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墨悲絲染
墨子看見染坊里染絲,把純白的絲放進染缸里,拿出來就成為五顏六色的了。因此感慨地說:“放到青色的染缸里就變青色,放到黃色的染缸里就變成黃色,放入的染缸不同,出來的顏色也不同。若先後放入五種不同顏色的染缸,也會先後變成五種顏色了,所以染絲不能不慎重啊!不但染絲是這樣,當國的人也有受染的。舜受到許由、伯陽的薰染;禹受到皋陶、伯益的薰染;湯受到伊尹、仲虺的薰染;武王受到太公、周公的薰染。這四代君王受到好的薰染,所以能治平天下,被擁戴為天子。夏桀受到乾辛、推哆的薰染;殷紂受到崇侯、惡來的薰染;厲王受到厲國公長文和榮國夷終的薰染;幽王受到傅國公夷和蔡國公谷的薰染。這四代君王受到壞的薰染,因此擾亂天下,國破身亡,受到最大的刑戮。”
作品原文
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於許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當①,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夏桀染於乾辛②、推哆;殷紂染於崇侯、惡來;厲王染於厲公長文、榮夷終;幽王染於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當③,故國殘身死,為天下戮。”
注釋
①許由、伯陽、皋陶、伯益、伊尹、仲虺、太公、周公都是古代的賢人,舜、禹、湯、武受他們好的影響,故說所染者當。②乾辛:一作羊辛。③乾辛、推哆、崇侯、惡來、厲公、長文、榮夷終、傅公夷、蔡公谷,傳說都是古代的惡人;桀、紂、厲、幽受他們壞的影響,故說所染不當。
作者介紹
墨子:出生日期:前468 ,逝世日期:前376;名翟(dí),魯陽人。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
中文名:墨翟 別名:墨子 國籍:魯國 民族:華夏 出生地:魯陽 出生日期:前468 | 逝世日期:前376 職業: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學派創始人 信仰:兼愛、非攻 主要成就:開創墨學代表作品:《墨子》 |
簡介
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墨家創始人。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先秦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子關於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並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俗稱魯班)相比墨子擅長防守城池,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史記》記載說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很可能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與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的反對兼併戰爭。 墨家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密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被稱為“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火,死不鏇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鏇轉腳跟後退。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魯,北到鄭、衛,南到楚、越。 生平 墨子為魯人(今河南魯山)(史學界曾因魯陽淵源各抒己見。古有東魯、西魯之分,今人只知有魯。今河南魯山之謂便源於此),亦有稱其為他國之人。曾到過宋、衛、楚、齊等國,並打算到越國,但終未成行。其主要事跡有:阻止魯陽文君攻鄭,說服公輸般而止楚攻宋。楚惠王打算以書社封墨子,越王也打算以吳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墨子,但墨子都沒有接受。宋昭公時曾做過宋大夫。但以後地位下降,接近勞動者。《墨子》一書,大部分是墨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記錄的匯集。它是研究墨子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 篇,是後期墨家的著作。也有人認為《經上》、《經下》兩篇是墨子的著作。 在《墨子·魯問》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張。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尊天"、"事鬼"、"非樂"、"非命"、"節用"、"節葬"。他認為,要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十大主張中最適合的方案。如"國家昏亂",就選用"尚賢"、"尚同";國家貧弱,就選用"節用"、"節葬";等等。墨家是一個有嚴密組織紀律的團體。他們的領袖稱為"巨子"。