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點及功能
特點
集發射、接收於一體,輕便靈活。
全部採用CMOS大規模積體電路,配以獨特的待機工作方式,整機體積小、耗電低、功能多,若操作員在10分鐘內無任何操作則儀器自動關閉電源。
功能
完善的抗干擾技術--採用多級濾波及信號增強技術、集成電法干擾抑制器功能(擁有超強抗共模干擾與差模干擾能力),測量精度高。
自動進行自然電位、漂移及電極極化補償。
接收部分有瞬間過壓輸入保護能力,發射部分有過壓、過流及AB開路保護能力。
可將整條測線上各測量參數在顯示大螢幕上繪成曲線,測量結果直觀明了。
全漢字觸摸面板配以漢字選單提示,操作極為方便,整個面板只有16個鍵。
簡易計算器可完成野外現場裝置係數等常規計算。
可任意設定工作周期,並有9種野外常用工作方法選擇及其極距常數、裝置常數的輸入與計算功能
極距常數表──對所有裝置,可預先存儲最多100組不同極距常數,從而避免相同極距常數反覆輸入可能帶來的輸入錯誤,僅輸入一個編號,就能調出相應組極距常數使用或重新設定。
接地電阻檢查──可隨時檢查各電極接地情況,方便實用。
超大容量數據存儲──電阻率與激電方式時,可存儲最多2250個測點(電阻率與自電方式時,為3500個測點)的數據。
儀器設定參數及測量數據均有掉電保護能力,關機或更換儀器電池均不會使數據丟失。
配備的RS-232C接口能與其它微機在線上工作。
診斷程式可快速準確地判斷出故障所在位置及主要損壞器件。
全密封結構具有防水、防塵、壽命長等優點。
主要技術指標
接收部分
電壓通道:±6V
測量精度:Vp≥10mV時,±0.5% ±1個字 Vp<10mV時,±1% ±1個字
輸入阻抗:>50MΩ
視極化率測量精度:±1%±1個字
Sp補償範圍:±1V
電流通道:5A
測量精度:Ip≥10mA時,±0.5% ±1個字 Ip<10mA時,±1% ±1個字
對50Hz工頻干擾(共模干擾與差模干擾)壓制優於80dB
發射部分
最大發射功率:4500W
最大供電電壓:±900V
最大供電電流:±5A
供電脈衝寬度:1~60秒,占空比為1:1
其他
工作溫度:-10℃~+50℃,95%RH
儲存溫度:-20℃~+60℃
儀器電源:1號電池(或同樣規格的鎳鎘電池)8節
整機電流:≤55mA
重 量:≤7KG
體積: 310mm×210mm×210mm
為一種新型海洋發電方法,目前主要實施國家為英國. 發電機為橡膠制"浮蛇",250KW原型機,長108米,直徑3米,其橡膠機體可有效減小海洋波浪對傳統海洋能發電機的損害,"浮蛇"一端為發電機儲電電池,其餘部分通過接受波浪能量發電,現已投產.具有良好效果.本書為劉光鼎院士主編的地球物理系列教材之一。全書由四篇組成。第一篇地電場,在全面闡述岩、礦石主要電磁性質基礎上,分別對天然地電場和人工地電場的場源性質及其在均勻和非均勻地電條件下電場、電磁場之解析解進行了討論,並於本篇最後對常用的幾種物理模擬和數值模擬方法作了介紹。在第二篇主動源電法勘探方法(電阻率法、激發極化法、充電法、電磁法)和第三篇被動源電法勘探方法(自然電場法、大地電磁測深法、甚低頻電磁法)中,分別對每種方法在不同地電條件下的異常規律,定性、定量解釋方法和實際套用中的方法技術要求等問題作了較全面系統地闡述,並給出了它們的套用實例。第四篇其他電法勘探方法,則主要是對航空電磁法、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探地雷達法、海洋電法和震電法等五種方法的方法特點及套用、發展概況,作了扼要介紹和討論。 本書可作為固體地球物理、地球物理工程、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等專業本科生的教科書或教學參考書使用,也可供研究生和從事這方面工作的科研、工程技術人員參考。前言 地電場系指大地中天然存在或由人工建立的電場及電磁場。在天然地電場中,各種全球性或區域性變化的電場、電磁場稱為大地電場或大地電磁場,而局部性的穩定電場稱為自然電場。在人工地電場中,通過接地建立的穩定、不穩定電流場稱為直流電場,通過接地或不接地建立的變化電場、電磁場,稱為交流電場或交變電磁場。 電法勘探則是根據地殼中不同岩層之間、岩石和礦石之間存在的電磁性質差異,通過觀測天然存在的或由人工建立的電場、電磁場分布,來研究地質構造、尋找有用礦產資源,解決工程、環境、災害等地質問題的一類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可見,地電場與電法勘探有著緊密聯繫。了解各種地電場的性質,研究它們在不同地電條件下的分布規律,是電法勘探的重要基礎。 電法勘探利用的主要物性有:導電性、介電性、導磁性、激發極化性、自然極化性、壓電性和震電性等。當地下地質構造或岩層與礦體之間的電性分布沿水平或垂直方向發生變化時,則在地面、空中或海洋觀測到的電場、電磁場空間分布也將發生相應變化,於是便出現了所謂的異常。通過對異常進行定性、定量解釋,便可推斷出地下的地質構造特徵和礦體位置、埋深、形狀、大小等的賦存狀態。 電法勘探的方法種類很多,分類方法也不盡相同。