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視閾中的紀實影片

紀錄片美學隨想 紀實影片的電影機制與審美欣賞 中國紀實影片的文化策略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學林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1月1日) 叢書名: 影視新視野學術叢書 平裝: 469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32 ISBN: 7806684913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在中國電影即將迎來100周年華誕前夕,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組織本院的骨幹教師,編選推出這套“影視新視野學術叢書”,是十分及時和有意義的工作。它不僅可以為目前正在日益擴大與繁榮的影視專業教學、科研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用書。同時,也可以通過對已有學術成果進行有系統的編纂和整理,為人們對影視學術進行更高層次的理論總結和反思提供必需的文獻準備。
書中編選的文章,一部分是國內外影視學術界專家學者的最新學術成果,也有一部分出自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師的研究心得,其中的字裡行間,無不忠實記錄著這些作者們在影視學術研究領域孜孜探索和艱辛和甘苦。

媒體推薦

後記
早在上個世紀末期,為了滿足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學生專業學習的需要,計畫選編一本可以用來作為本學院專業教學參考資料的紀錄片理論文集,後來由於各種原因,這一工作時斷時續;2001年,錢偉長校長提出在各專業研究生學習期間開設4—6門基礎文獻導讀課的構想,2002年正式實施,編者受命承擔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碩士研究生紀錄片文獻導讀課的教學工作,為了滿足教學需要,編選了本課程的研讀文章;因為考慮到作為整套叢書的一致性,在正式交予出版社時又作了較大的調整,形成了目前的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紀實影片的理論研究有逐漸升溫的趨向,這除了紀實影片創作的興盛為其底蘊外,一大批理論研究者的自覺認同是一個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出現了一大批關於紀實影片研究的高水平的專著與學術論文。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紀實影片文選,這些文選或是某一刊物所有已發表的有關紀實影片的論文的集結(如姜依文主編的《生存之鏡》,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或在別的體例下進行編輯(如以電影學或傳播學為體例),目前最全面的當屬單萬里主編的《紀錄電影文獻》(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該書視閾的開闊、資料的廣泛、梳理的精細,皆非一般文選可及,但作為普通大專院校影視專業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教學參考資料,卻篇幅過大。因此目前此類圖書,雖然視角獨特、各有千秋,但對於大學生與研究生的專業課學習,卻未必合適。
本文選的編輯,有以下幾方面的想法:其一,能夠體現出紀實影片研究的最新理論或觀點。紀實影片的創作方興未艾,紀實影片的理論研究也不斷繁榮,在此形勢下,如果能有一本反映紀實影片理論研究最新趨勢的文選,對於教學和科研應具有重要意義。如《藝術影片的興起與發展》一文中對於藝術類紀錄片的發展軌跡的勾勒、《認識“新紀錄電影”》一文對當代西方新紀實影片的分析、《意識形態的藝術美化》一文對《意志的勝利》的文化解讀、《紀實影片與女權主義及同性戀文化》一文對相關影片發展脈絡的梳理等,不無新意。
其二,能夠儘量涉及到紀實影片的多種形態與話題。如單就探討的對象看,所選論文涉及到了電影紀錄片、電視紀錄片、非虛構影片等,就探討的話題,涉及到了紀實影片製作、觀念、美學的諸方面,既有對真實與虛構等紀實影片本質問題的探討,又涉及到對某一類或某一部紀實影片的分析,總之想通過多層面、多角度的研究,對期對紀實影片有一理性的思考。
其三,對於大師的研究,是影視理論研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但我們只選了懷斯曼與小川紳介談紀錄片創作的文章,篇幅所限及別的大師被研究得較多固然是編者考慮的原因;然而更為重要的是,懷斯曼與小川紳介對中國紀錄片工作者觀念與創作的衝擊與啟迪,堪稱空前,而學界對兩人的研究,卻極為匱乏,選這兩篇文章,以期為理論家與創作者提供一種借鑑。
其四,編選原則上,對於那些雖然具有重要理論價值,但在許多文獻中都被選入的文章,儘量不選;除極個別情形,每個作者的文章以一篇為限。需要說明的是,《藝術影片的興起與發展》、《紀實影片與女權主義及同性戀文化》節選自理察·巴森著、王亞維譯《記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一書,題目系編者所加;《尋求紀錄片中至高無上的幸福》一文節選自山根貞男編、馮艷譯《小川紳介的世界》(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5年)一書,題目系原書中小標題。其餘基本上為單篇文章,不再註明出處。
由於篇幅及編選者的視閾所限,許多精品未能選入;由於技術上的原因,一些具有真知灼見的文章只得割愛,這是最大的遺憾與損失。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書編輯過程中,編者曾通過各種渠道,與作者進行了聯繫,然而由於各種原因,一些作者還未能聯繫上,這裡先說一聲抱歉。如得到信息,請作者直接與本人聯繫。
同時還要感謝復旦大學呂新雨教授、同濟大學聶欣如教授、魚愛緣先生,在此書的編選過程中,研究生方睿彥同學參加了一些後期文章編選工作,編輯唐發鐃先生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編 者
2002年秋於上海大學

目錄

觀念與精神
論電視紀錄美學 胡智鋒
紀錄片美學隨想 張紅軍
紀實影片的電影機制與審美欣賞 張 衛
什麼是紀錄精神? 呂新雨
試論跨文化紀錄片的認知價值 宋 菁
紀錄片和製作者 聶欣如
非虛構是紀錄片最後防線——評格里爾遜的“創造性處理”論 任遠
運動的畫面與非虛構電影的修辭:兩種方法 [美]卡爾·普蘭廷加
形態與風格
英國紀錄電影學派 [德]捷茨·圖普里茲
藝術影片的興起與發展 [美]理察·M·巴爾森
意識形態的藝術美化:萊尼·里芬斯塔爾及其納粹電影 林少雄
紀錄與虛構——從尤里斯·伊文思的創作歷程看紀錄觀念的嬗變 張 巍
電視、“直接電影”和新紀錄電影的理論與實踐 游 飛 蔡 衛
認識“新紀錄電影” 單萬里
非虛構電影與後現代主義懷疑論 [美]諾埃爾·卡羅爾
紀實影片與女權主義及同性戀文化 [美]理察·M·巴爾森
中國紀實影片的文化策略
多元共生的紀錄時空—90年代中國紀錄片的文化形態與美學特質 張同道
中國紀錄片跨世紀三大演變 李亦中
關於“紀實性”和中國紀錄片文化的再思考 金丹元
傾聽大師
懷斯曼的電影世界——美國紀錄片大師懷斯曼談紀錄片創作 [美]弗里德里克·懷斯曼
尋求紀錄片中至高無上的幸福 [日]小川紳介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