第一任巨子是墨子,後來的"巨子"有孟勝、田襄子、腹等。由"巨子"執行"墨子之法"。墨者"巨子"腹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人,本應依法處死。但秦惠王認為腹年老,只有一個兒子,就命令不殺。 腹卻說,墨者之法規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刑。"這是禁止殺人傷人的必要措施,它符合"天下之大義",還是堅持把自己的兒子殺了。①這個故事生動的反映了墨家紀律的嚴明。正因為如此,墨者很能戰鬥,具有"赴火蹈刀,死不還踵"②的精神。但是,墨家是一個具有宗教性的集團,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據《史記》記載,在楚國舊貴族陽城君等殺害從事變法改革的吳起時,墨者"巨子"孟勝就站在陽城君一邊。後來陽城君畏罪逃走,楚國要收回其封國。孟勝為陽城君守封國,忠於陽城君。他傳"巨子"于田襄子,自己為陽城君死難,許多弟子也從其死。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墨者有"俠客"的精神。正如《史記·遊俠列傳》所說的遊俠那樣:如果行為並不符合正義,但是說話算話,講信用,答應人家要辦的事就必須辦到。而且行動果斷,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別人的危難等等。 不僅如此。墨子還是一個科學家,墨家也是一個科學家集團。他們在數學、物理學、醫學、邏輯學等方面都有傑出的貢獻,在中國古代科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死後,墨家分裂為三派:相里氏一派,相夫氏一派,鄧陵氏一派。《莊子·天下》所說的相里勤的弟子、鄧陵子的弟子苦獲、己齒,即這三派中的兩派。他們都傳習《墨子》,但有所不同,互相都攻擊對方是"別墨"。在今存的《墨子》中,每篇都有上、中、下三篇,大約就是墨家分裂為三派的證據。據郭沫若研究,墨者集團到秦惠王時,有集中於秦的趨勢。因此,從第四代巨子時起,墨學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秦國。此後還有記載,東方的墨者謝子,不遠千里入秦而見秦惠王。這時墨學還是興盛的。但是到漢代,墨家已經消亡。為什麼墨家消亡如此之快呢?關於這個問題,答案分歧很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從墨家內部來分析其原因,在方法論上是可取的。墨家與儒、法、道等家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由墨者組成的帶有宗教色彩的集團,有嚴格的紀律,能赴湯蹈火,視死如歸。這些,作為一般人是難以辦到的。禽滑厘是 春秋時期人,傳說是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為慎子。禽滑厘曾是儒門弟子,學於子夏,自轉投墨子後,便一直潛心墨學。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一說魯國(今山東滕州)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墨家創始人。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先秦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
整套科學理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俗稱魯班)相比,墨子擅長防守城池,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史記》記載說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很可能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的反對兼併戰爭。 墨家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密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被稱為“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火,死不鏇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鏇轉腳跟後退。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魯,北到鄭、衛,南到楚、越。
墨子先祖是宋國貴族目夷(今河南商丘人),曾到過魯、衛、楚、齊等國,並打算到越國,但終未成行。其主要事跡有:阻止魯陽文君攻鄭,說服公輸班而止楚攻宋。楚惠王打算以書社封墨子,越王也打算以吳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墨子,但墨子都沒有接受。宋昭公時曾做過宋大夫。但以後地位下降,接近勞動者。《墨子》一書,大部分是墨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記錄的匯集。它是研究墨子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是後期墨家的著作。也有人認為《經上》《經下》兩篇是墨子的著作。
