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梵文Pattra的譯音。亦譯作"貝多羅"。1、樹名。即貝多樹。形如棕櫚,葉長稠密,久雨無漏。其葉可供書寫,稱貝葉。
2、食器。
3、脂粉盒。
4、魯莽。
5、滿語美稱,加在爵位的前面。如"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又稱郡王﹑貝勒的女兒為"多羅格格"。
姓氏
單一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科爾沁蒙古多羅科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多羅科氏,亦稱德羅科氏,世居義州(今遼寧錦州義縣義州鎮)。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olokHala。
蒙古族、滿族多羅科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德氏、杜氏、羅氏。
郡望
義縣:義縣之名源於遼國宜州,金國時期改為義州。
據史籍《遼史地理志》記載:“太宗遷渤海義州民於此”,又雲“以今考之,富義,義豐當系渤海義州民,遼徒其民分屬慶、永二州,非渤海故地。”是說遼太宗耶律·阿保機在晚年滅掉了東北方面的渤海國之後,由遼太宗將渤海義州民遷居到義縣,義州仍是渤海的義州,而不是金國時期的義州。而富義、義豐屬於渤海義縣。據遼、金兩史考據,似渤海義州之民,分徒兩縣故地己空,在遼興宗時方以定州俘戶實之,遂以義為宜,宜與義音同字異,而崇義軍節度使,為了避諱“義”字,故於遼聖宗統和八年(公元990年)置宜州而不稱義州。
金國時期,為了明渤海義州民之舊,將宜州改為義州。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全國統一縣名,遂將義州改為義縣。2000年,義縣轄九個鎮、十四個鄉。2002年1月31日遼政[2002]34號檔案批覆:撤銷冷家溝鄉、瓦子峪鎮,合併設立瓦子峪鎮;撤銷車坊滿族鄉、大榆樹堡鎮,合併設立大榆樹堡鎮;撤銷石佛堡鄉、張家堡鄉,合併設立張家堡鄉;撤銷九道嶺滿族鎮、羅家屯鎮,合併設立九道嶺鎮;撤銷城關鄉、紅牆子滿族鄉,合併設立城關滿族鄉;撤銷稍戶營子滿族鎮,設立稍戶營子鎮。
2002年3月,鄉鎮正式調整:張家堡鄉、石佛鄉合併為張家堡鄉;大榆樹堡鎮、車坊鄉合併為大榆樹堡鎮;瓦子峪鎮、冷家溝鄉合併為瓦子峪鎮;九道嶺鎮、羅家屯鎮合併為九道嶺鎮;城關鄉、紅牆子鄉合併為城關鄉。
動詞
多羅 dūoluó
(1)招惹。
《爭報恩》三折〔聖藥王〕:“我可也千不合,萬不合,一時間做事忒多羅,沒來由結識這個,認義那個。”
(2)貪心。
《陳州糶米》一折:“(詩云)我做斗子十多羅,覓些倉米養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