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河南省商丘市下轄縣]

夏邑[河南省商丘市下轄縣]
夏邑[河南省商丘市下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夏邑縣,簡稱栗,古稱栗邑,河南省商丘市下轄縣,素有“中國孔祖之地”之稱。位於河南省東部,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東接永城、碭山縣,東北與江蘇省豐縣接壤,西連虞城縣,南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北依山東省菏澤市單縣,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公路橫穿夏邑全境。2017年,夏邑全縣總面積為1481平方公里,總人口87.75萬人。是中原地區承接“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灣”三大經濟圈產業轉移的最佳投資城市。夏邑是中國上古古都,華夏祖地,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便有人類生息繁衍,是栗陸氏建都地,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夏邑是夏朝中期的主要都城,夏商時代屬虞舜之後的虞國,秦置栗縣,周朝屬宋國,漢朝屬梁國,北魏時稱“下邑”,金末取“華夏之邑”之意,改稱“夏邑”,相沿至今。2017年,夏邑縣生產總值(GDP)234.1億元,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億元,增長13.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3.7億元,增長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8億元,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248億元,增長1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24元,增長9.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

基本信息

縣名由來

夏邑縣,歷史古城。為何取名夏邑,民間傳說不一。遠在戰國時期,取名下邑,因地處低洼,取其低下之意。到了金朝,女真族對淪陷區人民進行了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中原大地反抗民族壓迫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傳說當時下邑北是劉樓村,有個農民叫劉華夏,他看到金人對中原人民殘暴的奴役和殘殺,便聚眾數十人揭竿而起,十日之內發展到三千餘人。他們在劉華夏的帶領下,殺死女真族統治者,攻克下邑縣城,以下邑為據點,四出打擊女真官兵。同時,為表達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氣節,改“下邑”為“夏邑”。700餘年來,夏邑的名字相傳至今。

歷史沿革

先夏

夏邑的源流甚長。全境為新生代第四紀之沖積平原。在打井和治河運動中徵得象牙、腫骨鹿角等一些動物化石。據此推斷,遠在幾十萬年前,這裡的氣候溫暖,森林茂密,草原廣闊,沼澤棋布,動物繁多,自然環境優美,是古代人類理想的生活地區。

早在四、五千年前,夏邑境內就已建立起眾多的原始居民村落。清涼山、馬頭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出土物證明:當時人們已過著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畜牧、漁獵、制陶、紡織業也都相當發展。馬頭遺址發現了陶祖,這是由母系氏族進入到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的標誌。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政權——夏朝。史書載:在此以前的唐虞之世,已劃野分州,《堯典》雲“肇十有二州”。到禹時,“水土既平,更制九州”。“荊河惟豫州”(《禹貢》)夏邑地屬豫州。然而《堯典》、《禹貢》皆後人的托古之作,並非當時實錄,故十二州和九州之說,不能作為信史。

1988年10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師生對清涼山遺址進行了發掘,在商文化和龍山文化兩層之間,發現了岳石文化。認定岳石文化為東夷文化。在當時,夏邑地屬東夷域內。也就是說,這裡既非夏的領域,又非商人的發祥之地。本著多說並存的原則,二說並錄,以備考證。

公元前十七世紀,湯克夏,定鼎於亳(今商丘附近),亳僅距夏邑地百里許。根據資料,要確切指出商的行政區劃是不可能的。如按五服制,夏邑地當為商的都畿之地。相傳縣西二十五里之桑固,是昔成湯禱雨之桑林。解放後,境內發現商城遺址較為密集,而且內涵豐富。是知在當時這裡的社會生產力已有很大發展。

盤庚遷殷後,史稱之為殷。其時夏邑名栗。《殷墟卜辭綜述》和《卜辭通纂》兩書,關於第六一九片和六O八片甲骨文所載的栗,均作了精確的考證。栗,地在今河南夏邑縣。這是見於記載的最早名稱。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有文字記載的縣,在全國還是屈指可數的。當時,能以栗的名稱代表一個地區而載入甲骨,栗應不是一般的居民聚落,而當是一個初具城市規模的聚邑。

公元前十一世,周人滅商,建立周朝。不久,殷紂王的兒子武庚發動叛亂。周公大舉東征,平定了這次叛亂。征服了商朝在東方的殘餘勢力,西周的勢力擴展到黃河下游,為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在今商丘一帶建立宋公園。夏邑屬宋國地。

公元前286年,齊、楚、魏聯合滅宋,三分宋地,夏邑地改屬楚國。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的封建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在夏邑地置栗、祁鄉(今楊集一帶)兩縣,均屬碭郡。

秦末苛政如虎,因而於公元前209年爆發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往返攻戰,數經夏邑地。在陳建國號張楚後,夏邑地一度隸屬張楚。陳勝、吳廣失敗後,繼之而起的有項羽、劉邦等起義軍。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軍至栗,與項梁別將朱雞石、余樊君交戰,項軍敗,余戰死,朱雞石逃往胡陵(今山東魚台東南)。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引兵到栗,奪秦剛武候四千餘人。又聯合魏將皇欣、武滿軍合攻秦軍。由於八年的戰爭,“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西漢

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在距夏邑地二百里之定陶汜水南即皇帝位,國號曰漢,史稱西漢。初年基本承襲秦制,又在西南部置建平縣,治建平城(今馬頭寺)。栗、祁鄉、建平三縣皆屬沛郡。後於公元前92年(征和元年)封趙敬肅王子樂為栗候,前86年(始元元年)封杜延年為建平侯。前15年(永始二年)封梁夷王子賢為祁鄉侯,其封地——栗、建平、祁鄉皆為侯國。歷代地方行政區劃往往可以反映某一地的開發程度,夏邑地同時置三個侯國,可見當時夏邑地的開發程度是比較高的。

東漢

東漢為對地方行政區劃大加整頓,據《東漢會要》云:“世祖中興,惟官多役煩,乃命合併郡國十,縣邑道侯國四百餘所”。栗、祁鄉二侯國皆在此時並省。以今縣城南郊為界,南部屬沛郡之建平侯國,東面劃入碭縣,北面劃入下邑,隸屬於梁國。

東漢末年,原監察區之州變為郡以上的一級政區,沛郡和梁國皆上屬豫州。

三國

公元190年後,各地豪強築壘立壁相互混斗。時曹操發動曹、夏侯(曹操本姓夏侯)兩家的兄弟子侄為骨幹,聚眾於已吾舉兵,既而發掘了葬於碭山的梁孝王劉武墓,得黃金萬斤以作軍餉。其時,夏邑地又屢遭戰禍。220年,曹魏建立後,夏邑屬魏國地。據譚其驥《歷史地圖集》示,夏邑地被柝為南北兩部,南部為譙郡之酇縣地,北部為梁國之下邑、碭山,皆隸屬於豫州。

西晉

公元265年,西晉滅魏,因襲魏制,夏邑地南北兩部分屬豫州之譙國酇縣和梁國之下邑。晉統治者生活腐化,奢侈無度,史稱“奢侈之費,勝於天災”。接著爆發了持續十八年之久的“八王之亂”。繼而中原大亂,豫州刺史祖逖率師渡江,擊揖作誓,激勵士卒,於公元314年,統軍進據於今夏城東北二十五里之譙城,征戰大捷“黃河以南盡為晉土”。

