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位概況:
區號:0663
車牌號:粵V
郵編:515342
電話號碼:7位數:261****
塗洋,著名僑鄉,為廣東省普寧市梅塘鎮轄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向4公里處,地處廣東省東南部腹地,塗洋的地理中心坐標為:東經116.10883°,北緯23.32911°,從地理連結關係上看,塗洋東南連梅塘鎮泗坑村和池尾街道辦事處,東北接梅塘鎮石鳥村,西北臨老寨何村、梅塘鎮區,其南部為塗洋山地,有塗洋內山 獅腰山兩座山丘,在其西境有狀元山。
從地貌上看,塗洋位於潮汕平原的第二大衝擊平原——練江平原西北邊緣,其北面與榕江平原(潮汕平原第三大沖積平原)有一道小分界嶺,但界限不明顯,南面則分別承接南陽山區和大南山地,其中練江之源——寒媽水庫即位於大南山地!
塗洋:位於練江平原西緣土地面積方面,塗洋平原和山地兩部分面積總和約為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2.6平方公里,有耕地2000餘畝。
人口方面:塗洋目前保留本地戶口的有近1.5萬人,另有在僑胞1萬餘人,而改革開放以來遷籍國內各大中小城市的人數亦有3000餘人,塗洋本地常住人口1.6萬,其中外地務工人員約3500人(2006年)
塗洋地理位置優越,其在梅塘地位可謂舉足輕重,發展塗洋具有重大意義:
從人口方面上講:12.2萬人口的梅塘鎮(23村/居委)有:溪南(2.4萬)安仁(1.6萬)塗洋(1.5萬) 泗坑(1.1萬) 長美(1.2萬)五大村/居委
從經濟基礎上講梅塘鎮以:遠光、泗坑、塗洋、長美四地見優
從可發展利用土地上講梅塘鎮以:長美、塗洋、遠光、泗坑最多
從歷史人文底蘊既教書育人氛圍上講以:塗洋、泗坑、長美、遠光四地為佳而又以塗洋最為稱道(塗洋歷來多出才女佳人)
從地理位置上看:長美、遠光將全境組合為梅塘鎮區,而塗洋泗坑則將併入普寧市中心區。
歷史沿革:
塗洋舊稱“塗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從潮州府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黃坑3都,取普遍安寧之意首建置普安縣(即今廣東省普寧市),塗洋即屬當時的黃坑都;至萬曆十年(1582年),將普安縣改稱普寧縣,又將普寧縣洋烏、戎水2都劃歸潮陽縣管轄,塗洋仍屬普寧縣管轄;萬曆十四年(1586年)縣治由戎水貴嶼(當時縣治仍駐於潮陽縣)遷於黃坑厚嶼(今洪陽鎮),塗洋開始出現較大規模的移民入戶,清雍正十年(1732年)廣東巡撫楊文乾奉旨批文將潮陽縣戎水都170個村、貴山都西半部93個村以及洋烏都尾段45個村劃歸普寧縣管轄,清朝有六仁塗洋鄉;從清朝至新中國成立之初,塗洋或自立為鄉或併入梅塘鄉,1958年隨梅塘鄉併入里湖公社,1960年梅塘從里湖公社析出,塗洋屬梅塘公社,80年代中期梅塘建鎮,塗洋是為梅塘第一鄉,後塗洋分別經歷管區、村委會、居委會幾次行政改稱,2007年隨著“普寧崛起”口號的提出,塗洋開始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發展機遇——在新一輪的普寧市區規劃中提出了,塗洋全境(梅塘東部)被納入新的普寧市區,是為“石橋頭—軍埠—下架山—占隴—主城區—梅塘—里湖”這一東西主軸的組成部分!
