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腫瘤

外耳道膽脂瘤是一種外耳道皮膚脫屑、膽固醇結晶堆積、上皮包裹所形成的囊狀團塊,其並非真性腫瘤。由於膽脂瘤呈膨脹性生長,周圍骨質長時間受壓、破壞、吸收,導致外耳道擴大。主要表現為耳痛、耳漏及聽力下降,是耳鼻喉科常見的臨床疾病。

病因

多因素治病。發病因素與慢性刺激,主要是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外耳道炎、異物長期存留外耳道以及經常挖耳等。
鱗狀細胞或基底細胞長期受刺激增殖的結果。
(1)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的膿液、異物長期存留和經常挖耳等慢性刺激
(2)此外有病毒感染,一般認為由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引起局部皮膚的棘細胞肥大伴有乳頭狀增生而成,實驗證明挖耳或為病毒傳染的媒介。

症狀體徵

無感染的小腫瘤依據其外觀可診斷,多數應靠病檢。
腫瘤早期多無症狀,充滿外耳道時阻塞感、癢感或聽力減退。常有挖耳出血或挖出“肉塊”樣物者。伴繼發感染時可有耳痛、流膿。檢查可見外耳道有大小不等的單發或多發、表面粗糙不平、帶蒂或無蒂的棕黃色腫物,觸之較硬。有感染者可充血腫脹呈肉芽狀。有局部血循環障礙者可呈黑色,能部分自然脫落。增殖迅速者可侵犯中耳和乳突,偶在耳廓後下形成瘺管。
若繼發感染,則耳部疼痛及流膿。檢查可見腫瘤多充塞外耳道外段,甚至可露出在外耳道口。基底一般較廣,大小數目不一,表面高低不平,如桑椹狀。無繼發感染時,色棕而堅實;若繼發感染,則充血、腫脹,有時因局部血循環障礙,腫瘤亦可變黑。
腫瘤增殖力強、破壞力大者,可侵及中耳及乳突。有的在耳廓的後下方形成瘺管。若有繼發感染,則瘺管內流膿流血,甚至可穿破外耳道底部,形成咽側瘺管,另端開口於扁桃體上窩,此時可出現張口困難。
本病有惡變傾向,應注意檢查耳周圍有無腫大淋巴結。

臨床表現

1.耳部悶堵感:當外耳道膽脂瘤體積增大堵塞外耳道時會出現耳部悶堵感。
2.聽力下降:外耳道管徑被阻塞2/3以上時,可能會出現聽力下降。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傳導性聽力下降。有時當局部繼發炎症時,導致外耳道皮膚腫脹,可致聽力驟降,應與特發性突聾鑑別。
3.耳痛:外耳道膽脂瘤具有破壞性,常常繼發感染,可出現劇烈的耳痛。
4.耳漏:如果繼發感染可有耳部流膿,膿液具有特殊臭味,或帶血的血性分泌物。
5.其他:巨大的外耳道膽脂瘤可破壞外耳道下、後壁,通過破壞處進而侵犯到乳突、鼓竇及上鼓室,廣泛破壞乳突骨質,並發膽脂瘤型中耳乳突炎,也可侵犯面神經乳突段引起周圍性面癱、侵犯鼓索神經引起味覺障礙。膽脂瘤進一步增大,病情嚴重者可出現頸側膿腫、瘺管、眩暈及腦膜炎、腦膿腫等顱內症狀。

檢查化驗

可見肉贅狀腫物,且多發生於外耳道的外段,一般基底較廣,大小、數目不一,表面不平如桑椹狀。無繼發感染時呈棕色而堅實,伴繼發感染時充血、腫脹,局部血循環障礙,腫瘤可變黑而自行脫落。
外耳道乳頭狀瘤並發病主要是繼發感染,個別可引起中耳炎及乳突炎;此外,耳廓周圍瘺管形成,其瘺管多發生於耳廓後下方,乳頭狀瘤從此向外蔓延。

輔助檢查

1.影像學特點:顳骨CT多表現為外耳道內軟組織密度影,呈膨脹性生長,可侵入乳突及中耳,破壞骨質邊緣光滑,與中耳膽脂瘤表現類似。但外耳道膽脂瘤的病變首先位於外耳道且以外耳道骨部下、後壁破壞為主,經此破壞可侵入乳突腔,造成乳突大片骨質損傷,面神經垂直段骨管破壞,硬腦膜暴露,而遠離外耳道的乳突氣房常存在,鼓室腔結構仍可保持完整。
2.聽力學檢查:一般呈現傳導性聾,主要是因為聲波經空氣傳導途徑傳導時受到外耳道、中耳病變的阻礙,到達內耳的聲能減弱,致使不同程度聽力減退。病變進展累及內耳後也可呈現感音神經性聾。

治療方法

本病的治療,應徹底根除腫瘤組織。因此瘤極易復發,故術後要用硝酸銀、鴉膽子油、25%八角蓮酯酊或干擾素塗布創面,也可電灼。累及中耳乳突者應行中耳乳突根指術。有惡變者應術後放療。
一般用刮匙刮除,可深達骨膜,但勿傷及外耳道軟骨膜。如有繼發感染,應先控制炎症,再行刮除。刮除後根部用20%硝酸銀或鴉膽子油塗抹,防其復發。侵及中耳或有惡變者,皆需行乳突根治術且術後可配合放射療法。有耳周瘺管,宜切開,並儘可能挖除管內腫瘤,並塗以鴉膽子油。對並發咽側瘺管者,不僅要行手術,還須切除扁桃體,深藏的瘺管方可癒合。