東晉五胡十六國

公元316年,匈奴人劉淵推翻西晉,建國號漢,夏邑地為漢國所有。就在這時,黃河流域的各族統治者發生混戰,形成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夏邑地陷於多方兵家征戰爭奪之地。公元319年,劉淵的繼承者劉曜改漢為趙,史稱前趙,夏邑屬於前趙。公元329年,石勒攻滅前趙,夏邑又歸羯族之後趙。公元350年,石虎養子冉閔(漢族人)滅後趙,建國魏,夏邑遂為魏所有。次年,冉魏的充、豫、徐、洛歸降東晉,夏邑地復為東晉版圖。公元352年,鮮卑人慕容儁擒殺冉閔,滅魏建立前燕,更奪晉地,夏邑又歸於前燕。同年,羌人姚襄領兵歸降東晉,駐軍譙城,夏邑一時又歸東晉。次年,姚襄叛晉,夏邑地為姚襄占領。不久又為前燕所奪。公元369年,桓溫攻燕,夏邑再次歸於東晉。公元370年,符堅將王猛率秦軍攻燕。滅燕不久,夏邑地即為前秦所得。公元383年,淝水之戰,東晉謝安、謝玄擊敗前秦,於384年,收復徐、兗、青、司、豫、梁六州,夏邑地再次復歸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置馬頭郡,治建平城(今馬頭寺)轄蘄、下邑、己吾三縣。公元394年,後秦姚興先後滅前秦,服西秦,滅後涼,向東擴張,一度據有夏邑地。公元417年,東晉將劉裕軍自彭城西進,消滅後秦,最後東晉又收復夏邑地。從公元317年至420年的一百零四年間,夏邑地歷經劫難,先後易手十四次。

南北朝

公元420年,劉裕廢晉帝,建立宋朝,夏邑地屬南朝宋之徐州梁郡。公元423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宋,司州全部和青、兗、豫州之大部被北魏占有,夏邑又改屬北魏。公元526年,恢復縣治。《太平寰宇記》云:“後魏明帝孝昌二年,置碭郡於下邑,移下邑於此,即古栗城也。”縣治間斷了五百年,到這時才得復置,名為下邑。後僑置至亳(今安徽亳州布)東北五十里處。公元534年,魏孝武帝被高歡脅迫外逃後,魏分為東西兩魏,下邑屬東魏之南兗洲馬頭郡。公元550年,高洋滅東魏,建國號齊,下色屬北齊之馬頭都,馬頭郡廢改屬亳郡。公元556年,(北齊天保七年)己吾縣省,併入下邑。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滅齊,下邑又歸於北周。

公元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於589年滅亡了南朝的陳,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分裂割的局面,隋復實行郡縣兩級制,改州為郡,下邑屬梁郡。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後,鑒於隋朝實行的郡縣兩級制已不適應於當時的社會情況,改行道、州、縣三級行政制。開始時劃全國為十道,開元間增劃十五道,下邑屬河南道之宋州。後宋州改睢陽郡,下邑屬之。唐玄宗統治的後期,階級矛盾日趨尖銳,戰亂又起。繼“安史之亂”以後,節度使演變成藩鎮割據的勢力而此爭彼奪。民生凋蔽,終於爆發了農民大起義。公元868年,徐州募兵在防地發生兵變,擁龐勛為主,北上攻陷徐州,向西進軍到下邑時,邑人華敬忠率眾抗擊,龐勛兵敗退往宿州。公元875年冤句(今山東單縣境)人黃巢聚眾回響王仙芝起義,下邑為起義軍征戰駐守之地先後達十年之久。

五代

公元907年,朱全忠滅唐,國號梁,改睢陽郡為宣武軍,下邑屬宣武軍。公元922年,邑人袁象先叛梁歸降後唐,莊宗李存勖自詡為有德之人,稱譽袁象先叛梁歸己為歸順有德之人。因賜袁故里名歸德,歸德之名自此始。在宋州置歸德軍,下邑屬之。此後,晉、漢、周皆襲此制。從公元907年梁太祖稱帝到960年周亡的五十四年間,下邑備受戰亂的蹂躪,經濟遭受到了極大破壞,呈現“魚爛鳥散,人煙斷絕,荊榛蔽野”的悲慘景象。

北宋

北宋初,為歷行中央集權制,採用廢軍措施,以取消節度使的實權。在施行過程中弊端甚多,故於太宗時又在州之上設路,實行路、府、縣三級制,下邑屬京東西路之應天府。公元1127年4月,金軍擄徽、欽二帝。5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商丘)即皇帝位。金軍南侵,趙構棄城南逃,途經馬頭寺,後人為識此事,立“宋康王南渡處”石碑一通,是為歷史的見證。宋王朝在黃河流域的統治盡為金人摧毀,北宋告亡。

南宋及金

金人據有黃河流域後,改應天府為歸德府,下邑屬南京路歸德府。公元1138年8月,南宋與金議定:宋向金稱臣納貢,金把河南、陝西劃歸南宋。而金的詔書中有“其官吏等,己有誓約,不許輒行廢置,各守厥官”一條,由是河南、陝西皆金、齊的舊官。所以,在1140年5月,金軍再次南侵時,各地紛紛迎降,一月之間,歸還宋之河南、陝西又全被金人奪去,下邑歸宋不到二年又歸於金。“天眷新制”實施後,再經世宗的深化改革,到章宗時,金已臻全盛時期。章宗是金朝皇帝中漢文化最高的一人,他在完善新制中有所建樹。於公元1191年即明昌二年,敕有司,改革地名,這是歷史上一次大的地名改革運動。下邑之名不祥不雅,故取華夏之義,改“下邑”為“夏邑”。

公元1234年,蒙古族滅金占領黃河流域。同年,因洪水泛濫而黃河改道,在杞分三股入淮。北股流經歸德、夏邑北到徐州合泗水南下。自此,夏邑境內除遭戰禍之外,又加水患,數次幾乎赤地千里。

公元1265年(到元二年),夏邑併入睢陽。公元1271年,蒙古族定國號為元。“三月,復立夏邑縣,以碭山入焉。”(《元史·本紀七·世祖六》)。元朝實行行省制,夏邑屬河南行省歸德府。後谷熟縣(今虞城縣境)廢,併入夏邑。公元1309年(元至大二年),黃河泛濫,淹沒城郭,縣治遷至縣西北黃冢集,到公元1318年(延祐五年)始還縣城。

