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索在菲拉拉戀愛和受苦;他在羅馬報仇雪冤;他的光榮依然活在威尼斯的流行歌曲中。這三個階段是和他不朽的聲名不可分割的。為了用音樂來表現它們,我們首先招請這位英雄的偉大的幽靈,他出現在威尼斯的礁湖上,宛如再生於今日;於是我們看見了他的自豪而憂傷的容顏。當他在菲拉拉的節場中一閃而過時——他的傑作就在這裡第一次重見天日。最後,我們跟著他到不朽的都市羅馬,在這裡,人們給以崇高的榮譽,尊他為烈士和詩人。F·李斯特。”
這部作品的結構分為三部分,是以變奏原則為主,綜合奏鳴曲式原則的混合曲式。第一部分(作為奏鳴曲式的呈示部)從威尼斯船工的歌聲回憶起詩人的一生;第二部分(作為奏鳴曲式的中部和再現部)刻畫詩人在菲拉拉宮廷中的生活的各個方面:宮廷舞會場面、戀愛生活、遭受迫害等;第三部分(尾聲)集中抒寫詩人創造事業的最後勝利。
作為奏鳴曲式呈示部的主部,運用了葬禮進行曲的體裁,是一首哀歌,採用威尼斯貢杜拉船工唱的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歌調,激起人們對詩人生活的種種回憶。副部運用夜曲體裁,是船歌的繼續發展。結束部是一首莊嚴的進行曲,表現人們對詩人的歌頌,預示最後的勝利。全曲的中部是一個插部,貢杜拉船歌中樂句結尾的音調蛻化為典雅的小步舞曲,描寫塔索在菲拉拉的宮廷生活。再現部的主部,仍為葬禮進行曲的體裁,與呈示部不同的是,中部小步舞曲的節奏和織體貫穿其中,並延續到副部的再現,接著出現了引子中騷動不安的因素,標誌愛情生活的破滅。這一段充滿暴風雨氣息的音樂,刻畫了詩人橫遭迫害以及內心的激憤。至此描寫“哀愁”的部分結束。尾聲是謳歌“勝利”的部分,雖然不長,但意義重大,也是全曲的高潮,歌頌塔索在死後“以足使迫害他的人無地自容的力量放射出萬丈光芒”,全曲以宏偉、壯麗的全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