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盛行於漢代,深受漢宮廷重視,是一種公平合理化的治理競爭遊戲,是一種在格子板(象棋板)上下的棋。
盛行時代
盛行於漢代的賽戲春秋時期,從六博中繁衍出一種新的棋戲——塞戲。《莊子,駢拇》:“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魏蘇林注《後漢書·吾丘壽王傳》也說塞戲“博之類,不用箭(箸),但行梟棋”。
塞戲簡介
由於六博比賽時往往靠擲來僥倖取勝的成分較大,不能公平合理地競爭角逐取勝,漢班固在《弈旨》中明確指出了它的這一缺點:“夫博懸於投,不專在行,優者有不遇,劣者有僥倖,踦拿相凌,氣勢力爭,雖有雌雄,未足以為平也。”《尹文子》也說:“博盡關塞之宜,得用通之路,而不能制鑿之大小,在遇者也。”由於塞戲不用擲箸,而行梟、散棋,初步擺脫了靠僥倖取勝的機遇,使雙方的智力競爭趨向公平合理化。
出處
由於塞戲是在博戲基礎上繁衍出來的,古籍中經常“博塞?”並稱。如《管子·四稱》載:“流於博塞,戲其工瞽。”《管子·四時》載:“一政曰禁博塞”(往:博塞長奸邪,故禁之)《後漢書·梁冀傳》往引鮑宏《塞經》:“塞在四采,塞、白、乘、五是也,至五格即不得行,故調之格五。”塞即格五也。
由於塞戲比六博進步,發展至漢代已極為昌盛。塞戲成了漢宮庭常設的遊戲項目,並專門設立“棋待詔” 的官。《漢書、香丘壽王傳》:“吾丘壽王,字子贛,趙人也,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詔。”吾丘壽王是迄今所知歷史上最早的棋待詔。而圍棋的棋待詔據《西陽雜俎》記載,至唐玄宗(685-762)時才有了棋待詔王積薪。吾丘壽王、梁冀等都是史籍上記載的優秀格五棋手。《後漢 書·梁冀傳》載梁冀“普格五”。
漢代地位
東漢邊韶作《塞賦》詠塞戲云:“始作塞者,其明哲乎。故其用物也約,其為樂也大。猶土鼓塊木包,空桑之瑟,質樸之化,上古所耽也。然本其規模,製作有式:四道交正,時之則也;棋有十二,津呂極也;人操厥半,六交列也;赤白色者,分陰陽也;乍亡乍存,象日月也;行必 正直,會道中也;趨隅防折,禮之容也;迭往迭來,剛柔通也;周則夏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順也。然則塞之為義,盛矣大矣,廣矣博矣。質象於天,陰陽在焉;取則於地,剛柔分焉;施於人位,仁義載焉。考之古今,王霸備焉;覽其成敗,為法式焉。”
這種詠物賦的產生反映了漢代塞戲的盛行和漢宮庭的重視。
出葬物品
西漢墓葬中出土這兩種稍有不同形制的塞戲棋局。湖北雲夢和廣西西林縣西漢墓中出土的塞戲棋局,與博局幾乎一樣,唯一不同的是無博箸。而甘肅省武威縣唐咀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確塞戲,棋盤為黑彩底,棋局給白色規矩形圖案,與博棋局圖案稍有不同,出土的塞戲棋於,刻有龍虎兩種圖紋。
相關故事
漢代格五棋塞戲與棋待詔吾丘壽王的故事:
在漢代已出現以弈棋為職業的官員,叫作棋待詔。吾丘壽王就是漢武帝時的棋待詔,爵旺壽王,字子贛,趙一今山西省趙城西南一人。曾隨中大夫董仲舒學習((春秋)),但他不以通經 聞名,卻以弈棋出名.漢武帝也喜歡弈棋,便在朝中給他加了一個閒職,叫做棋待詔。
漢朝流行的棋,不是今天的象棋,叫做格五棋。又稱塞戲,它是在六博的基礎上脫胎而來的.古文獻中所說博塞,就是六博和塞戲的合稱。六博要投箸行棋,帶有僥倖性;塞戲不用投箸, 擺脫僥倖取勝的成分,標誌著我國古代象棋的初次改革。象棋棋譜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棋待詔這碗飯是很難吃的,如果老是輸棋,皇帝認為棋藝低下,立即罷官. 若屢戰屢勝,則皇帝認為不給而子,也加以罷官。吾丘壽王做了棋待詔不久,就因得罪漢武帝而丟官。他向武帝要求留在朝中養馬,漢武帝不允;提出願去守邊禦寇,漢武帝也不允。後來請求去打匈奴,漢武帝勉強答應。
吾匠壽王經此打擊,變得聰明了。有一年,在汾陰出土一尊周鼎,獻給武帝,百官朝賀,認為這是天賜寶物,當為吉兆。壽王卻說不是周鼎。漢武帝大怒說..『眾臣都說是周鼎,獨你說不是,現在要你講清楚,否則殺頭。壽王答道.二此鼎在周,就叫周鼎。秦始皇統一天下,派人去找此鼎,一直沒有找到。直到當今盛世才出現,當稱為漢鼎。武帝聽後十分高興,賜黃金十斤。這就是壽王議鼎-典故的由來。原來鼎在古代是政權的象徵,稱為漢鼎,象徵漢朝政權鞏固,漢武帝自然得意。
詩曰..收拾棋枰別帝鄉,葡萄酒熟臥沙場。精通格五成何事,議鼎翻能媚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