元統治政策暴虐,將人分為四等,蒙古人最貴,色目人次之,漢人又次之,南方漢人最賤。人等的歧視,官吏的殘暴,漢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從南宋滅亡之日起,漢族農民的武裝反元鬥爭一直沒有停止。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駐守縣北四十里劉福營(該村因此得名)。公元1355年2月,劉福通等自碭山夾河迎回逃匿其地的韓林兒(起義軍首領韓山童之子)擁立他稱帝,號小明王,建國大宋,年號龍鳳,建都亳。此後的五、六年間夏邑為大宋所有。至今遺蹟尚存。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元朝的行省制,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夏邑屬河南布政使司歸德府。公元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歸德府降為州,夏邑改隸開封府。公元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歸德州升為府,夏邑復隸歸德府。元代以後的二百多年間,夏邑慘遭兵災蹂躪和黃河水患,人煙極度稀少。後經幾次遷民,荒蕪的土地才逐漸恢復耕種。據一些族譜家乘的調查,絕大多數人家都是在這時從外地遷入的,故此農業生產一時有了很大發展。然而明王朝從皇室起以及勛戚、宦官無不熱心於土地兼併,大量土地都集中在貴族官僚手中,夏邑的幾大家就占有大部沃土良田,耕者少地無田,嚴重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到嘉靖年間,全縣人口還不足兩萬人。到了明代後期,於橫徵暴斂之外,又加派遼餉,人民負擔極為沉重,於是爆發了農民起義。公元1635年,起義首領十三家、七十二營大會於榮陽。李自成起義軍便攻入夏邑縣境,在司道口殺死抗擊義軍的縣儒官張一貫,在城東擊敗歸德武平衛世襲千戶董璽軍,陣斬董璽。破城後,闖王之子小秦王因追殺官軍而殉難。公元1642年,李自成部將楊守時駐夏邑,與明守將楊文岳軍對峙,至今會亭集還存有李自成的飲馬井和八卦寨等遺蹟。公元1644年,李自成任命尚國俊為夏邑縣知縣,不久,崇禎帝自殺,明朝滅亡。

清入關後,初大體承襲明朝的制度,夏邑屬河南省歸德府。因懾於漢人的反抗,政策略有放寬,農業生產有所發展。另一方面,對被征服的漢人採取鎮壓政策。縣境內多處駐有八旗兵和綠營的軍隊,對地方實行全面的軍事管制。夏邑“七十二營”之說,便始於此時,很多村莊亦因此改名為“營”。八旗兵又圈占民田以為馬廠,故有的村又名為“廠”。大量良田被清貴族強占為“皇莊地”,皇莊享有很多特權,對農民極其暴虐。同時,又屢興文字獄,邑人彭家屏因為災民請命,結怨於河南巡撫圖爾炳阿,遭到圖爾炳阿誣告反清,而於公元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蒙冤而死,直到民國四年才得平反昭雪。

公元1851年(鹹豐元年)因洪水泛濫,黃河徙流今道。夏邑縣暫受水災,卻因禍得福,長達六百一十八年之久的黃河之害,到此才告結束。

鴉片戰爭後,列強入侵,清統治者為償付大筆“賠款”,對農民除征賦稅外,又作額外的搜刮,地方官吏豪紳亦乘機掠奪,使農民貧困破產,瀕於絕境,以致揭竿反抗。公元1853年(鹹豐三年),邑人武癢生王貫三等結捻起義,攻城破寨,殺富濟貧。民謠雲“鹹豐二年半,長毛來搗亂,毀了日子主,好了窮光蛋。”鹹豐四年三月初八日,王貫三會合太平天國北伐軍攻破縣城,擊潰官軍五百餘人,擒殺知縣徐本立。成豐六年正月十七日,王貫三軍再次攻破縣城,俘知縣郭鳳恩到永城肢解。先後二十餘年,三破縣城,數敗清剿捻將領僧格林沁軍,給垂死的清王朝的統治以嚴重打擊。

中華民國

1912年,民國建立,初因清制。1913年,廢歸德府治,置豫東道。1914年6月改稱開封道,夏邑屬之。1914年8月,奉北京政府令,設定分縣,治牛王固。當時的夏邑雖已頹敗不堪,但在各派軍閥混斗中,仍歷受戰亂之苦。1918年,,河南省督軍趙倜為阻蘇皖民間武裝入豫,抽調五個步兵營,一個炮兵營和一個機搶連開赴夏邑布防。1922年,馮玉祥軍由陝入豫,趙倜軍戰敗,其殘部竄入夏邑,沿途搶劫。1923年,直系軍閥吳佩孚任直魯豫三省巡閱使,為控制河南全境,將在魯山、寶豐一帶收編的土匪張國信、張國威(混號“老洋人”)部數千人派到夏邑駐守。於4月4日到達,分駐縣城和胡橋兩處。因其匪性未改,到處搶劫姦淫。1927年5月初,中共河南省委豫東特派員張海峰在劉堤圈召開豫東各縣紅槍會首領別動會議,以結盟形式策動回響國民革命軍北伐。6月10日,國民革命軍先遣隊王金韜率部攻襲縣城,生擒豫東鎮守使郭振才,繳獲槍枝數千。是時,因邑境數遭兵燹,桿眾四起,南有楊協月、韓興,北有王三木匠,東有馬治國,西有金大力,各聚眾數千肆意搶劫。同年8月13口,直魯聯軍第二軍軍長張敬堯部進入邑境,縣南韓口、婁菜園、關河口、韓新莊、韓新橋、韓瓦房莊、張莊、高河等二十一個村莊全被燒光。即駐縣城到碭山縣境連營數十里。他們收買利用士匪和桿子會抗擊馮玉祥軍,又以招安名義在太平集收編了楊協月千餘人。10月11日,國民革命軍與直魯聯軍戰於縣城,兩攻不下,國民軍暫撤。舊曆11月初7,兩軍再戰於縣西南何營,直魯聯軍潰敗。

1928年1月,馮玉祥部旅長孫實(中共黨員)出任夏邑縣長。孫到任後,即推行新政,倡導民主,除暴安良,禁菸禁賭,男剪辮、女放足等,幫助李雲鶴(當時名李醒潮)組建中共夏永虞中心縣委,李任書記,同時又積極籌劃武裝暴動,未果。這時,蔣介石已叛變革命,實行“清黨”。孫的行動引起其上司的猜疑,故於4月底將孫實調離夏邑。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戰禍波及夏邑。是年,行政區廢,夏邑直隸屬省。分縣制廢。1933年2月,夏邑屬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38年5月13日,日軍六架飛機轟炸夏邑縣城。25日,日軍第十六師團一部進攻縣城,守備之四十師一個團抵抗日軍一晝夜,敗退商丘。縣政府轉移到農村,縣城基本上成為空城一座。1939年春,日軍侵占夏邑縣城,首先利用漢汗建立維持會,代行縣政府職權。8月,撤銷維持會,成立偽縣政籌備處。12月1日,撤銷偽縣政籌備處,建立偽夏邑縣公署。同時,中國共產黨也在縣境內創建抗日根據地,並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這就形成了共產黨、國民黨和日偽三方對峙的局面,所控制的地區隨著鬥爭形勢的演變而不斷變化。

抗戰開始後,中共蘇魯豫皖特委為貫徹中央洛川會議精神,於1937年11月在肖縣黃口召開了特委擴大會議。中共夏邑地下黨組織根據黃口會議決議,積極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各種抗日團體,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1938年2月,中共河南省委通過統戰關係派鄭訓(即汪洋)、楊泉清、王若望三人,以國民黨第一戰區民運指導員的合法身份來到夏邑,開展抗日救國活動。4月2日,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原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奉八路軍總部命令,開赴抗日前線——蘇魯豫邊區,6月進入夏邑縣境,在縣境東北部和東部創建了夏邑縣抗日民主根據地。這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形成。在糾正了初期開闢根據地不要政權的錯誤之後,重視了政權建設。7月間,蘇支政治部會同國民黨楊、夏、肖、永、豐、沛、銅七縣聯合辦事處,聯合組建夏邑縣抗日民主政府。7月下旬,蘇支三大隊一營,殲滅八里莊偽據點之偽軍百人,幫助組建第二區抗日民主政府。8月24日,蘇支三大隊一營全殲偽二區武裝百餘人。25日,日軍調集碭山、商丘、蘭考之日偽軍兩千餘圍攻駐太平集的蘇支。激戰一晝夜,蘇支斃傷日偽軍三百餘人。9月,蘇支收編了陳崗民間武裝近百人,處決匪首王金釗,又幫助組建第三區抗日政權。10月29日,新四軍第六支隊擊潰盤據馬頭寺的偽反共軍第二路軍參謀長嵇壽秋部五個大隊,斃傷敵三百人。該部又於12月3日,殲滅駐濟陽集的偽和平救國軍第二路第二支隊,斃敵三百餘。是時,夏邑縣境由東北到西南的抗日根據地已連成一片。12月,蘇支奉命回師隴海路北,夏邑改屬豫皖蘇邊區領導。