在以往的教科書中,有的將其分成直流電法和交流電法兩大類;有的則將其分成傳導類電法和感應類電法兩大類;也有的又不分類。本書從人工場源和天然場源的角度出發,將其分為主動源電法和被動源電法兩大類。按此方法分類時,則在主動源電法方面的常用方法有:電阻率法、激發極化法、充電法和電磁法等;在被動源電法方面的常用方法有:自然電場法、大地電磁測深法和甚低頻電磁法等。其中甚低頻電磁法是利用海軍潛艇的通信電台作為場源的,雖不屬於天然場源,但它屬於被動源。在電法勘探工作中,當觀測空問不同時,又有地面電法、航空電法和海洋電法之分。當勘查目標不同時,又有金屬電法、石油電法、煤田電法、水工環電法、災害電法、考古電法以及醫療電法和軍事電法等的稱謂。說明電法的套用範圍十分廣泛。 電法勘探的發展歷史並不長,真正利用地電場進行電法勘探的時間,大致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其中,在天然場源方面:1835年英國學者福克斯(R.w.Fox)首先用自然電場法發現了一個硫化礦床;20世紀初開始將大地電流法用於礦產資源勘探;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學者吉洪諾夫(A.H.THXOHOB)和法國學者卡尼亞(L.Caniard)建立了探測地球深部電性結構的大地電磁測深法。在人工場源方面:19世紀末提出的電阻率法到20世紀初已趨成熟;1920年由法國學者施倫貝爾熱(c.Schlumbel’ger)發現的激電效應,後經各國學者的深入研究於20世紀50年代形成了激發極化法,其中加拿大學者塞吉爾(H.O.Segel)、皮爾頓(w.H.:Pelton)、前蘇聯學者柯馬羅夫(B.A.KoMapOB)和美國學者宗吉(K.L Zonge)等,做出了重要貢獻;電磁剖面法始於1917年,於1925年首次獲得找礦效果;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源頻率測深法和瞬變測深法在前蘇聯學者考夫曼(A.A.Kofman)和美國學者凱樂(G.V.Keller)共同建立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較快,與此同時由加拿大學者D.w.strangway和M.A.Goldstein提出的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以及由德國最早提出的探地雷達法和由日本率先實現的高密度電阻率法等方法,在資源、工程、環境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發展與套用。此外,由前蘇聯於20世紀70一80年代研究提出的壓電法和震電法,近年來已取得一定進展,有望能用於礦產資源勘查和地質災害的預報中。 我國的電法勘探工作,始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當時由於條件限制,顧功敘先生和丁毅、王子昌等人僅在幾個金屬礦區做過一些少量電法勘探的試驗研究工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各項經濟建設事業的蓬勃興起,電法勘探工作和其他地球物理方法一樣才得到了迅速發展。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實踐結果證明,我國的電法勘探工作,雖然起步比較晚,但在政府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早期來華講學的克維亞特柯夫斯基(E.M.KBnn-TKOBCKl4)等前蘇聯電法專家的幫助下得到了很快發展,並作為套用地球物理的一個重要分支方法,以它適應性強、套用範圍廣的特點,在各類地質勘查領域中取得了許多有價值、有意義的理論與套用成果,已經和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目前,國內在儀器方面,由我國自主研製生產的電法儀器已有多種,如直流電法儀、高密度電阻率儀、直流激電儀、交流激電儀、雙頻激電儀、頻率測深儀、瞬變測深儀等,均具有很好的工作性能。另外,近年來國內不少單位還從國外引進了多種類型的先進電法儀器,如大地電磁測深儀、多功能電法儀、探地雷達儀等;在方法理論和方法技術方面,隨著電子計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值模擬和數字解釋技術已逐步被多數人所掌握,資料處理和異常定性、定量解釋水平正在不斷提高。但應指出,由於客觀實際的複雜性和地電條件的千變萬化,因此在許多情況下,單靠電法一種方法往往不能對觀測結果作出正確的地質解釋,經驗證明只有充分利用各種地質、物探、化探資料對異常進行綜合解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達到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