在《墨子·魯問》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張。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尊天"、"事鬼"、"非樂"、"非命"、"節用"、"節葬"。他認為,要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十大主張中最適合的方案。如"國家昏亂",就選用"尚賢"、"尚同";國家貧弱,就選用"節用""節葬";等等。墨家是一個有嚴密組織紀律的團體。他們的領袖稱為"矩子"。第一任矩子是墨子,後來的"矩子"有孟勝、田襄子、腹等。由"矩子"執行"墨子之法"。墨者"矩子"腹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人,本應依法處死。但秦惠王認為腹年老,只有一個兒子,就命令不殺。腹卻說,墨者之法規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刑。"這是禁止殺人傷人的必要措施,它符合"天下之大義",還是堅持把自己的兒子殺了。①這個故事生動的反映了墨家紀律的嚴明。正因為如此,墨者很能戰鬥,具有"赴火蹈刀,死不鏇踵"②的精神。但是,墨家是一個具有宗教性的集團,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據《史記》記載,在楚國舊貴族陽城君等殺害從事變法改革的吳起時,墨者"矩子"孟勝就站在陽城君一邊。後來陽城君畏罪逃走,楚國要收回其封國。孟勝為陽城君守封國,忠於陽城君。他傳"矩子"于田襄子,自己為陽城君死難,許多弟子也從其死。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墨者有"俠客"的精神。正如《史記·遊俠列傳》所說的遊俠那樣:如果行為並不符合正義,但是說話算話,講信用,答應人家要辦的事就必須辦到。而且行動果斷,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別人的危難等等。
墨子死後,墨家分裂為三派:相里氏一派、相夫氏一派、鄧陵氏一派。《莊子·天下》所說的相里勤的弟子、鄧陵子的弟子苦獲、己齒,即這三派中的兩派。他們都傳習《墨子》,但有所不同,互相都攻擊對方是"別墨"。在今存的《墨子》中,每篇都有上、中、下三篇,大約就是墨家分裂為三派的證據。據郭沫若研究,墨者集團到秦惠王時,有集中於秦的趨勢。因此,從第四代"矩子"時起,墨學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秦國。此後還有記載,東方的墨者謝子,不遠千里入秦而見秦惠王。這時墨學還是興盛的。但是到漢代,墨家已經消亡。為什麼墨家消亡如此之快呢?關於這個問題,答案分歧很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從墨家內部來分析其原因,在方法論上是可取的。墨家與儒、法、道等家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由墨者組成的帶有宗教色彩的集團,有嚴格的紀律,能赴湯蹈火,視死如歸。這些,作為一般人是難以辦到的。禽滑厘是 春秋時期人,傳說是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為慎子。禽滑厘曾是儒門弟子,學於子夏,自轉投墨子後,便一直潛心墨學。
墨子出身
墨子的先祖是宋國的貴族。顧頡剛《禪讓說起源於墨家考》說:“墨確是他的真姓氏,而且從這個姓氏上,可知道他是公子目夷之後,原是宋國的貴族。”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說:“墨子實目夷子後裔,以墨夷為氏,省為墨也。”
公子目夷,又名墨夷須,字子魚,他是宋襄公的哥哥的長子,為宋國的左師。目夷死後,其子公孫友繼為左師。公孫友卒後,其孫魚石為左師,魚府為少宰。宋共公卒時(公元前576年),宋國公族內訌,魚石、魚府失敗,退居彭城。四年後,宋國圍攻彭城,魚石、魚府向晉國求援。晉國出兵,把魚石、魚府接到晉國,安置在瓠丘。這就是著名的墨(魚)氏遷晉事件。
當墨子出生時,墨氏早已淪為平民,故墨子一生都稱自己為“北方之鄙人”。鄙人,就是小人、平民。
作為一個平民,墨子的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作為沒落的貴族後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在他的家鄉,滔滔的黃河奔流東去,巍巍的黛眉山經年嵐黛飄飄,他們阻擋了墨子的視線。墨子決心走出大山,去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己先祖曾經有過的榮光。於是他開始各地遊學,學習儒家之術。但是,他逐漸發現,儒家所講的都是些華而不實的廢話。
他首先是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墨子及其弟子組成了墨家遊俠集團。他們有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如果誰違背了這些原則,輕則開除,重則處死。墨家學派領袖稱巨子(也作矩子),代代下傳,所有墨者都服從巨子的指揮,甚至不惜“赴火蹈刃”。
墨子的思想和言論,被其門徒編成《墨子》一書傳世。這是一部光彩奪目的巨著,是墨家學說的精華之作。墨子的基本主張是:反對剝削,崇尚勞動;反對以強欺弱,主張兼愛、非攻;反對儒家禮樂,主張節葬、節用;反對世卿世祿,主張尚賢、尚同。於是,在墨子晚年,儒墨齊名。他去世後,墨家弟子仍“充滿天下”、“不可勝數”,故戰國時期雖有諸子百家,但“儒墨顯學”則是百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