1940年2月6日,中共夏永碭中心縣委成立。根據地以夏境為基礎,又擴展到芒山一帶的永城五、六區和碭山縣南部。8月,撤銷中心縣委,改稱夏永碭縣。12月12日,耿(蘊齋)吳(信榮)劉(子仁)叛變。中旬,整編夏永碭縣大隊,改名為“雨亭總隊”。1941年4月下旬,因戰局有變,夏永碭縣黨政軍隨軍分區暫時撤往津浦路東。6月,路東地委成立,負責領導路西各縣黨的地下工作。

1944年9月,新四軍第四師率部西征,在收復八里莊的戰鬥中,師長彭雪楓將軍不幸壯烈殉國。中旬,重建中共夏邑縣委和縣政府。10月,路西地委(即淮北二地委)成立,夏邑屬路西地委領導。11月,為有利於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在商、永、亳縣結合部建立雪商亳縣,轄區中包括今縣境的馬頭、業廟、濟陽、羅莊、中峰等鄉。

1945年8月,日本乞降。漢奸分子如蟻附膻地投向國民黨。9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黨縣政府進據縣城,官員們“劫收”了日寇長期野蠻掠奪所集中的中國人民的財富,肥了自己。另一方面,散存民間的“聯合”“儲備”等偽幣盡成廢紙,人民深受其害。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調集各路軍隊,大舉進犯解放區,遭到全國人民包括國民黨軍隊內部的強烈反對。故於1946年1月,駐防夏邑的國民黨五十五師兩千餘官兵,在副師長王繼賢(中共黨員)率領下舉行起義。夏邑縣城獲第一次解放。10月,淮北路西地委改為華中八地委、八專區、八軍分區。11月,重建豫皖蘇,夏邑又屬豫皖蘇三地委、三專區、三軍分區領導。

1947年9月,華東野戰軍在挺進大別山區的途中經過夏邑,駐縣城的國民黨軍政人員聞風棄城逃跑,夏邑縣城再次解放。年底,在縣境東部建立碭南縣,轄區包括今北鎮、孔莊、火店、韓鎮、駱集等鄉和碭山縣南一部。

共和國

1948年11月6日,夏邑縣城解放,結束了國民黨的統治,千年古城獲得新生。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1949年初,撤銷碭南縣,張店、陳營兩區劃歸夏邑,基本上恢復了原建制。夏邑隸屬於河南省商丘專區。1951年10月,桑固區的營盤和隴海區的鄭集、張公店等鄉劃歸谷熟縣;同時,劃入商丘縣的濟陽區。1952年10月,為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縣人民政府由城內遷到城東北隅新城區(今址)。1954年10月10日,又劃入永城縣的新興、馬頭兩區。1958年12月,商丘專區撤銷,夏邑改屬開封專區領導。1961年5月,恢復商丘專區,夏邑仍屬商丘專區。

1997年,商丘專區撤地改市,夏邑屬商丘市領導至今。

2005年,夏邑鄉鎮區劃調整:撤銷郭莊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李集鎮管轄,李集鎮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後,夏邑轄8個鎮、16個鄉:城關鎮、會亭鎮、車站鎮、李集鎮、楊集鎮、馬頭鎮、韓道口鎮、濟陽鎮、北鎮鄉、歧河鄉、火店鄉、中峰鄉、羅莊鄉、孔莊鄉、業廟鄉、何營鄉、駱集鄉、王集鄉、太平鎮、郭店鄉、桑堌鄉、曹集鄉、劉店集鄉、胡橋鄉。

2011年,太平鄉、羅莊鄉撤鄉設鎮。

2012年,火店鄉撤鄉設鎮。

2013年,北鎮鄉撤鄉設鎮,為北嶺鎮。

2014年,夏邑縣總面積1481平方公里,總人口120萬人,轄12個鎮、12個鄉。

行政區劃

夏邑總面積1481平方公里,轄12個鎮、12個鄉。

12鎮:

城關鎮、火店鎮、會亭鎮、馬頭鎮、濟陽鎮、李集鎮、

車站鎮、楊集鎮、韓道口鎮、太平鎮、羅莊鎮、北嶺鎮;

12鄉:

曹集鄉、胡橋鄉、歧河鄉、郭店鄉、業廟鄉、中峰鄉、

桑堌鄉、何營鄉、王集鄉、劉店集鄉、駱集鄉、孔莊鄉。

夏邑縣地圖夏邑縣地圖
鄉鎮
面積(平方千米) 區劃
城關鎮 23.3 轄14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
火店鎮 69.2 轄34個行政村
會亭鎮 65 轄35個行政村
馬頭鎮 54.2 轄27個行政村
濟陽鎮 51.5 轄26行政村
李集鎮 104.2 轄50行政村
車站鎮 68.9 轄30行政村
楊集鎮 62.6 轄37行政村
韓道口鎮 71 轄31行政村
太平鎮 86.4 轄35行政村
羅莊鎮 47.7 轄26行政村
北嶺鎮 68.9 轄35行政村
曹集鄉 43.3 轄1個街道辦事處,4居委會,24行政村
胡橋鄉 67.8 轄33行政村
歧河鄉 65.6 轄26行政村
郭店鄉 61.4 轄28行政村
業廟鄉 68 轄33行政村
中峰鄉 42.5 轄23行政村
桑堌鄉 69.9 轄33行政村
何營鄉 45.2 轄24行政村
王集鄉 51.8 轄32行政村
劉店集鄉 42.8 轄26行政村
駱集鄉 66 轄38行政村
孔莊鄉 74.2 轄40行政村

地理環境

夏邑縣夏邑縣

夏邑位於河南商丘市虞城縣東部永城市西北,傍於隴海鐵路南側。素有“襟帶河淮,鈐鍵宋徐,禁止中州”之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

夏邑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國家小麥、棉花生產基地縣;年平均氣溫14.1℃,年平均降水量762毫米,無霜期217天;夏邑位於黃河故道決口平原區,是典型的平原沖積區。

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夏邑總人口1180918人,其中:

城關鎮69216人、會亭鎮53494人、車站鎮59563人、李集鎮70849人、

楊集鎮49459人、馬頭鎮46023人、韓道口鎮51280人、濟陽鎮37996人、

太平鎮59419人、孔莊鄉58951人、業廟鄉57451人、火店鎮53810人、

北鎮鄉53293人、桑堌鄉50364人、駱集鄉47915人、歧河鄉47775人、

胡橋鄉46839人、郭店鄉43730人、王集鄉41719人、曹集鄉40751人、

羅莊鄉38346人、劉店集鄉34982人、何營鄉34662人、中峰鄉33027人。

截至2014年,夏邑縣共有40.35萬戶居民,戶籍人口120.59萬人,常住人口為87.7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29.66萬人。

