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距今一千多年前,唐朝韓愈一句“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道出了宜春美景。宜春,也因韓愈而增添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蘊。
•如今,在宜春宜陽新區秀江之濱,一座秀美的宋代主體建築依江而立,此樓便是為紀念韓愈而重建的宋代名樓——多勝樓。
•宜春山水俊秀,歷史悠久,名人薈萃,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從《袁州府志》可知歷史上曾建有類型十分豐富的亭、台、樓、閣,其中載有“多勝樓”。此樓約建於宋乾德至天禧年間(公元963年——1017年),樓名出自於唐代詩人韓愈名句“莫道宜春遠,江山多勝游”。
•
名稱來歷
•談起多勝樓的來由,韓愈當年來到宜春作刺史,歷時9個多月,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其一,是解除奴婢終生制。以前,貧困人家欠了富人的錢財,若還不起,就拿孩子給富人家做奴隸。窮人家拿不出還債的錢,孩子就得終身在富人家為奴。韓愈到了宜春後,出台了一個制度,奴隸可以用自己在富人家的勞動,根據工作時長,折算成錢,為自己贖身。據史料記載,這一舉措,在袁州有731個奴婢一次性為自己贖了身。隨後,這一舉措在全國得以推廣。其二,輔導學子。韓愈來到宜春以後,大興學風。一大批優秀的學子都是在這種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得以脫穎而出。其三,是仰山祈雨。據說,韓愈在宜春期間,宜春經歷了一次旱災。一個多月沒下雨。傳說在宜春仰山上有仰山神,有求必應。韓愈便來到仰山祈雨。很快,一場甘露普降宜春,解決了當時的旱情。韓愈得到了當地百姓的交口稱讚。
•韓愈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宜春人民為了紀念他,修建了不少書院和樓閣來紀念他。其中包括昌黎書院、昌黎閣、多勝樓等。多勝樓經考證,建於宋代,地點在當時的州府內,也就是現在的二符巷附近。如今,隨著我市旅遊產業的不斷升級發展,在優越的生態自然環境中,文化的根基在旅遊發展中顯得更為重要。在城北區域,我市正構建禪博園、花博園、多勝樓、宜陽森林公園等景點的景觀片區。“打造江南名樓,讓多勝樓成為宜春旅遊的一個必去之處”也成為多勝樓景區建設和發展的明確目標。
景觀介紹
•多勝樓景區位於宜春宜陽新區秀江之濱,東為規劃用地,南為宜陽大道,西、北兩側臨秀水,地形東西長約385米,南北寬約270米,呈長方形,規劃面積約11公頃。海拔最高點91米,最低點86.44米,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高差4~5米。因良好的濱水環境使這裡成為宜春市重要的景觀休閒用地之一。規劃擬通過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造園手段,展示宜春悠久的歷史文化,再現詩賦中所書的“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美景。景區規劃包括主入口服務區、文化廣場區、多勝樓濱江觀光區、釣台煙雨區、文化碑廊休憩區、古街休閒體驗區等。多勝樓景區項目於2011年8月開工建設。
•多勝樓是整個景區的核心,多勝樓建設項目由宜陽新區新城公司組織實施。多勝樓主體工程占地面積約88畝,為仿宋古建築景觀工程,共九層,結構形勢為框架剪力牆結構,設計總高度為50.66米,建築面積為10627平方米。釣台煙雨閣(建築面積894.5平方米)與澄源清風閣(建築面積750平方米)位於多勝樓廣場。目前,多勝樓主樓室內牆面、門窗、柱子裝飾基本完成,附樓的主體也已封頂,即將開始裝修。預計今年5月全面竣工。
•如果說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是宜春綠色生態的一張名片,那么,多勝樓則是展示宜春歷史文化的一個亮點。
•在多勝樓景區的規劃中,重中之重是呈現古往今來與宜春有關的人或事,從另一個層面理解,更多的是承載與宜春有關的歷史。這一文化亮點,突出地表現在景區廣場東西兩側規劃的4個園林設計上。
•園一:茶花園
•典故:盧肇以詩索茶花。茶花原名海石榴。盧肇為江西第一名文科狀元。進士及第之前,家境貧寒,但也極愛茶花。一日偶出,他門前的茶花被人移走,於是以詩索之,把茶花比作女性,說這移花之人是欺負丈夫不在家。詩中盧肇視茶花為愛妻,真摯的愛花之情動人心魄。不日,茶花居然被送了回來。盧肇這段愛花之情也被後人津津樂道。
•園二:梅花園
•典故:鄭谷一字改《早梅》。唐代後期詩人鄭谷(渥江人)移居仰山後,有一天,湖南詩僧齊已來訪,呈上“早梅”一詩,詩中有兩句為“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讀後說,既然題為“早梅”,說“數枝”就沒有完全突出“早”字,不如將“數枝”改為“一枝”好。齊已一聽,佩服不已,當即拜鄭谷為“一字師”。這便是成語“一字之師”的由來。
•園三:杜鵑園
•典故:衛公含情賞杜鵑。李德裕為唐代宰相,在朝廷牛李黨爭中落敗,幾經遭遇貶職後來到宜春做了長史。這位失意的朝廷命官無意於這樣一份閒職,乾脆寓居化成岩終日讀書吟詩,修心養性。春天滿山杜鵑花開,他十分讚賞,寫詩將杜鵑比作愛戀少女,“含情脈脈”成語由此而生。
•園四:竹林園
•典故:惠洪贊竹為尊者。惠洪為宋代著名詩僧,曾住宜春城雙橋處的北宋崇勝寺。寺後有一片竹林,其深愛竹子風骨,賦詩一首,深得黃庭堅等歷代詩人讚賞。
•詩詞:登多勝樓
•作者 陳言貴
•昔聞彭公煙雨釣,
•今朝移舟多勝樓。
•憑高望眼眾山小,
•只見古樟三人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