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西林宮

塞西林宮

德國宮殿。位於柏林西南27公里的波茨坦市。是波茨坦著名景點之一。

由來

塞西林宮塞西林宮
1912年~1913年,德皇威廉二世為他的長子——威廉皇太子在波茨坦北部建造了一座仿英國鄉間別墅風格的宮殿。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工程停頓,直到1917年才建成,耗資約150萬馬克。該宮殿以太子妃塞西林公主的名字命名,稱塞西林宮或稱塞西林霍夫。

茨坦會議

1945年7月,法西斯德國已經投降,法西斯日本正處於崩潰前夕。蘇、美、英三國政府經過協商,決定舉行第三次首腦會議。會址就選定在柏林近郊景色秀麗的塞西林宮。1945年7月17日下午5時會議開始,至8月2日零點30分宣告結束。蘇、美、英三國為戰後各自不同的利益,在很多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最後還是達成了協定,簽訂了《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並發表了《波茨坦公報》。後來這兩個檔案通稱《波茨坦協定》。會議討論了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有關對日本的戰後處置方針,通過了以美、英、中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的《波茨坦公告》。

布局

會議期間,塞西林宮的36個房間全部用作代表團的工作室和會客室。原來的宴會廳作為蘇聯、美國和英國代表團團長的工作室。這些房間至今仍保持著當年華貴、莊重的陳設。會議大廳莊嚴肅穆,正中的大圓桌是蘇聯朱可夫元帥請莫斯科家具廠專門為這次會議趕製的。圓桌中央放著一個圓形插座,上插蘇、美、英三國國族。圓桌周圍放置15把坐椅,其中三把較大的扶手椅是供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7月28日後為新任首相艾德禮)就座的。以史達林為首的蘇聯代表團居右側,中間是杜魯門率領的美國代表團,左側是邱吉爾(後期為艾德禮)率領的英國代表團。

歷史意義

波茨坦會議是二次大戰期間蘇、美、英三國首腦繼德黑蘭會議和雅爾達會議之後,處置戰後歐洲問題和確立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一次重要會議,對戰後世界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會議的舉辦地點,塞西林宮被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歷史意義。二戰結束以來,在塞西林宮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