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樵唱演唱形式
多雲樵唱,是指上山砍柴的樵夫唱的山歌,特別是男女對歌更為有趣。黃梅民歌很出名,唱歌非常普及,也很有趣味性。黃梅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曲種是上鄉的“山歌”和下鄉的“漁歌”,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五句歌”
多雲樵唱——有樵子放歌,回響山谷,有似屬和者。有詩讚曰:悅耳樵歌隔嶺聞,滿山嫩綠正欣欣。
清代詩人石朗《多雲樵唱》曰:
回溪曲蹬繞高歌,知是樵人下薜蘿。
我示夕陽歸去晚,一肩擔得白雲多。
多雲樵唱的形成
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生產勞動時,一邊生產勞動,一邊唱的自娛自樂歌。內容很廣,有敘事的有談愛情的等等。例如:《手拿沖擔上山坡》就是男女對唱的情歌。在這裡我跟大家念幾段歌詞供大家欣賞:
(男)手拿沖擔上山坡,邊爬山坡邊唱歌,青松翠柏常作伴,單身漢子心不多,只想討個好老婆。
(女)妹在房中織綾羅,郎在坡上唱山歌,山歌唱了十二遍,綾羅織了十二梭,邊織綾羅邊唱歌。
(男)戀妹不到不回家,房前屋後種芝麻,芝麻種了種綠豆,綠豆種了種西瓜,西瓜牽藤到姐家。
(女)妹在房中想情郎,日思量來夜思量,朝朝見郎朝朝好,一朝不見掛心腸,邁開大步出繡房。
(男)山歌越唱心越開,唱得雲散日出來,唱得雞毛沉河底,唱得石頭浮起來,唱得妹子走攏來。
(女)蘭花草兒無處栽,一栽栽到白石岩,風不吹來枝不擺,雨不灑花花不開,郎不唱歌妹不來。
這些歌詞通俗易懂,好唱好記。象這樣對話式的山歌還多得很,可見多雲山上,樵子放歌是多么好的一景啊!是多么美啊!
多雲山古蹟
多雲山上古蹟很多,山上有一古剎名廣福寺,三面群山環抱,面對一山谷口,寺前約有一百餘畝自東向西傾斜的開擴地,形如燕窩,俗稱燕窩地。寺東面有印度高僧菩提流支的墓塔,《舊志》載“流支禪師,中印度人,梁武帝時與達摩同來,譯經藏,建道場曰菩提。後圓寂於多雲山,其塔在焉。”菩提流支塔在廣福寺東側100米處,圓頂石拱,兩扇合關石門,關閉靈活自如,內空面積約有5個平方米,是一個典型的古代墓塔。根據“臨濟正宗三十二世天峰真性和尚之塔”碑文中載:“夫多雲一山,乃菩提流支自西域來闡教中土,卓錫於此,講經說法、註譯諸經,獨傳千有餘年。”菩提流支塔則證實了東漢末年和南朝梁武帝時從天竺來到中國的千歲寶掌、達摩三大名僧中的菩提流支的確曾卓錫黃梅,並最後圓寂在多雲山廣福寺,遺體安葬在石塔中。
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王仙芝墓就葬在廣福寺前。王仙芝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今河南范陽(古稱濮州)人,鹽販出身。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率眾在長垣(今河南境內)起義,後稱天補平均大將軍、海內諸豪都統。公元878年春在黃梅被唐將曾元裕戰敗身亡於古角回旆嶺,傳首級於長安,其屍身被民眾收埋在多雲山廣福寺前,土墩尚存,不少文人學者尋訪瞻仰。
多雲樵唱的保護
苦竹鄉是個山區鄉鎮,全鄉26個行政村,33000餘人。該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全鄉共有110處文物點,其中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1處(廢名墓,岳震、岳霆墓);有2個項目(黃梅山歌,苦竹剪紙)被列入黃梅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苦竹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發展,加大對文化的投入,先後建成了投資30多萬元的鄉文化活動中心,全鄉26個村做到了村村有農家書屋。大部分村建起了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農村民眾文化活動十分活躍;全鄉業餘文藝演出隊伍和創作隊伍活動頻繁,成果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