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晝夜節律
生物體內自運的接近於24小時周期性的節律。動物活動節律有晝出夜伏、晝伏夜出、晨昏活動和晝夜活動等類型。動物的體溫、代謝率、心率、血液中生理生化指標等也都有晝夜節律性。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葉子睡眠運動等等也都有晝夜節律。長期以來,生物學家認為這些晝夜節律是完全受外源性因素,例如光和溫度的晝夜變化的刺激而引起的反應。但以後的研究證明,生物自身體內就有自運的定時機制,稱為內部生物鐘或生理鍾。生理鐘的自運周期,最重要的是接近於24小時的自運節律,稱為似晝夜節律。生物體內自運節律在沒有外界的光、溫等刺激下,其周期或者延長,或者縮短,不能保持正確無誤的24小時。阿塑夫似晝夜節律規律(Aschoff’scircadianrule)是指:夜出動物在恆黑條件下,其似晝夜周期縮短,而在恆光條件下,其似晝夜周期延長;晝出動物相反,在恆黑條件下延長,在恆光條件下縮短。人是晝出的,在恆黑條件下其活動節律每天后延1~2小時。因此,隔離於恆黑室中的人,經過19天后,他在黑暗中實際上只度過18個晝夜。生物節律
從眾多的生物節律現象可看出,動物、植物的生理機能和生活習性好象受體內某種內在的時鐘控制,這種神秘的時鐘稱為“生物鐘”,即生物感知時間的能力。而生物節律實際上是由生物鐘控制的,是生物鐘的外在表現。生物節律和生物鐘的研究經歷了3個主要階段;50年代及以前的生物節律現象的描述階段;20世紀60年代的模型建造階段;70年代以來利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闡明有機體內生物鐘的階段。生物節律的表現範圍很廣,從低頻(長周期)的動物冬眠、月經周期到高頻(短周期)的心臟搏動、腦電波。根據與地球物理相關與否生物節律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和晝夜、潮汐、月相、四季相關的生物節律;一類為隨有機體內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生物節律,如心跳、呼吸等,這類節律易被化學藥物和溫度變化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