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開榘

光緒三十年(1904年),他同陳乃元、陳樵、蔡瑄等人,在城內馬巷(今城廂區衛生院左側小巷)創辦“醒社”,附設閱報所。 宣統三年(1911年),他在參加莆田的光復活動後,即與楊持平、鄒去病、林一士赴滬,參加北伐隊伍。 民國20年(1931),塗開榘因病逝世,終年51歲。

基本信息

塗開榘(1880—1931),號季方,人稱“塗六”。福建莆田常太莒溪村人,後定居城內花園巷(今城廂區太平街)。開榘幼讀《四書》、《五經》,後學新科學、新知識,接受新思潮。光緒三十年(1904年),他同陳乃元、陳樵、蔡瑄等人,在城內馬巷(今城廂區衛生院左側小巷)創辦“醒社”,附設閱報所。他帶頭捐資700元,派人赴滬購訂《浙江潮》、《民報》、《孫逸仙》、陳天華的《猛回頭》、鄭權的《瓜分慘禍預言記》、《福建之存亡》、梁啓超創辦的《時務報》以及《東方雜誌》等新書報,面向社會,供人借閱。此外,還向各界密贈許多仇滿冊子。同年十月,他又與林翰、陳乃元、陳樵、蔡瑄等,在城內頂務巷創辦莆田第一所私立國小——興化礪青國小堂。他出資最多,卻只在該堂擔任義務教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留學東瀛。回國後,接任礪青國小堂的第三任堂長。宣統二年(1910年),他又同涵江人黃湘、黃紀星於城內府學明倫當開辦“興郡師範簡易科”。同年,加入同盟會在福州設立的總機關部“橋南公益社”。宣統三年(1911年),他在參加莆田的光復活動後,即與楊持平、鄒去病、林一士赴滬,參加北伐隊伍。鏇因南北和議,未遂其志。接著,加入奉孫中山為總理的中國自由黨,並於次年春回莆,在城內四賢祠(今莆田五中校內)成立自由黨興化支部。4個月裡,莆仙兩縣黨員達5萬人以上。3個月後,這個支部就被袁世凱政府所封禁。民國3年,他再度赴滬,參加中華革命黨。時袁世凱妄圖復辟帝制,他立即回莆,與楊持平、鄒去病等人組織民軍,從事討袁活動。民國8年(1919),福建靖國軍總司令方聲濤編莆田所有民軍為一個旅,推開榘為旅長。次年,因楊持平被北洋軍閥拘捕下獄,開榘四出營救不成,乃即匿居鼓浪嶼、香港等地。民國11年(1922),開榘作為礪小創辦人,被該校元老們由北平請回莆田,出任第8任校長。開榘以宣傳革命、倡導文明為己任,曾出資由上海買回舞台布景、戲劇服裝和道具,召集林一士、鄒去病等數人,在城四賢祠成立文藝組織——“通俗教育團”。他們自編自演許多話劇,諸如痛斥袁世凱復辟的《奸雄驚夢》和反對封建婚姻的《結婚鑒》等,開了當年被莆田人稱為“文明戲”(話劇)的先聲。又與馬繩武等人結為“票友”,合演《捉放曹》、《空城計》等戲。民國20年(1931),塗開榘因病逝世,終年51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