經濟

綜述

初步統計,2017年,夏邑縣生產總值(GDP)234.1億元,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億元,增長13.6%;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3.7億元,增長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8億元,增長13%; 固定資產投資248億元,增長13.5%; 全社會用電量12.5億度,增長1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24元,增長9.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0元,增長9.4%; 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73.5億元、貸款餘額75.8億元,分別較年初增加29.9億元和15.5億元。

第一產業

2013年,夏邑糧食平均單產889斤、總產19.7億斤,分別增長0.8%、4.5%,實現“九連增”。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總數達到11家。完成了2萬畝農業綜合開發和13個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村建設任務。完成林業生態建設任務1.2萬畝。

夏邑素有“中原糧倉”和“蘑菇之鄉”之美譽,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果菜等,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優質果品基地縣和全國平原綠化達標縣,常年糧食總產量10億公斤,食用菌年產量12萬噸。

第二產業

2013年,夏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居全市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5%,高於全市平均增幅6.5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5.3億度,增長20%。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迅速壯大,產業集聚區落戶紡織服裝企業78家,從業人員超萬人。淮海鑄造、雪楓粉業、華鵬紡織、聖源線纜、祥熙織造、大洋紗線等市級重點企業運營正常.其中淮海鑄造多年來,公司以“打造百年企業”為目標,以顧客至上、質量第一為宗旨,秉承“以人為本、以德興廠”的治廠方針和誠信守約的經營理念,大力弘揚堅韌不拔、開拓奮進、敢於競爭、永不服輸的企業精神,在探索中前進,在奮鬥中發展,在拼搏中壯大,使公司煥發著勃勃生機,規模逐年擴大,生產能力日益增強,研發能力逐步提高,創匯能力逐年遞增, 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2.8億元,上繳國家稅金2496萬元,發放工人工資3000多萬元,創利1639萬多元。公司先後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面質量管理達標企業”、“誠信守約企業”,被河南省委、省政府評為“河南省出口創匯先進單位”、“河南省科技示範企業”。總經理程利國同志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河南省勞動模範、當選為第十屆省人大代表、第四屆中國鄉鎮企業家協會會員。產品先後榮獲中國鄉鎮企業出口博覽會金杯獎,河南省名優產品獎,全國鄉鎮企業產品展示會金獎,並取得了全省同類行業出口創匯第一,全國第五的名次。聖源線纜獲得“市長質量獎”。金聯發箱包、方舟棉業、德航服飾等成長型企業規模擴大。全縣紡紗生產能力160萬錠、織布能力5萬噸,年服裝生產能力7000萬件(套)。在2012年初省政府組織的產業集聚區觀摩評比中,獲得黃淮四市第1名的好成績,被確定為“河南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重點培育對象”。

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76.6億元,增長9.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5.6億元,增長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818元,分別增長10.6%、11.5%;全縣社會用電量11億度,其中工業用電量7.1億度,增長11.5%,工業用電量絕對值全市領先;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86.3億元,較年初增加20億元,總量位居全市第一。特別是產業集聚區發展較快,圍繞打造紡織服裝百億級產業集群目標,著力培育壯大紡織主導產業,2014年,全縣紡紗規模190萬錠,織布能力10萬噸,服裝加工能力1億件,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億元。擁有世界第一縫紉線的大洋紗線、江北最大織布企業華鵬紡織、河南紡織標桿企業永安紡織、河南最大的絨布生產企業祥龍織造等80餘家紡織服裝企業,產品涵蓋紡、織、印染、服裝、絨布、毛毯、箱包等多個領域,遠銷歐美、俄羅斯、南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達1億美元以上。

夏邑是中國最大的打火機製造基地,夏邑打火機加工產業集群為“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之一。夏邑擁有各類打火機生產及相關企業219家,從業人員3萬人。2007年,全縣產銷打火機50億隻,實現產值30億元,其中僅夏邑會亭鎮打火機廠家就實現年產銷打火機30億隻,實現產值18.5億元,占全縣總體的62%。夏邑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一次性打火機生產基地。

紡紗能力由2010年初的不足10萬錠發展到160萬錠,織布能力從5000噸發展至5萬噸,服裝加工能力由不足1000萬件突飛猛進至7000萬件,初步形成了“棉(化纖)—紗—布—染整—面料—服裝、家紡”的產業鏈條。2011年全縣生產棉紗超過70萬錠,14萬噸,約占世界產量30%。

第三產業

2013年,夏邑啟動了博園家具城等專業市場建設,完成了工業品市場改造任務,開工建設和改造城鄉農貿市場6個。汽車等大宗商品消費活躍,石油、通訊、菸草、郵政等行業效益逐年提高,物流、餐飲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全縣個體工商戶2.3萬戶,數量居全市第二。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45.2億元、貸款餘額47億元,較年初分別增長22.3%、8.5%。

現任領導

縣委書記:梁萬濤

縣長:劉海鷹

縣委副書記:劉海鷹、王景宇

紀委書記:辛永禮

社會

交通

夏邑是河南省的東大門,是客商西進中原的必經之地,是東引西進的橋頭堡,也是四省結合部重要的物資商品集散地。連霍高速、隴海鐵路、310國道、駱通省道、商永公路南北線均穿境而過。距離京九鐵路和隴海鐵路會合點——商丘黃金十字架40公里。高速公路1小時可達徐州觀音機場,2小時至鄭州新鄭機場,3小時達連雲港出海口,全縣公路總里程2000公里,構成了水、陸、公、鐵立體交通網,是中原地區承接“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灣”三大經濟圈產業轉移的最佳投資城市。

公路總里程372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5.5公里。有省道3條,全長76公里,縣鄉道全長296公里。橋樑73座,1770延米,鄉公路晴雨暢通。664個行政村通汽車。

沱澮河航道工程全長229公里,自商丘105國道橋至安徽蘄縣閘,沱河張板橋以下至省界航道,中間通過白洋溝與澮河溝通。,航道工程總投資30億元,工程內容主要有疏浚整治航道,沿線興建7座船閘及數十座橋樑改造等。規劃建設7個港區,其中位於商丘境內的有永城、夏邑、新橋、四里廟4個港區12個泊位,這4個港區的年吞吐量預計可達360萬噸。

火車站

隴海鐵路穿越縣境北部12公里,並設站夏邑縣站,現為四等站,有客車5趟停靠,可直達京滬等地。

歷史:建於1915年

位置:距離連雲港東站334公里,距離北京西站712公里,距離蘭州站1425公里。

隸屬:隸屬上海鐵路局徐州分局管轄。

等級:現為四等站。

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

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

夏邑火車站時刻表
K1130/K1131(煙臺-西安) 快速 05:41 05:44
K290/K291(上海-成都) 快速 18:40 18:51
K1028/K1025(蘭州-青島) 快速 21:11 21:23
1504/1501(連雲港東-北京) 普快 21:47 21:51
K2186/K2187(上海-西寧) 空調快速 21:55 21:58
車次 類型 到站時間 開車時間
K1130/K1131(煙臺-西安) 快速 05:41 05:44
K290/K291(上海-成都) 快速 18:40 18:51
K1028/K1025(蘭州-青島) 快速 21:11 21:23
1504/1501(連雲港東-北京) 普快 21:47 21:51
K2186/K2187(上海-西寧) 空調快速 21:55 21:58

