八的狹長的胡同,不同人家的大小不等的庭院,早晨從一些庭院裡飄出來的淡藍色的煤煙,哪戶上早班的人家開了大門,騎腳踏車走在胡同里的聲音,腳踏車的聲音消失後,不一會兒又響起了“豆腐腦”、“油茶”的散淡的吆喝聲,漸漸地,散淡的吆喝聲在胡同里遠去,消失在早晨的塵煙里了。
她記得天大亮後,平房區開始嘈雜起來,遠遠近近的開門聲,生婦們趿拉著拖鞋到胡同里倒垃圾的聲音,大人們吆喝孩子到街口去吃早飯然後上學的聲音,上班的人們推著腳踏車出了大門匆匆走在胡同里的聲音,有的人在胡同里遇見後會匆忙打個招呼:“哎,老李,前天你說的那事我今天再幫你問問,晚上給你回個話。”“行啊,那就麻煩你了,老徐……”
這樣嘈雜的聲音要在8點鐘以後才能在平房區漸漸落下去,然後從很遠處隱隱傳來了公車售票員報站的聲音,宣傳車大喇叭里喊出的“大躍進”、“火熱鬥爭”的聲音,哪個工廠的院子裡傳出的郭蘭英用嘹亮的嗓音唱《我的祖國》的聲音,這些聲音都是隱隱的,隱隱的,在風裡一會兒有,一會兒無,這就是離平房區的人們不太遠但也不太近、似乎與他們有關又似乎與他們無關、似乎他們就置身其中但又似乎置身其外的市聲和當代生活了。
楊道芳記得大人們上班走後,四周的嘈雜聲漸漸落了下去,平房區恢復了平靜。太陽逐漸升高了,一些麻雀在院落里和牆頭上喳喳叫著追過來追過去,似乎有著它們自己的小小的糾紛和歡樂。誰家的院子裡響起了孩子的打鬧聲和哭叫聲,不一會兒也便止住了。到了10點左右,胡同里按時地相繼響起了“小磨香油”、“補鍋補盆”、“磨剪子來搶菜刀”的吆喝聲,每日相同的吆喝聲,永遠不變的音調,悠長的音調里似乎有著半生的憂傷,半生的落寞、無奈,半生的知足安樂、平靜和接受,然後漸漸地,悠長的音調相繼遠去了,半生的憂傷無奈,或知足安樂,也遠去了,消失了。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