塗洋衛星圖本地戶口姓氏結構方面:梅塘經過幾百年的入住遷移,現今有方、王、李、林、曾等11姓其中以方最大,約占本村人口1/2,這一支方姓便是入主潮汕地區的四支方氏中的其中一支,系潮安仙庭方氏派之後。
塗洋人民勤奮善良,有方玉坤先生,李躍進先生等慈善人士曾獲“鐵山蘭獎”;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塗洋人民曾為災區人民捐款數十萬,
另附潮汕方氏遷移始末:
潮汕方姓,其源皆出自福建莆田。而福建莆田的方姓,其根則在河南。河南郡(今河南洛陽一帶)是方氏的望族。
方姓來源主要有兩支:一支源出姬姓。周宣王時,南方荊人不聽從周朝的號令,周宣王便派大將姬寰去征伐。姬寰,字方叔,是周朝的元老,德高望重。此次他奉命
征討荊國,由於指揮得當,周軍勢如破竹,一路取得勝利。很快就迫使荊人投降,平息了南方的叛亂。為了表彰姬寰的功績,周宣王賜他的子孫以其字“方叔”的第一個字為姓,即方姓。後來,姬寰的子孫便以方為姓。其二是說遠古炎帝神農氏的後裔有個叫榆罔的人,其幫助黃帝伐蚩尤有功,於是黃帝就將他的兒子雷封於方山。雷的後代便以地名為姓,世代相傳姓方。
四方拓潮
潮汕方氏,其源出福建莆田。方姓在潮汕的蕃衍流布,主要有四支。
一是普寧洪陽濂溪派系。普寧洪陽濂溪派系的始祖是方瑤,字伯玉,號濂溪。宋建中靖國(1101)隱君子,世居福建莆田。方瑤一家為福建莆田的大家望族,因有顯爵而被授諸生。方瑤少年就才華過人,其詩文甲於同流。然因金國入侵,兵荒馬亂,方瑤雖有才華但無心仕途,而喜歡遊山玩水,吟詩作對。後偕昆弟游潮汕三邑,途經潮陽厚嶼(今普寧洪陽)時,被這裡的景色迷住,便攜家眷來厚嶼安家落戶。後來,其子孫便在厚嶼(洪陽一帶)衍殖,明弘治元年(1488)方瑤第6代裔孫方清隱由厚嶼遷居潮陽洋烏都仙港(今汕頭市潮南區司馬浦鎮仙港村),是以潮陽部分方姓乃方瑤之後,到了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明朝政府從潮陽縣西境析出洋烏、戎水、黃坑3都,取“普遍安寧”之意首建置普安縣,初始縣治設於戎水都(今汕頭市潮南區貴嶼鎮境內)。至萬曆十年(1582年),將普安縣改稱普寧縣,又將普寧縣洋烏、戎水2都劃歸潮陽縣管轄,萬曆十四年(1586年)縣治遷於厚嶼(今洪陽鎮),洪陽,這座潮汕古鎮、普寧(中國人口第一縣)老縣城便成了中國方氏第一鎮,而在往後的400多年裡洪陽方氏後裔分別到、大長隴鄉(在今軍埠鎮鎮區,占隴鎮、石橋頭之南;下架山以東)等地開基創業。此系人口繁衍至今已逾20萬(海內外),而方遙之後可謂人才濟濟,有清朝兩廣水師提督方耀、新中國第一代華僑領袖方方,“潮劇名醜”方展榮等。
普寧—梅塘—塗洋二是潮安仙庭方氏派系。潮安仙庭方氏派系之開基祖為方動。方動原居福建莆田刺桐巷,是刺桐巷開基祖方叔的第九代裔孫。南宋紹興年間(約1150),其兄方漸來潮為官海陽縣尉。方動便隨兄赴任。後方漸改知梅州,方動並未隨兄去梅州,而是在潮安居下來,並創鄉于海陽縣登雲都沙埕(今潮安縣浮洋鎮仙庭鄉)。創鄉至今已近900年,世代蕃衍,傳至今已30代。其中潮安縣浮洋鎮木井、隴頭;庵埠竹圍和內文方厝;江東鎮樟厝洲;磷溪田厝;潮州市內及東津;普寧塗洋鄉;澄海信寧及外砂;汕頭陳厝合方厝隴;豐順東皆系方動之後裔。此系之後可謂遍居潮汕(這個潮汕不單指一般意義上的粵東臨海,而應是指那句“海內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
三是惠來方氏派系。創始人為方驥之。方驥之為福建莆田人,於宋代淳熙十年(1183)授潮陽縣丞,不久調任東莞。在往東莞赴任途中突遇盜寇而不幸逝世。因方驥之生前為官清廉,無錢護柩歸里,只得就地安葬。其子遂就近擇地而居,落籍於潮陽豐歡鄉之惠來。明代期間,其裔孫方平野由惠來遷創於潮陽隆井都溪尾(今潮陽沙隴鎮石坑);清康熙(1662-1722)年間,方驥之裔孫方玉池由惠來赤澳遷創於黃隴都美林村(今兩英鎮美林),今日惠來是為中國方氏人口第一縣。
