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如寧巴寺

後部正中為佛殿,高3層,系該寺主體建築。 經堂後部為佛殿,地平較經堂高約1米。 藏巴拉佛殿位於主殿西側僧房的中部,坐西朝東,面積為54平方米(長7.5米,寬7.2米)。

墨如寧巴寺,在拉薩市區內,位於市中心大昭寺東面(與大昭寺僅一牆牆之隔)。亦稱“墨如寧巴”。
墨如寧巴寺坐北朝南,東西長52.2米,南北寬39.4米,面積為2056.68平方米。後部正中為佛殿,高3層,系該寺主體建築。佛殿兩側和前面環繞僧房,高2層,;僧房前有明廓,形成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完整嚴密的布局。寺院大門原辟於南側,從南邊僧房中間穿過。後改辟於北側,從主殿與兩側房形成的夾廓中向北穿出。主殿平面基本呈方形,面積606.3平方米(東西長25.8米,南北寬23.5米)。大殿一層為經堂、佛殿,兩側為庫房。經堂5進5間,進深11.3米。面闊11米,有16柱,中間4柱升高托起高敞天窗;經堂四壁遍繪密宗題材壁畫,系黑底上以黃色單線色勒描繪。壁畫線條流暢,畫面醒目。經堂後部為佛殿,地平較經堂高約1米。佛殿前門為屏風式,較秀麗。正中為2進3間佛殿,右邊側室系庫房,左邊與庫房相對處為梯子。殿內主供第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主持製作的金剛佛面具。出經堂前門即為門廓,門廓最前排4根大柱撐起出前牆近2米的木構房檐。構件雕飾繁麗,接合嚴謹。
墨如寧巴寺內最早的建築為“藏巴拉”佛殿。藏巴拉佛殿位於主殿西側僧房的中部,坐西朝東,面積為54平方米(長7.5米,寬7.2米)。平面布局頗有特色,正中拱圍著面積很小的神龕,內供藏巴拉塑像。佛殿用材粗厚,梁架截面多加工成方形或長方形狀,椽條亦較粗。佛殿建築低矮,經廊亦很狹窄,採光不佳。佛殿中心的牆體大部分為夯築土牆,牆體表面是厚約2厘米的草拌泥和白灰面,白灰面上繪有壁畫(今已不存)。據藏文史書記載:第五世達賴時期的傳召法會中,藏巴拉佛殿曾是乃窮寺僧人的法會堂,其時該寺聚集僧人114名;普通宗教節日裡,該寺一般聚集僧人34名;平時祈褥則僅有僧人4名。
墀祖德贊(815~836年在位)時期,在大昭寺四周修建了6座佛殿,即東西面有噶如和墨如,南面有噶瓦和噶瓦衛,北面有產康和產康它瑪。其中的“墨如”即現在的“墨如寧巴寺”。墨水如演變為墨如寧巴約始於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士登嘉措(1876~1933)主持下對墨如寺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擴建,使之形成了今天的規模。與此同時,由乃窮寺法王釋迦亞培主持在小昭寺北又興建了一座寺廟名“墨如寺”,從此大昭寺東面的“墨如寺”遂稱“墨如寧巴寺”(即老墨如寺),以區別於新建的“墨如寺”。其實,墨如寺巴寺內惟一可以與此名稱相配的是藏巴拉康建築,其布局和結構保留了不少吐蕃早期的東西。圍繞這座拉康還有許多早期的傳說。據乃窮寺法王釋迦亞培的部分著作稱:這個拉康是吞彌·桑布扎(吐蕃松贊乾布時期重臣)創造藏文的聖地,也是吞彌·桑布扎的資料室。這些都為研究該寺歷史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