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北橋村

堤北橋村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門莊鄉堤北橋村,位於河北省內的冀州 區門莊鄉,距衡水市中心西南30公里左右。堤北橋村,古稱東堤北河口村,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是一座千年古村落。據傳說,一張姓船商行船擱淺於此,即卸貨上岸,留此定居。當時,因地處滹沱河口,又在東岸,故稱東堤北河口村。清朝初年,為了渡河方便,便在村北修建了一座較大的木橋,稱為堤北橋,後習為村名。 2016年11月8日 國家住建部正式公布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冀州區堤北橋村榜上有名,正式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古村落”,這也是衡水市首個獲此殊榮的古村落,標誌著該區在弘揚和保護傳統歷史文化領域邁出可喜步伐。

簡介

堤北橋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千年古村,也是遠近聞名的秀才村,明清時代曾有:一村十進士,十戶一舉人,五戶一秀才,戶戶有處士的說法。村子裡保留有以程家大院為代表的較完整的古建築群落,傳統建築輪廓依稀可見。現大部分宅院還保存著老宅的布局,另傳說中的魚形街布局原貌部分保留。

堤北橋村,距衡水市中心西南30公里左右,現有600多戶,近2000人。該村建立於距今3000年以前的西周時期。據傳,古有一張姓船商路經此地,船隻擱淺,便卸貨上岸留居於此,“逐水草而居”,世代生息繁衍,發展成村。因該村地處滹沱河口,故稱河口村。清初,為渡河方便,在村北修建木橋,稱為堤北橋,沿為村名。據史料記載,滹沱河當時在堤北橋村一帶,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河水改道移到今衡水市安平縣境內。

地理位置

歷史悠久

堤北橋村具有崇文重學之優良傳統,明清時期,被譽為“秀才村”,“一村十進士,十戶一舉人,五戶一秀才,戶戶有處士”,是當時鼎盛景象的寫照。“處士”,是我國古代有才德而隱居不仕之人。堤北橋村的街道布局,在明清時期,呈魚狀。據老人回憶,“魚街”呈東西走向,西部石程家大院是魚頭,附近是學校、朱坑為魚嘴、程家大院位於魚腹部、傅家大院為魚鰭、其餘居民處於魚尾部。據說,這“魚街”取意於“鯉魚跳龍門”的神話傳說,鯉魚越過龍門,可以變成龍。堤北橋村人發奮學習,人才輩出,明清時期,“魚頭”石家大院出了三品大員石九奏、“魚腹”程家大院出了“文魁”“武魁”、“魚鰭”傅家大院出了武略騎尉傅明遠等名人。據查,堤北橋村明清時期出過進士1人,舉人20人以上,秀才更多。

傳說,堤北橋村本應出10個進士,結果因為出了個石九奏,十減九等於一,便一個頂了十個。明朝萬曆壬辰進士石九奏,字伯成,其名字與劉墉、紀曉嵐等同登北京國子監“明清進士題名碑”。皇帝當年賜予石九奏的“上馬石”“下馬碑”,現保存完好。當時規定,凡路過此地的官員,武官下馬,不下馬則馬削四蹄;文官下轎,不下轎可砸轎底。

從該村出土的石碑看,堤北橋村出過上至三品、下至九品的大小官員數名。清朝嘉慶年間(1522~~1566年間),“武魁”得主程氏族人,誥授中憲大夫,正四品。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年間),開原兵備副史、進右參政石九奏,從三品。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年間),武略騎尉傅明遠,正六品。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年間),深州學正程希泉,正七品。清朝三河訓導(姓名不詳),八品官員。此外,還有登侍郎3名,屬九品。村里還保存有程族人獲得的嘉慶拾伍年(1536年)拾壹月立的“武魁”木製牌匾一塊和“文魁”木製牌匾一塊。還有嵌在門樓上的“榮歌鹿鳴”木製牌匾一塊。

堤北橋村,有載入縣誌的兩位名人石九奏和石聖隨。

石九奏,明朝“兵部”,如今在北京西琉璃廠一帶有一條胡同叫“兵部窪胡同”,傳說這個兵部就是堤北橋村人石九奏,人稱石兵部。石九奏的名字在北京國子監進士題名碑上赫然而現,其詩作被收入《四庫全書》的就有四卷,以《石伯成詩集》匯成卷。他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曾任兵備參政,被收入《孤本明代人物小傳》。他經科舉考試步步及第,並成為一員驍勇的武將。他率領千軍萬馬馳騁疆場,屢建奇功,最終官至兵備副使,正三品。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為表彰其功勳,皇帝親賜上馬石、下馬石及下馬碑。據當地老人們證實,碑陽面書有“敕令”兩個大字,碑陰刻有石九奏的名字。據查證,石九奏並非“兵部”,而是“兵備”。清代曹溶所著《明人小傳》中記載:石九奏“授大理評寺歷寺副寺正,出知萊州府,以優歸補兗州,升開原兵備副使,進右參政。”石九奏的最高官職是遼東邊塞重地開原兵備副使,正三品,曾平定女真族叛亂。後人誤傳為“石兵部”。

石聖隨(1860~1925年),字福常,清末民初之名醫。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當地爆發了瘟疫,因沒錢治病而死的百姓比比皆是,石聖隨耳聞目睹,悲慨萬分,從而立志習醫。據傳,他將醫書系在牛抵角上,勞動間隙即展卷誦讀,夜間亦經常通宵達旦。因之,石聖隨“凡歷代醫學名著,無不瞻於目而書於手,熟記醫書150餘部。”為擺脫世俗,專志探索醫理,石聖隨遠走他鄉,隱姓埋名,旅遊行醫。如是三年,學業大成。在學術上,石聖隨遵古而不泥於古,循其常而通其變。石聖隨行醫數十年,每天的病人絡繹不絕,而邀請其出診者更是車馬盈門,而他總是牛驢敞車在先,騾馬車在後,以示不為權勢所誘。石聖隨不慕權貴,不收厚禮,不沽名釣譽之高風亮節,仍傳頌於鄉里。石聖隨去世後,他的好友們將其醫案整理成書《石氏治驗錄》,直隸省立第十四中學校長楊顯卿及石聖隨之子侄均為之作序,時任縣長金良驥親予審批並題寫封面,該書於1936年出版發行。

近代

自2006年起,堤北橋村建設了“學優苑”古文化公園,內有石九奏“窗外偷學成才”的故事和清朝程氏家族文武兼修的牌匾、門樓等古蹟內涵。同時,修建了一個泮湖,形狀也似魚,教育、鼓勵孩子們,刻苦讀書,“鯉魚跳龍門”。該村還把近年挖掘出土的石碑,建成了一個碑林,以教育人們傳承歷史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