教育

2012年夏邑有8名考生考入北大、清華,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教育督導先進集體”;改造學校83所;強化校車安全治理,全年沒有發生校車安全事故。 夏邑內高中有夏邑縣高級中學、夏邑縣第一高級中學、夏邑縣第三高級中學等高中。夏邑內中學有夏邑縣聖源學校、夏邑縣第三初級中學、夏邑縣育才中學等中學。

醫療

夏邑實施了鄉鎮衛生院基本藥物制度,人民醫院綜合大樓正式投入使用;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基本保證民眾飲食用藥安全。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創建工作通過上級驗收。

文化

夏邑是黃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上古時期,栗陸在此建都,夏代屬虞地,是少康中興之地,秦置栗縣,北魏時稱“下邑”,金末取“華夏之邑”之意,改稱“夏邑”,相沿至今。2012年11月,舉辦了“上古古都研究會”,進一步論證了夏邑作為“華夏祖籍”的地位。夏邑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祖籍所在地,縣城以北建有孔子還鄉祠。夏邑還是著名軍事家彭雪楓將軍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並殉難於此。由前國家領導人楊尚昆、王震等同志親自關懷下落成的“彭雪楓將軍紀念館”就建在將軍殉國處-夏邑八里莊,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有各類學校642所,其中中專3所,高級中學7所,國中65所,國小567所,在校學生26.85萬人。全縣有廣播電台、電視台、報社、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藝表演團體等機構。 全縣有衛生機構33個,衛生技術人員2652人,擁有病床位1925張。夏邑體育工作成績顯著,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

旅遊

栗城故址

栗城故址即現在的天龍湖栗城故址即現在的天龍湖

夏邑栗城故址位於今縣城西南,四面八水,湖光環抱。史載:夏邑商代名栗,周為宋域,為孔氏之采邑。漢置栗侯國。明嘉靖《夏邑縣誌》記載:夏邑舊城為“戰國時所築,周圍五里余”,城湖為“取土築城,因以為池”。由於不斷修整魚塘,開發城湖,出土了一大批文物。1983年,城裡之西部湖中,在修魚塘時,曾發現了一批宋、明、清時期的文物。宋代文物有:影青瓷碗,白釉黑花瓷碗、瓷盤十數件,青石“魚龍”硯一方,玉印章一枚,大銅盆一件及火葬骨殖盆等,還有明代綠釉陶塑天王像十幾尊,明清青花瓷碗等。1992年在大規模開發城湖時,又出土了一些宋代白釉黑花瓷碗、瓷瓶、瓷盤,在東湖中發現一元代磚室墓等。由此可見,城湖中尚有文物藏於湖底下。現為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龍湖公園

天龍湖公園天龍湖公園

天龍湖前身是夏邑城湖,歷史悠久,始於戰國。歷經幾個朝代的修復開拓,於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11年)正式形成。歷經17次整理開挖,以城牆為界形成內外湖,總面積3000畝。

天龍湖公園位於縣西南方向,緊鄰縣政府。是縣內最大的水域之一,原為夏邑老城(現為城裡村)的護城河,是縣內最早開發的人民公園。園內風景秀麗,景色宜人。

1992年春,夏邑歷史上規模最大、動用人力和投入資金最多的城湖綜合開發方案經縣人大通過並實施。當年,全縣共投入民工2.5萬餘人,資金2000餘萬元,經4個多月的開挖改造,完成了城湖綜合開發第一期工程。隨後,又投資近500萬元相繼建成了城湖大門、環湖柏油路、八角亭、九曲橋、月亮橋、湖心島、八龍戲水大型石雕等設施和景點。如今,環繞夏邑古城的天龍湖共有8塊碧水,已成為鑲嵌在豫東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十里長堤,白楊綠柳倒映水中,風光旖旎;清澈水面,魚兒嬉戲,激起層層漣漪;九曲橋上,男女老少,閒庭信步,談天說地;遊樂園裡,歡聲笑語,熱鬧非凡。古老的城湖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人們休閒、觀光、划船、垂釣和遊樂放鬆的好去處。

孔子還鄉祠

孔子還鄉祠孔子還鄉祠

孔子還鄉祠位於夏邑縣城北六公里王公樓村。孔子祖先為春秋宋國人(其祖居地為今商丘市夏邑縣城北六公里王公樓村,孔子的祖墳仍在此地)。公元前 680 年,宋國發生內亂,孔子曾祖孔防叔為避亂而奔魯。孔子成人以後知曉夏邑王公樓村為自己的祖籍,時常回祖籍祭祖省親。孔子還鄉祠始建於唐初,其形制仿文廟,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壇、兩殿、四門及碑林等。宋真宗時,孔子四十五代孫孔良輔、孔彥輔由曲阜到此定居,對孔子還鄉祠修復擴建。金代,又立杏壇碑於大成殿之前。清道光元年,增建崇聖祠。

史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西周初年,微子啟被封於宋立國。微子卒,其弟微仲立,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緡公共立,緡公共卒,弟煬公熙立,緡公共次子鮒祀殺煬公,欲立世子弗父何,何不受,鮒祀自立為厲公,弗父何則為宋國上卿,受采邑於栗邑。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正考父曾輔戴公、武公、宣公,以仁德著稱。其子孔父嘉為宋國大司馬,殤公十年為太宰華督所殺,其後裔孔防叔離宋奔魯,越三世而生孔子。栗邑即河南夏邑縣之古稱,城北6公里有孔氏先塋,孔子蒞此祀先省墓,後人思而立祠,曰“還鄉祠”。還鄉祠占地100餘畝,亭台殿閣,金壁輝煌,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氣勢宏偉壯觀,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化聖跡。由於年久失修,逐漸毀壞。上世紀九十年代,為弘揚孔子文化,夏邑縣委、縣政府決定修復孔子還鄉祠。此決定得到了廣大民眾及有識之士的熱烈擁護,紛紛自動捐資。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先生捐贈100萬元及孔子行教大銅像。從1996年起,在還鄉祠遺址上開始重修孔子還鄉祠,共分三期工程。1998年,第一期工程竣工並對外開放,建有大成門、仿古圍牆、護祠河、大成殿、碑林等,古樸典雅、雄偉大方,具有民族特色,已成為中原、齊魯文化旅遊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雪楓將軍紀念館

