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夕照寺原為南城大寺。該寺的始建年代雖然不詳,但據各種史料看,夕照寺可能始建於元末或明朝的前期正統、景泰年間,愛國民族英雄兵部尚書于謙曾多次去該寺。當時夕照寺已成規模。
寺為西山浙僧分院。它得名是因為它的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山門前曾立有一大紅影壁。夕陽西沉時,大紅影壁紅光閃閃,因此而得名“夕照寺”,山門殿石額上有題款“古剎夕照寺”。山門殿內左供蔡倫,右供關羽,背後與其他寺廟一樣供持杵韋馱。據趙吉士育嬰堂碑記云:夕照寺清代順治初已毀,僅存屋一楹,雍正年間文覺禪師元信退居於此,將殿宇整修一新。
夕照寺在乾隆年間曾進行修繕,清嘉慶三年蓄款重修,廟占地約20餘畝,殿房共108間。
壁畫及傳說
夕照寺內最負盛名的就是大悲殿的壁畫了。大悲殿左壁為大興王安昆題寫的梁朝沈約的《高松賦並跋》。右壁是畫家陳菘所畫的《古松圖》。陳菘字壽山,是天長人,游楚不遇,入都賣畫為生,其畫多具匠心。他為夕照寺所畫的夕照古松圖,離奇天驕,蒼翠濃郁,觀畫如入蒼松之海。
這幅古松圖還有一段故事。
當年京師右安門弘善寺靜觀堂有陳香泉禹之鼎兩君的壁畫,觀者如雲。夕照寺恆吉法師十分欣慕,就請求陳壽山為夕照寺畫古松,王安昆書賦。陳壽山作畫時已年近八旬,乾隆四十年(1755年)六月九,時值盛夏,壽山解衣裸體,連飲三杯,然後作畫,一氣呵成。作畫時,天下大雨傾盆,電閃雷鳴,庭水積尺余深,雨霽而畫畢。壽山畫筆,黑陰森森,滿堂風雨,香客寺僧觀之,心目清涼。安昆筆勢挺秀,飄飄似有仙風道骨之氣,與壽山之古松圖並傳不朽。
金台夕照
說到夕照寺,就不能不提起北京著名的“ 燕京八景”之一“金台夕照”。
燕京八景出現在金章宗時的明昌年間,八景分為:“ 居庸疊翠”、“ 薊門煙樹”、“ 西山晴雪”、“ 玉泉趵突”、“ 瓊島春蔭”、“ 太液秋波”、“ 盧溝曉月”、“ 金台夕照”。“ 金台夕照”一景,一說是位於朝外關東店南的苗家地,在清代這裡是清八旗兵鑲白旗部的練兵場,建國後這裡為工廠(3501廠) 。
在2002年初,這裡修建金融中心時,曾出土“ 金台夕照”石碑, 長2.7米,正面刻有“ 金台夕照”四個大字。背面有“ 御筆”二字,並有題詩一首。這塊石碑就重新豎在財富中心景觀池邊,在繁華中繼續經歷歲月。
“ 金台夕照”一景,是春秋戰國時燕昭王聽取了謀士郭隗的建議,為招納天下的人才賢士而修建的黃金台。在《戰國策》中記:“ 燕王為隗築台而師之”。黃金台的修建果然招納了很多人才,著名的文如鄒衍,武如樂毅等。他們的遺蹟,在密雲的縣城南有黍谷山,山上有鄒衍廟。房山區的官道鄉富莊村東有樂毅墓。他們都為燕國的強大成為戰國時的七雄之一作出貢獻。黃金台的高台為四方( 或長方形,沒有文字記載)梯形, 上小底大,上面為正方( 或長方)形平台,並還築有樓閣宮殿,據說並設黃金千兩,為皇帝招賢納士之所。因黃金台在東郊很是顯目,太陽西下時夕陽照耀在黃金台上閃閃發光,景觀綺麗。歷代文人墨客多有贊黃金台的詩賦,所以在金章宗時文人墨客選定“ 燕京八景”時為一景。
“ 燕京八景”從金章宗時出現,有的景名在歷朝有所改動。到清乾隆時,乾隆皇帝為八景立碑,並在碑正面題寫景名,背面各題詩一首。因乾隆已在景區立上石碑,不能再更改,這樣八景正式確定下來。八景石碑除“金台夕照”碑不在外,其他七景碑仍在。有關古黃金台的建築,相傳還有幾座,但都集中在河北易縣和北京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