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驛站

嫩江縣,古稱墨爾根,自古就是邊疆進入內地的咽喉要道。清代,墨爾根(嫩江縣)作為交通樞紐連線黑龍江城(璦琿)、漠河和吉林的是兩條驛道,一條由吉林伯都納經墨爾根到黑龍江城,一條由墨爾根到額爾古納河東岸西口子的三十三站。

驛道設有驛站,是接待傳遞公文的差役和來訪官員途中休息、換馬的處所。 由吉林伯都納(扶餘)經墨爾根到黑龍江城這條驛道,共為二十站,大體沿嫩江北上,至墨爾根東行,平均30公里設一站。由吉林伯都納(扶餘)到寧年(富裕縣)的十個驛站為下十站,也稱南路驛站;拉哈站(今訥河市拉哈鎮)到頭站(愛輝鎮坤河鄉)稱上十站,也稱北路驛站。上十站歸北路站官管轄,駐墨爾根,第一任站官崔枝蕃,為六品,有印。 這條驛道為國際經濟交流做出過重要貢獻。每年深秋,俄羅斯商團或百人,或六七十人,經墨爾根到卜魁進行交易,也就是最早的中俄經貿交易會。人們除向黑龍江將軍交納貂皮外,主要進行商品交換。 另一條驛道由墨爾根到額爾古納河東岸西口子的三十三站,全長700餘公里,共設二十五站。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5月25日),清軍第一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勝利後,彭春、郎談等派拔什庫席納爾等三人沿此路飛馬奏捷,6月6日康熙在巡幸古北口外的途中收到此報。2500餘公里的路程僅用了11天,可稱為世之罕見。由此,後人稱這條驛路為“奏捷之驛”。 光緒十三年(1887年),吉林候補知府李金鏞為到漠河開採金礦,重新開闢從墨爾根直達漠河的驛路,除從墨爾根到額木爾河口基本上是沿康熙年間設驛時設定的二十五個驛站外,向漠河老金溝方向增設五站,又向額爾古納河東岸的西口子方向延設三站,總計三十三站。驛道主要為往來漠河的淘金工人和向京師運黃金開設的,故後人稱之為“黃金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