彭雪楓將軍紀念館彭雪楓將軍紀念館

彭雪楓紀念館位於縣城東北17公里八里莊村,是1985年為紀念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將軍在八里莊戰鬥中不幸殉難而建的。紀念館占地9900平方米,坐北朝南,松柏綠翠。館內立有紀念碑和彭雪楓半身塑像。陳列室的匾額上“彭雪楓同志生平事跡陳列室”是原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張愛萍親筆題寫的。展室中陳列著1907-1944年近千幅珍貴照片和文字資料,顯現著彭雪楓一生的戰鬥功績和高尚情操,且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陳毅、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其書寫的輓聯、挽帳詩詞和題字。紀念館東南隅的松柏鮮花叢中,一尊刻有“彭雪楓將軍殉難處”的石碑,昭示著人們對先烈的永誌不忘和無限敬仰。紀念館有一西洋式建築,系1925年西班牙人為傳教而建的教堂,當時彭雪楓將軍就是在這裡指揮作戰取得勝利的。他親臨陣地指揮戰鬥即將結束時,被流彈擊中左心房而壯烈犧牲。全國解放後,每年都有黨和國家、軍隊以及省地縣領導人前來哀悼和祭掃。當地老百姓拜祭更是絡繹不絕。1984年10月紀念館落成時,楊尚昆、張震、滕海青、肖望東、趙文甫、楊析綜及彭雪楓夫人林穎、兒子彭小楓等前來揭幕剪彩。1987年該館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縣委、縣政府撥專款重新裝修了彭雪楓紀念館,調整充實了部分圖片和文字資料,安裝了自動講解系統,把原彭雪楓將軍塑像更換為高大的漢白玉塑像,塑像背面刻有彭雪楓將軍的生平事跡。新修了紀念館門前廣場和縣城通往紀念館的柏油路。

隋唐大運河汴河段遺址

大運河夏邑遺址大運河夏邑遺址

隋唐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它和長城一樣是中國人所創造的兩大古代工程奇蹟。大運河的開鑿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交流,對運河沿線甚至全國的經濟發展、促進民族與國家的統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北宋以來至清鹹豐年間的700年中,黃河南泛,奪淮入海,河水泥沙沉積,造成夏邑縣境內大運河水道不通,最終廢棄。由於歷史上航運發達,運河故道記憶體留下大量歷史文物。

隋唐運河貫穿夏邑縣南境,據《清一統志》記載“(隋堤)在商丘縣城外三里,東經夏邑、永城二縣,即汴河故道,隋時所築”。隋運河從虞城縣境進入夏邑縣八里廟、濟陽、會亭,東入永城境,沿商永公路兩側,全長約27公里。在基本建設和生產建設工程中,出土了大量唐宋時期的文物,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夏邑濟陽段尚保存長約2000米、寬30—50米的水面,是北方地區唯一的保存水面較好的一處大運河遺址。

夏邑縣濟陽鎮的通濟渠(汴河)商丘夏邑段是中國隋唐大運河(Grand Canal)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孔祖文化影視城

夏邑[河南省商丘市下轄縣]夏邑[河南省商丘市下轄縣]

孔祖文化影視城位於夏邑縣駱集,孔祖文化影視城項目占地200畝,以春秋戰國風格為主,已經成為清朝之前各類影視劇中原拍攝基地。由中投影視集團和雙聯集團聯合、著名導演高希希指導的大型歷史片《大將軍祖逖》在孔祖文化影視城內緊急拍攝中。

著名人物

栗陸氏 姒少康 叔梁紇 孔父嘉 亓官氏
孔子 梅殷 紀東 姚俊羽 許小令
康帆  趙錫武 羅有明 王田海 郇永固
劉佑全 弗父何

榮譽

2008年10月6日夏邑縣被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成為河南省當時第一個、中國第八個獲此稱號的縣,同時成為中國的第八個“長壽之鄉”。

先後被授予“中國長壽之鄉”、“中國食用菌之鄉”、“中國鑄件出口基地”、“中國打火機生產基地”、“全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百佳縣”、“河南省知名紡織產業集聚區”、“河南省服裝產業基地”,“河南服裝承接轉移優秀縣區””,連續10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並先後獲得“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先進縣”、“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先進縣”、“全省信訪穩定工作先進縣”等榮譽稱號,並先後被確定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示範縣”、“國家級出口食用菌質量示範區”以及“全省供銷綜合改革試點縣”、“全省信息比對平台建設試點縣”、“全省網路投資重點縣”、“省級知名品牌示範產業集聚區培育對象”。

夏邑城鄉交通、能源電力、廣電通迅等基礎設施完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金融物流等服務機構健全,公園花園、遊園廣場、賓館酒店等消費休閒場所齊全。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城”,“中國魅力中小城市”以及“河南省最佳投資城市”稱號。

長壽之鄉

2008年10月6日,夏邑縣被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成為河南省唯一獲此稱號的縣,同時成為中國的第八個“長壽之鄉”。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當年夏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72.7歲;到2007年底,該縣113.8萬人中,60歲以上人口為148601人,占總人口13%;80歲以上老年人28350人,占總人口比例高達2.5%,超過1.4%的國家評審標準;止於2008年4月底,100歲及以上老人120人,每10萬人中有10.5個百歲老人,超過7/10萬的國家評審標準及聯合國的7.5/10萬的評審標準。據統計,至2008年4月底,該縣金婚夫婦6386對,鑽石婚夫婦871對。韓道口鎮班則啟、班胡氏夫婦年齡分別為103歲和102歲,婚齡達84年。 2011年商丘寧陵被評為長壽之鄉,至此,商丘市已有夏邑和寧陵兩個縣是國家級長壽之鄉,這為商丘市申請長壽鄉奠定了基礎。

長壽奧秘

夏邑縣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冷暖適中。虬龍溝、巴清河、沱河、東沙河等河流橫穿全境,水質優良,生活飲用水達到GB/T5750-2006標準;空氣清新,大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26.9%。當地物產豐盛,小麥、玉米、大豆、紅薯、蘋果、食用菌、各類時令蔬菜均是餐桌上常見的食品。 除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外,該縣的高壽老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有長壽遺傳基因。據鹿邑司姓祖譜記載,司姓1—11世先祖(始於南宋)平均年齡達86歲,其中90歲以上3人,百歲以上2人。已經100歲的曹集鄉農民郭允千,其家族親屬均長壽,年齡大都在90多歲。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該縣最高年齡者已達114歲。

長壽標準

2007年,中國老年學學會頒發了“中國長壽之鄉”評比標準和評審辦法,並同時在全國展開評審活動。評比標準規定有3個必達指標和12項考核指標。

三個必達指標:

1、長壽的代表性。區域現存活百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7/10萬以上。

2、長壽的整體性。區域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比全國水平高3歲。

3、長壽的持續性。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在1.4%以上。對於12項考核指標,要求其中2/3必須達標。截至目前,全國有8個縣市被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生活習俗

衣著

清末,上層人物男著長衫馬褂,女著緊身旗袍,均為絲綾綢緞。勞動人民平時均著短衣,男著偏襟短衫(俗 稱大襟褂子,後改對襟褂子)。冬季著長衫棉袍,多不扣紐,攔腰束帶,緊身利落。褲子,清末、民國均為大腰褲,折腰後束帶,褲腳肥大,脫穿方便。較好的人家春秋穿無腰套褲,冬天穿全腰棉褲。勞動人民衣料均為當地手工織的染色土布(俗稱上土大布),男尚深藍,女尚淺藍,小孩穿藍底白花的土花布。絲光藍、標準布、府綢之類的機織布(當時統稱洋布),很少有人穿的起。

民國時期,夏邑縣城出現西服、中山裝、學生裝、女短裙,當時認為新穎、時髦;清末的遺老遺少,仍著長衫馬褂以示循古。勞動人民服裝樣式變易不大,只是機織染色布服裝逐漸增多,但仍以土布為主。

建國後,長衫漸廢,制服流行。年輕婦女漸由偏襟改為列寧式翻領對襟上衣,男女漸改穿制服褲(大腰褲漸廢),一般均為機織的藍色或青色布(土布漸廢),色彩、式樣較單一、古樸。1981年後,人民服裝變化巨大,樣式新穎,色彩繽紛,青年男女服裝,城鄉已差異不大。

