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約國之間的秘密條約共有四個:1915年3月至4月的《君士坦丁堡協定》,1915年4月2b日的《倫敦協定》,1916年4月26日的《賽克斯-皮科協定》,1917年4月的《聖讓-德莫里耶訥協定》。根據這些條約,俄國可以得到君士坦丁堡、土耳其海峽及小亞細亞東北的大片內地;義大利將獲得小亞細亞西南地區;英國將獲得美索不達米亞和地中海港口海法及阿卡;法國則將獲得敘利亞沿海和俄國勢力範圍以東的腹地。這些密約是對奧斯曼帝國的“死刑執行令”,它們留給土耳其人的僅是其故國北部的20000平方英里土地。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密約與英國當時正同阿拉伯和猶太代表締結的某些條約直接相牴觸。
1914年11月,土耳其一加入同盟國,英國人就同阿拉伯領導人麥加王子埃米爾·海珊談判締結了軍事聯盟。作為對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人的回報,英國人同意承認戰後各阿拉伯國家的獨立。但是這一承諾卻與英國人早先對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羅思柴爾德勳爵所作的許諾相衝突。猶太復國主義是一場民族主義運動,早在19世紀最後25年中就已作為對愈演愈烈的排猶主義的一種反抗而在歐洲猶太人中間發展起來。1897年成立於巴塞爾的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曾經多次請求奧斯曼帝國政府允許他們在巴勒斯坦(《聖經》中的祖國)建立一個猶太定居點。由於土耳其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美國的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趁機要求協約國允許他們於奧斯曼帝國滅亡之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他們獲得了成功:1917年11月2日貝爾福勳爵寫信給羅思柴爾德勳爵,宣稱英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家園……但不言而喻,不能做任何有損於巴勒斯坦現存的非猶太人社會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的事情……”很明顯,這一《貝爾福宣言》與協約國之間瓜分奧斯曼帝國的秘密條約是相互衝突的。
事情的最終結果是簽訂了《塞夫爾條約》(1920年8月10日)。相反,君士坦丁堡這一戰略要地卻處於土耳其的主權之下,不過土耳其海峽則將被非軍事化並被置於國際控制之下。
由於這些條款與過去給阿拉伯人的許諾完全相反,與協約國公開聲稱的民族自決原則也完全相反,整箇中東掀起了武裝抵抗的浪潮。各種因素結合到一起使得土耳其人能夠徹底廢除《塞夫爾條約》,而阿拉伯人則在經過十年的頑強鬥爭之後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讓步。
土耳其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後來被稱為“土耳其之父”的穆斯塔法·凱末爾。他因在戰爭中成功地保衛了達達尼爾海峽而成名。停戰之後他帶頭反對《塞夫爾條約》,完全樂意放棄舊帝國的阿拉伯諸省,但卻堅決拒絕割讓東色雷斯,拒絕接受有關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峽的條款。在1919年10月的選舉中,凱末爾的支持者贏得了多數席位。1920年1月召開的議會接受了凱末爾的計畫。1920年4月23日議會宣布廢除蘇丹政權——它實際上是同盟國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個囚犯——並建立了以凱末爾為總統的共和國。
年輕的共和國不僅要與蘇丹鬥爭,還必須反對戰勝的協約國。它之所以能夠打敗似乎是勢不可擋的對手,是因為凱末爾富有靈感的領導,以及廣大土耳其人民對他忠實的支持——他們由於1919年春希臘軍隊在士麥拿的登入而空前團結。凱末爾還巧妙地利用協約國之間的嚴重分歧與它們分別締結條約,從而孤立了士麥拿的希臘人。1922年9月凱末爾成功地進入士麥拿,不僅是希臘軍隊,就連世代居住在士麥拿地區的希臘平民也都被迫撤退。
這時凱末爾就能夠要求修改《塞夫爾條約》了。經過長期談判,1923年7月24日簽訂了《洛桑和約》。在創立了新土耳其之後,凱末爾又致力於創造新土耳其人這一同樣艱巨的任務。凱末爾毫不留情地清除了過去那些陳舊的制度。新的改革就像奔騰的激流一項接著一項:首都從君士坦丁堡遷移到小亞細亞中心地帶的安卡拉;廢除了哈里發制;壓制所有的宗教團體;採用了一部憲法以及新的民法典、刑法典和商法典;給予婦女以選舉權,並允許她們參加議會。至1938年11月10日凱末爾去世時,新土耳其已經確立。
相關詞條
-
《歐洲共同條約》
《歐洲共同條約》是歐洲共同市場條約的簡稱。歐洲共同市場條約由比利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法蘭西共和國、義大利共和國、盧森堡、荷蘭六國簽訂。頒布於1957年...
歐洲共同市場條約全文 -
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尼布楚議界條約》)是中國清朝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簽定的第一份邊界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國際條約。 1689年8月2...
簽訂背景 簽訂經過 條約原文 文字版本 歷史記載 -
色佛爾條約
色佛爾條約(Traité de Sèvres),一譯《塞夫勒條約》。是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在1920年8月10日簽訂的一項條約,屬於1919年巴黎和會系列...
和談經過 條約內容 廢除條約 條約後續 -
肖蒙條約
肖蒙條約,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 4國為最後戰勝拿破崙一世於1814年3月1日在肖蒙簽訂的一項攻守同盟條約。1813年底,聯盟各國的軍隊攻入法國境內...
歷史過程 背景 相關的國際關係史 歷史條約 -
洛桑條約
亦稱《洛桑和約》,Treaty of Lausanne。全稱《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土耳其和約》。1923年7月24日,以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希臘、羅馬...
912年 923年 土耳其與黑海海峽問題 -
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歷史人物]
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1585年9月9日-1642年12月4日)法王...
人生概述 生平經歷 社會影響 主要成就 人物評價 -
中蒙邊界條約
1962年12月26日,《中蒙邊界條約》在北京簽訂。1963年3月25日在烏蘭巴托互換批准書後生效。 主要內容:雙方規定了兩國全部邊界線的走向;雙方同意...
簡介 簽約人員 條約全文 -
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
歷史背景 條約內容 主要影響 中英北京條約文本 -
尼古拉·齊奧塞斯庫
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羅馬尼亞語:Nicolae Ceausescu,1918年1月26日—1989年12月25日)羅馬尼亞共產黨和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人物成就 家庭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