塗洋:泗坑山遠眺四是揭東登崗涵濤方氏派系。其始祖為方真,字仁,於南宋理宗六年(1233),為避戰亂由福建莆田涵江來揭邑,卜居於揭邑桃都溪圍涵濤(今登崗鎮涵濤村)。為不忘淵源根系,村名第一字取原“涵”字,第二字取有江必有濤之意,。江濤興發奔騰,意為子孫世世代代長盛不衰。清嘉慶十三年(1809),方真第14代裔孫方盧仕由涵濤遷創於潮安浮洋鎮南門橋村(今劉厝村)。除上述四支主要流派之外,還有不少方氏派系。如揭東縣登崗鎮方坑村方氏。其始祖為方桃溪,於南宋年間經商入潮途經此地,看到方坑地理環境優美。既有山又有水,群山連綿,形態萬千,遂攜家眷由福建莆田來此定居創業。
經濟概況:
塗洋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已基本達到城鎮化標準,交通方面:安池公路(328省道)貫通全境,其距揭神鐵路池尾站(在建)、廣汕公路(324國道)、普揭高速、普惠高速、縣道梅(塘)棉(湖)公路接在2公里範圍內,另距在建的深廈沿海鐵路占隴站15公里、潮汕機場40公里,其連結榕江,水運方便,近兩年來鎮政府重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投入資金1800多萬元,完成了塗洋的所有同村公路,另外正投資150多萬元完成安池線塗洋村道等地的路燈架設。
塗洋,即未來普寧市區裡的梅塘片區名優特產方面:塗洋的石洞柿子、塗洋茶葉、橄欖等皆遐邇聞名!而又以石洞柿子最稱著:過去有首民謠試著么唱的:“普寧素稱百果鄉,山清水秀好地方,種果面積卅萬畝,一年四季花果香。 春試柑桔共楊桃,夏食蓮果與鳳梨,秋嘗龍眼余甘柿,冬日青攬蜜浸桃。 泗坑楊梅塗洋柿,大壩出名桃李柰,船埔出名烏橄欖,蔡口余甘好食哉... ...”這裡的塗洋柿就是指石洞柿子!
產業產值方面:塗洋工貿並進;有食品、熟料五金等生產加工工業,2008年完成工農業產值近4.1億人民幣,其中工業總產值3.6億元。
教育設施:
現有立基幼稚園、小百靈幼稚園等多所幼稚園及國小、國中各一所。
風俗習慣:塗洋學校舊址塗洋每逢大節日時有英歌、大鑼鼓等潮汕意蘊濃厚的民俗表演!而就平時而言:與潮汕其他地區相仿:初一十五吃齋敬神佛;善男信女到廣德庵、娘廟、佛祖宮、姑爺廟等地拜聖求願、添燈祈福!
另外,塗洋還有天主教堂一座(為梅塘之僅有),即塗洋堂,據清嘉慶《澄海縣誌》載: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前已有外籍神父到過澄海傳教;清乾隆元年(1736)天主教開始傳入潮陽海門鎮,再傳到達濠的澳頭村。嘉慶二十五年(1820),法籍石堅基神父(一說石堅基為美國馬利諾外方傳教士)從梅州南下到揭陽縣大洋、河田(現屬揭西縣)等地傳教。道光三十年(1850)開始傳入普寧縣梅塘塗洋村。
一切皆匆匆:塗洋立基幼稚園普寧的宗教勝景眾多,而尤以塗洋為至佳落腳點:在塗洋方圓3公里內有馬嘶岩寺和白水岩兩處旅遊勝地:
馬嘶岩寺馬嘶岩寺:在普寧池尾西部馬山東麓 ,創建於唐大曆年間,距今千餘年,是普寧現存最古的岩寺。相傳此寺為唐高僧大顛初創道場,後幾經興廢,韓愈治潮時曾至此寺訪大顛,至今寺旁尚有“歇馬廳”、“拴馬石”舊址。
白水岩,位於梅塘鎮泗坑山,“獅象把水口”的山脈內圍,離梅塘約1.1公里,創於明永樂十年(1412),白水岩內磬聲悠揚,綠水青山,古樹環繞,果林蒼翠,風景獨秀,尤有八景:石豬戲水、銀牛觀日、金龜聽鍾、玉橋天成、琴蛇聞鼓、皇冠大石、仙人古洞、飛瀑懸潭,故善信、遊客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