塢壁鄉部

地主塢壁建築呈城堡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壁也稱塢堡或壁壘。 塢壁主要盛行於北方地區。

鄉部:
鄉官部吏;下級官吏。《漢書·韓延壽傳》:“ 延壽 大喜,開合延見,內酒肉與相對飲食,厲勉以意告鄉部,有以表勸悔過從善之民。”《後漢書·左雄傳》:“鄉官部吏,職斯祿薄……鄉部親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從政者。” 南朝 宋 鮑照 《為柳令謝驃騎表》:“臣素陋人,本絕分望,適野謝山川之志,輟耕無鴻鵠之嘆。宦希鄉部,富期農牧。”
塢壁:
中國古代為防禦而修建的小城堡﹐又稱塢堡﹐按照分布的地區和設定的由來可分為兩類。一類分布在內地﹐是地主豪強聚集宗族鄉黨﹐依山築壘﹐平地建塢﹐據以自守﹐割據一方(見彩圖 東漢塢壁的望樓和院落﹐摹自河北安平逯家莊墓壁畫 )。這種塢壁實物現已不存﹐只能從出土的陶城堡略知其建築梗概。陶城堡為一有牆圍繞的方形城垣建築﹐前後開門﹐門上和堡的四隅建有樓櫓﹐略如城制而規模甚小﹐與塢字本意如庫城小障相符。內置陶屋表示城內有住宅。另一類是西漢時為了屯戍在西北無險可守的地帶築城據守而修建的(見漢代關塞建築)。
中國古代具有圍牆的防禦建築。又稱塢、營塢塢候。漢武帝時,為防禦匈奴,在北方及西北邊塞上築有大量塢壁。邊塞的塢壁是一種較城、障為小的防禦工事(有時大於小障),築在亭、隧的外圍。 塢有時分為內塢與外塢,均有出入口,置門戶,有卒守把。塢內有屯兵和居人的房舍。登亭、隧有稱為塢陛的台階。塢上並可舉烽 。東漢時,最多曾達616所。地方豪強也建設自己的莊院。地主塢壁建築呈城堡式。周圍為高牆,門上有門樓,四角有角樓,有的還有高層的樓櫓建築,門樓、角樓和樓櫓乃至牆垣高處開有鎡望孔或射孔。大門有衛士把守。塢內有塢主居所、衛士和奴婢仆隸樂隊等的居處,還有倉廩、手工業作坊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壁也稱塢堡或壁壘。多擇既有山林險阻,又可進行農耕的宜守宜農之地設定。比較常見的是採取血緣和地域的形式,以宗族與鄉里作為團聚的紐帶。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強自為塢主,或稱宗主。他們以宗族鄉里關係組織地方割據武裝,被控制的宗人鄉親實際上是塢主的私人部曲。此外,也有以流民結集的方式出現的塢壁,塢主都由流民公推有才能或宗族勢力相對強大者任之。
塢壁主要盛行於北方地區。十六國和北魏的統治者,往往按塢主的實力大小,分別給予官職,大小塢壁又成為各級地方政權機構的治所。北魏前期,推行宗主督護制,更全面地承認了宗主們及其控制下的大小塢壁的合法地位。魏孝文帝推行三長制,三長代替了宗主;鄰、里、黨等地方基層組織也取代了大、小塢壁組織。唐以後,塢壁轉入衰落,但並未根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