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堂因其美麗富有而俗稱為“花台門”,花台門因其屢遭“回祿”而屢毀屢建,也因此籠罩神秘傳奇的色彩。“回祿”舊時指火災,清順治年間,南山樓的財富化為灰土,南山人說那是老天爺收回了人間多餘的財富。後來,王懷玉(述松公)在南山樓的遺址上重建了新居,不料新居在康熙丁巳年又遭回祿之厄,王懷玉再一次“庀工鳩材,自堂及廳先後告竣,其規模之宏敞、棟宇之巍峨,視昔有加,因其間多黃髮壽耆、年膺多福者,額其堂曰‘壽山’”。《壽山堂記》也講述了防禦“回祿”對於第宅的重要。
康熙五十四年,壽山堂復遭延燒,兩廊盡成灰燼,這一次在《紹興府志》中有記載:“親柩在堂,居民失火延燎,璣扶柩號慟拜禱。”王璣是王懷玉的兒子,災後,他又重建高閎大廈,有三進四廂,屋百數間,往來長官至此多贈匾額,後軒高掛知縣李之果題的“醇德克昌”,大廳高掛有督撫程元章給的“樂修天爵”,台階上懸掛知縣徐志定題的“孝友流芳”,門廳有儒學周夢仁題的“士林模範”——這些美麗的詞語還留在人們的記憶中,而雕鏤這些詞語的匾額,隨壽山堂在鹹豐辛酉年(1861)遭遇太平天國軍焚燒而灰飛煙滅。
天災人禍不會摧毀人們對安居樂業的嚮往,在堆積層層“回祿”之厄的廢墟上,後來的人們又重建了壽山堂,仍然有一個天井接一個廳堂。壽山堂屢建屢毀,該凝聚了南山人多少的人力和財力?同時又承載多少大悲和大喜的故事?其間,有一個壽山堂與楊都堂畫像的故事常常被人們談起。
花台門與楊都堂畫像的故事,寄託南山人對以楊都堂為名望人物的彩煙楊氏的感恩之情,壽山堂與“回祿”之厄的故事,則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