帽子:清末,男人多戴六瓣瓜皮帽頭子(頂上帶紅疙瘩)。民國時期,氈制禮帽流行,瓜皮帽漸廢。農民冬天多戴棉線帽,俗稱“猴帽”,夏戴草帽、斗笠。建國後,制服帽、工人帽流行,禮帽隨長衫廢除,冬有海軍式的裁絨帽。1981年後,帽子式樣大革新,據1985年商業部門統計,冬季購銷男女冬帽近50餘種。隨著西服的流行,禮帽也在夏邑市場出現。

鞋:清末、民國時期,均穿自空縫製的烏幫白底的布鞋,勞動人民走長路多穿草鞋、棉線鞋,輕便而且代價低廉,冬天穿葦纓毛窩(用茼和葦纓編成)。棉鞋一般窮人穿不起。雨天穿麻窩或稻草窩子(用茼或稻草編織成),不僅防水性差,而且笨重磨腳。雨膠鞋夏邑早已出現,但價格昂貴,城市貧民和鄉下人很少享用。建國後,雨膠鞋漸在鄉間流行。均為半筒膠鞋。各種膠底布鞋,機制布鞋,塑膠涼鞋,豬、牛皮鞋,也漸次普及。

襪:清末民初,人民多穿自家縫製的白布襪,穿時褲腳紮上帶子。的漸穿線襪(俗稱洋襪)。農民多給線襪縫上幫底,經久而磨。除冬天外,農民很少穿襪子。1980後,棉線襪漸少,已為各種化纖襪子取代,冬天赤腳的人已很少見。

飯食

清末、民國時期,人民食用的糧食,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綠豆、豌豆、豇豆、穀子、紅薯等。農民以高梁、紅薯為主食。有的地方習慣吃發麵饃或死麵餅子(用鍋貼或蒸而成)。大米較少,逢年過節方能吃上一頓。 1981年農業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夏邑縣人民擺脫了吃高粱、紅薯、回銷糧的困境。 過去農民一年到頭吃自家醃製的鹹菜(如醬豆、蘿蔔乾類)和曬的乾菜,逢年過節,才能吃上魚肉。婚喪喜慶,十大碗筵席,或六碟六碗,或八碟八碗筵席。夏邑宴席日趨豐盛奢侈。鄉下有提高。由於養殖業與種植業的發展,豬、牛、羊肉、雞、鴨、魚、蛋、瓜、果、蔬菜,已充斥市場,滿足需求,大大豐富了城鄉人民的物質生活。

住房

千百年來均為土牆草房,即以泥土為牆,高梁秸或蘆葦為芭,苫上茅草或麥秸。農村小康人家有前屋、堂屋、偏屋。很多穿苦人家只有茅屋一二間,一家數代同居一室。為防盜防寒,一般正房後牆均不留窗戶,室內陰暗,夏天萬為悶熱。房屋結構質量較差,數年之後即開始破漏,以後得年年修葺。瓦房只有官衙、公署、廟宇、祠堂和城鄉少數上等人家才有。1981年以後,房屋更新速度較快,夏邑縣城房屋更新更快,一幢幢樓房從平台升起。城郊居民區磚瓦房鱗次櫛比,農村新建的瓦房已經過半。但農村建房大部缺乏合理布局,樣式單一,不光浪費耕地面積,而且設計多不合乎衛生要求。2000年以後,夏邑農村普建二層小樓房。特別是2008年以來,在夏邑各鄉鎮, 首先富有的居民, 率先建起三層或四層的小洋樓。裡面配有衛生間,淋浴房,空調等等。

出行

新能源公車新能源公車

建國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夏邑占主要地位,經濟落後,交通工具原始、笨拙,民國時期,夏邑有黃包車(民眾叫“洋車”),後有商辦汽車,乘坐的多為官紳、富商。勞動人民外出多系步行。運輸大都靠肩挑手推,長途跋涉,飽嘗胼手胝足之苦。 建國後,汽車漸多。1982年以後,腳踏車基本普及,私人機動車輛日益增多,陸路、客運、貨運均較方便。 2008年以來 ,由於國家實行汽車補貼政策, 各個鄉鎮的汽車擁有量激增, 有的村民家中擁有2至3輛小汽車。

城市規劃

夏邑縣城市總體規劃夏邑縣城市總體規劃

夏邑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於2010年3月31日委託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負責編制,主要涵蓋總規編制指導思想、期限與城市規劃區界定、城市發展目標、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中心城區總體規劃、居住用地規劃、綠地系統規劃、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市政工程規劃、城市安全規劃等重要內容。

規劃期限為:2015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30萬人,用地規模33.71平方公里,人均112平方米;中期2020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40萬人,用地規模44平方公里,人均110平方米;遠期2030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62萬人,用地規模66.66平方公里,人均108平方米。規劃確定了夏邑縣未來城市性質為:“豫東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商丘市域副中心,以紡織和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工貿城市。”提出了城市發展新方向“南跨、東拓、西延、北優”,即以南向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方向,東向為輔助方向,並在保護西向良好的自然環境的同時,約束城市向北發展。明確了中心城區總體布局結構,即:“一帶三軸兩心一區”,“一帶”:沿人工運河生態景觀帶;“三軸”:縣府路三產特色服務發展軸、孔祖大道文化旅遊發展軸和長壽大道產業綜合發展軸;“兩心”:綜合商業中心、行政文化中心;“一區”:中心商務區。

宜居優勢

夏邑縣委、縣政府為改善民生,進一步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先後整修了17條主幹街道,新建11條道路,形成了城區12橫11縱的道路格局。先後建成了天龍湖公園、運河公園、福壽廣場、天龍廣場、栗城廣場等17處景點和六大街心雕塑,總面積78.1萬平方米。孔祖大道、雪楓大道等14條縣城主幹道綠化帶如綠色畫卷綿延在道路兩側,綠樹成蔭,一街一景。城區新植草坪12.3萬平方米,栽植花灌木17.8萬株,夏邑縣現有綠地面積1077.5公頃,公園綠地面積194.4公頃;綠化率31.75%,綠化覆蓋率42.37%。城區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鮮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園林化縣城。如今,夏邑縣城街道寬闊筆直,縱橫交錯。高樓鱗次櫛比,車輛川流不息。彩橋凌空,霓虹閃爍,花紅草綠,天藍水清,令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不愧是鑲嵌在豫東大地上的一顆明珠。

城市功能和城市環境顯著改善。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城”,“中國魅力中小城市”,獲得了“河南省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以及“河南省最佳投資城市”稱號。同時,夏邑還是“中國長壽之鄉”,空氣品質良好,水的含硒量高出全國平均值3倍以上。夏邑的長壽現象引起了國家主要媒體的特別關注,中央電視台作了專題報導,夏邑旅居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尼等國家的華人華僑紛紛致電詢問家鄉的長壽現象。

在城市建設帶動下,小城鎮建設也邁出新步伐。2013年,城關鎮、會亭鎮已申報“全國城鎮化發展重點鎮”,會亭鎮被命名為“中州名鎮”,會亭鎮、車站鎮、李集鎮、楊集鎮被定為市級重點鎮。小城鎮建設的發展改善了投資環境,膨脹了城鎮人口,加快了夏邑縣城鎮化進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