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電影史教程

外國電影史教程

《外國電影史教程》是2008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外國電影史教程》廣泛吸收了世界電影研究領域的優秀成果,以敘事電影的發展為主線,以視聽語言的發展、演變為核心命題,強調從全面、多元的角度認識、理解電影的性質與演進,改變了我國電影史教學只介紹敘事影片的狀況。根據後現代電影在敘事語言上多元融合的特點,《外國電影史教程》增加了論述紀錄片、卡通片的章節;在發展潮流上,《外國電影史教程》將世界電影的基本格局處理為主流與支流共生的狀態,在以主要篇幅闡述歐美主要電影導演及其作品、主流電影思潮與運動的同時,也增加了對亞洲電影的講解;在整個電影史分期上,《外國電影史教程》以電影自身的發展為原則,將世界電影史的核心部分分為好萊塢模式的確立、反好萊塢、後現代電影三個階段,改變了以往以社會發展階段為標準的劃分方法;在導演與作品介紹上,《外國電影史教程》借鑑了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更寬廣的視野、更新穎的觀念、更突出的內容與更全面的解讀方法。

編輯推薦

《外國電影史教程》由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長期從事外國電影史教學與研究的教師合力撰寫,為上海市教委高校重點課程項目指定用書,適用於大學廣播影視、新聞傳播等專業本科學生,也可供廣大電影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黃文達,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從事外國電影史與電影理論的研究、教學、譯介工作。主要著作有《世界電影史綱》、《世界電影百話》、《外國電影發展史》等。在《學術月刊》、《社會科學》、《當代電影》等專業刊物發表相關論文數十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早期無聲電影

第一節 電影的誕生

第二節 早期電影與敘事形式觀念的萌芽

第三節 電影敘事的發現

第四節 自覺的敘事

第二章 晚期無聲電影

第一節 好萊塢的興起

第二節 現代主義與先鋒派電影

第三節 現代主義先鋒電影主要流派

第四節 蘇聯蒙太奇學派

第三章 紀錄片與卡通片的早期形態

第一節 沒有紀實概念的“紀錄片”

第二節 追求形式美感的早期紀實影片

第三節 誰是動畫之父

第四章 經典好萊塢——“黃金時代”

第一節 有聲電影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好萊塢電影企業及製片法則

第三節 類型電影的觀念及敘事模式

第四節 經典好萊塢時期代表導演及其作品

第五章 現實主義電影思潮的確立

第一節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第二節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第三節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第六章 歐洲第二次現代派電影浪潮

第一節 現代主義電影及作者論

第二節 英格瑪·伯格曼

第三節 費德里科·費里尼

第四節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第七章 作為獨立樣式的紀錄片與卡通片的發展

第一節 作為獨立影片樣式的紀錄片

第二節 紀錄片的危機

第三節 迪斯尼的崛起和主流卡通片的形成

第八章 新浪潮

第一節 新浪潮電影的誕生及其背景

第二節 新浪潮電影的美學觀念

第三節 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四節 法國新浪潮對世界電影的影響

第九章 新好萊塢

第一節 新好萊塢電影產生背景

第二節 新好萊塢時期的電影創作

第三節 新好萊塢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四節 多元化的好萊塢

第十章 歐洲國家電影

第一節 新德國電影

第二節 新英國電影

第三節 西班牙電影

第四節 蘇俄電影

第十一章 日本電影史

第一節 前期日本電影的發展

第二節 日本電影的主要代表

第三節 日本電影新浪潮(1960—1980)

第四節 世紀末的電影復興(1980—2000)

第十二章 紀錄片的革命和卡通片的多樣化

第一節 紀錄片的革命——直接電影

第二節 從追求真實到非虛構

第三節 歐美卡通片的主流和非主流

第四節 日本動畫簡史

第五節 動畫藝術短片

第十三章 印度與其他亞洲國家電影

第一節 印度電影簡介

第二節 越南電影簡介

第三節 泰國電影簡介

第四節 伊朗電影簡介

第五節 韓國電影簡介

第十四章 後電影時代的電影新景觀

第一節 電影生存環境的變化

第二節 新技術革命與新理論革命

第三節 後電影新創作

後記

序言

當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影像通過娛樂業商人的吆喝而被全球觀眾所消費時,沒有人會想到電影這一現代奇技能有朝一日成為學科譜系的一部分,成為人類知識傳授與學習鏈中的重要一環,進入大學的講堂。

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電影學或關於電影的學問從其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被定位問題所困擾。在傳統文史哲學科面前,電影學不過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兒,不可避免地受到以文史哲為基礎形成的多種學科的影響,並因此而出現了符號學、語言學、心理分析、文化研究等對電影研究的強烈滲透。但另一方面,在以廣播電視學、數字媒體研究為主形成的新興學科或領域面前,電影學又似乎已步人了不惑之年,雖然對新興學科或研究領域不乏借鑑意義,但又不時顯現“貴族化”的傾向。

後記

本書由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長期從事電影史教學與研究的教師和個別研究生合作完成,參寫人員有黃文達教授(緒論,第一、二、十四章,第五章第一、三節)、聶欣如教授(第三、七、八、十二章)、吳小麗教授(第五章第二節、第十章第四節)、沈嘉熠(第四、九章)、劉宇清(第十章第一、二、三節)、黃望莉(第六章)、奚光雯(第十一章,第十三章第一、二、三、四節)、由穎(第十三章第五節)。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相關院系、部門的領導和同行們的大力支持、熱情幫助,在此深表謝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