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亞地下莖,地上部分圓柱狀,高0.4m,徑10-30 cm,葉痕宿存。羽葉4-10片,幼葉銹色,長2.75-3.5m,葉 柄長110 -160 cm ,下部疏被短柔毛,刺40-78對,刺長3 - 5 cm ,距1.5-2.5 cm; 羽片54-88 枚,在葉軸近展;中部羽片長22-41 cm ,寬1 .4 - 2. 5c m ,中脈兩面隆起,條形,1-2 次二叉分歧.深綠色,有光澤,堅紙質至革質,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側明顯下延,小葉柄長0 .5 - 3.5 cm 。小孢子葉球紡錘狀圓柱形,長35- 40 cm,小孢子葉楔形,不育部分盾狀,寬l. 2-1.5 cm,密被短柔毛,先端具短尖頭,長約1mm ,兩側具1-3枚細齒。大孢子葉卵形至卵形,密被銹色絨毛,後逐漸脫落,邊緣篦齒狀深裂,兩側16 - 19 對側裂片,裂片纖細,先端芒尖,頂裂片鑽形至披針形。種子近球形,直徑約3 cm,熟時黃褐色。 花期4-5 月。
生長環境
常生長於海拔100 -1000米的中低山石灰岩山地雨林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雲南東南部箇舊、蒙自。
鑑定分類
多羽叉葉蘇鐵與叉葉蘇鐵(C. micholitzii)類似,與叉葉蘇鐵的羽片解剖特徵也非常接近。但多羽叉葉蘇鐵羽葉通常4~10片,小葉柄長5~35mm,大孢子葉頂片較長而細尖和叉葉蘇鐵區別。 王定躍(2000)和黃玉源(2001)均將其看做獨立的種,而Chen&Stevenson(1999)、陳家瑞(2000)和Whitelock(2002)將多羽叉葉蘇鐵作為叉葉蘇鐵的異名處理,認為它們是同一物種,但未給出合併的根據。在羽片比較解剖學研究中,發現叉葉蘇鐵和多羽叉葉蘇鐵在上述形態解剖特徵均十分接近,甚至很難區分,表明二者關係非常密切。
保護級別
本種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CITES(華盛頓公約)附錄Ⅱ ,IUCN紅色名錄CR(極危)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