雷射治療

手術治療前,有繼發感染者要先控制感染,待炎症消退後再雷射治療。雖然雷射治療為非接觸性手術,輸出雷射有直接殺滅病原菌的作用,但手術多在局麻下進行。因此局麻時有時引起炎症擴散的作用。
治療中用co2雷射或nd:yag雷射切割均可,乳頭狀瘤位於外耳道的比較容易雷射切割,外耳道中段及內段乳頭狀瘤手術時比較困難,nd:yag雷射刀比較方便,在手術中必須慎重,切不可傷及鼓膜,造成醫源性疾病。
雷射手術後給予抗生素1周。局部有紅腫反應使用抗生素治療是術後的重要措施,補充大劑量維生素丙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加強創口纖維蛋白合成促進傷口癒合較快,同時口服其它多簇維生素。
術後用he-ne雷射照射外耳道,常用功率8~30mw,每日一次。每次15分鐘,10~15日一療程,術後觀察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者用無菌棉簽清洗,凝結為快狀物用槍狀鑷或膝狀鑷取出。根據外耳道雷射術後觀察,一般7~10天創面基本癒合,無不良反應。

微波治療

微波是一種高頻電磁波,治療過程中可使組織內的水分子做高速運動,產生熱量,使組織蛋白質變性、凝固壞死,
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由於治療過程中對周圍組織無明顯損傷並具有燒灼、切割的作用,耳科常用於治療外耳道乳頭狀瘤。微波凝固治療外耳道乳頭狀瘤具有治療部位邊界清楚,無出血、無焦痂、無即刻反應等優點。可在無血狀態下進行治療,術野清晰,切緣乾淨,無殘留。微波治療外耳道乳頭狀瘤應具有選擇性,需從嚴掌握適應證。
治療時應選擇單發、帶蒂範圍局限的外耳道乳頭狀瘤。廣基型或範圍較大、多發性外耳道乳頭狀瘤需分次切除,否則因腫瘤基部廣泛,不易根治,術後極易復發,而且由於外耳道皮膚廣泛缺損,肉芽組織增生,易造成外耳道瘢痕狹窄或閉鎖,同時外耳道因缺乏對角蛋白碎屑的正常移行和缺少皮脂腺的保護性分泌,增加外耳道及中耳的感染機會。外耳道乳頭狀瘤可發生惡變,以尖銳濕疣惡變的危險性較大。時間為發病後5~40年,但也有在半年內發生惡變的報導。
因此,微波治療外耳道乳頭狀瘤時必須保留瘤體大塊組織送病理學檢查,以免漏診。此外,微波治療廣基乳頭狀瘤具有術後易復發及耳道狹窄閉鎖等弱點,於是廣泛的乳頭狀瘤或多發性者,特別是引起耳道全堵者宜選擇顯微鏡下手術治療為宜。

預防護理

1、要常教育孩子不要把小東西向耳朵里亂塞。
2、成人必須戒掉用火柴桿及牙籤之類掏挖耳朵。
3、有了異物之後,立即到醫院裡由醫生取出。
4、取出異物之後的耳道,要注意保持其乾燥與潔淨。

治療措施

一.鱗狀細胞癌的治療:
以手術切除為主。耳廓鱗癌視其發生部位及大小,可採用不同的手術法。位於耳輪處較小的腫瘤,可採用楔形或星形切口,一期切除縫合。腫瘤較大者,可採用耳後移行皮膚,分兩期修復切除後的耳廓缺損。如腫瘤累及大部分耳廓,則需行耳廓全切除及斷層皮瓣移植術。範圍局限腫瘤較小的外耳道鱗癌,可採用整塊外耳道切除術。切除範圍應包括外耳道皮膚及四周骨壁、鼓膜及錘骨。腫瘤範圍廣泛,侵及鄰近組織並有頸部淋巴轉移者,則需行改良顳骨切除術及頸部解剖術。必要時尚需切除腮腺及下頜關節。放療對於外耳鱗癌效果較差,不宜單獨採用,可與手術治療結合使用。
二.基底細胞癌的治療:
以手術切除為主,亦可配合放療。腫瘤累及範圍較廣,如侵及軟骨、外耳道或中耳,則需施行廣泛顳骨切除術。
三.外耳道腺樣囊性癌的治療:
該腫瘤在病理上常為低度惡性,但無包膜,呈侵潤性生長,術後極易局部復發,預後較差。手術宜行早期廣泛切除。發病時間短、腫瘤範圍較局限者,可行外耳道全切除術。切除範圍應包括軟骨、骨性外耳道、鼓環、鼓膜、錘骨、乳突氣房、顴弓根,如有必要,還可行腮腺切除術。病變範圍較廣泛者,應行顳骨次全或全切除,包括切除下頜骨髁狀突,並行頸上淋巴結清掃。放療對某些病人可能有幫助,但一般來說該腫瘤對放療敏感性較差。
四.黑色素瘤的治療:
應以早期手術切除為主。發生於耳輪部小的淺表?色素瘤,可行楔形切除術。浸潤性生長且腫瘤較大者,應視其範圍,分別採用耳廓切除、腮腺切除和頸淋巴廓清術。黑色素瘤對放射線不敏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