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俄羅斯著名的電影大師。在資深影迷眼中,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tof Kieslowski)基耶斯洛夫斯基無疑是“骨灰級”的殿堂大師。僅憑《十誡》和《紅》、《白》、《藍》,還有《維洛妮卡的雙重生活》幾部不多的片子,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足以在電影的豐碑上刻下自己不朽的名字。他的影片被認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詩情,有又希區柯克的敘事技巧”,他更被尊為“當代歐洲最具獨創性、最有才華和最無所顧忌”的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不擅長編故事也不喜歡靠煽情來打動人,他所關注並終生探討的是個體的精神世界。
早年
1941年6月27日出生於華沙。1957至1962年間,他在專業學校學習戲劇技巧;而後的四年,就讀於由當時的先鋒藝術家創立的洛茲電影學校修導演課程,畢業作品是紀錄片《來自洛茲城》(From the City of Lodz)。六九年,憑藉紀錄片《照片》(Photograph),年輕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登上電視舞台,開始了他的紀錄片生涯,捕捉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如何在生命中克盡其責地扮演自己”。其間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關於1971年什切青(波蘭港市)罷工事件的《工人的七一年》(Workers′71),而另一部紀錄片《初戀》(First Love)1974年在克拉科夫舉辦的國際短片節上奪得金龍獎桂冠。他曾一度在WFD紀錄片工作室工作,七四年加入Tor電影製作組。
後來,他對記錄片的局限性產生了不滿,發現“攝影機越和它的人類目標接近,這個人類目標就好像越會在撮影機前消失”。或許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說,“紀錄片先天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實生活中,人們不會讓你拍到他們的眼淚,他們想哭的時候會把門關上。”於是在拍了十餘年紀錄片後,他逐漸轉向了發揮空間更大的故事片領域。
成名
七五年,他為電視台製作了他的首部故事片《人員》,這也為他贏得了德國曼海姆電影節上的第一個獎項。七六年,他為影院製作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生命的烙印》上映,獲得莫斯科電影節大獎,同時奠定了他在波蘭電影界“道德焦慮電影”學派靈魂人物的地位。但當他對社會主義事業中個體的存在狀態繼續深入探討時,各方面的壓力卻滾滾而來。如他的下一部片子《盲目的機遇》在八一年11月軍事法公布後就慘遭禁映,直至八七年才重見天日。在他最沮喪的時候,碰到了此後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位合作夥伴,政治訴訟律師皮耶斯也維奇(Krzysztof Piesiewicz)。當時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準備拍一部政治審訊的紀錄片,便向律師諮詢有關上庭的情況,而兩人磨合的結果則是《永無休止》的誕生。其實,八八年震驚西歐文化界的電視系列片《十誡》也是在皮耶斯也維奇的建議下拍成的,其意圖按他的話來講就是,“重尋被共產主義理論破壞的基本價值”。九十年代他們共同編寫了《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以及“藍、白、紅”三部曲。可是在拍完了耗神的三部曲後,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意打算修生養息一段時間, “只想靜靜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抽自己想抽的煙”。基耶斯洛夫斯基去世前的兩年內,大量有關他意欲放棄電影工作的傳言不脛而走,但在最近的採訪中,皮耶斯也維奇披露,就在基氏接受治療期間,兩人還在探討下一個拍攝計畫--暫名為“地獄,煉獄,天堂”的三部曲。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蘭電影工作者協會的會員,1979至1981年擔任副主席。同時他也是歐洲電影研究會的成員。他的一生都是在對電影的思索與實踐中度過的;而在其五十五年的短暫人生里,電影也的確為他贏得了無盡的榮譽。世界各地電影節的領獎台上,頻頻閃現他消瘦的身影,像1974,1975,1977,和1979的克拉科夫;1975年的曼漢;1975,1976,1979,和1988年的格但斯克;1979年的莫斯科;1988和1991年的坎城;1989和1993年的威尼斯;1980和1994年的柏林;1988年的聖塞巴斯蒂安;1980年的芝加哥;1979年的里昂;1988年的聖保羅等等。
之後
優秀的導演有很多種,有些如特呂弗以細膩深入地刻畫人物見長,法國自由浪漫的氣息洋溢於片中;有些則如庫布里克擅長編織瑰麗詭秘的奇異世界,讓觀眾在虛幻與真實之間留而忘返。相較之下,基耶斯洛夫斯基並不是一個編故事的好手,他的大多數作品沒有緊湊的情節,以娛樂為目的的觀眾面對他的影片肯定會失望已極,甚至昏昏欲睡。而打造動人的故事贏得觀眾也從來不是基氏的興趣所在,他所關注並終生探討的是個體的精神世界。可以說,他更接近於運用電影語言講述個人存在狀態的哲人,因而被哲學家劉小楓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
一件令眾多影迷困惑且失望的事是,當被問及是否喜歡電影時,基耶斯洛夫斯基竟面無表情地回答說,“不。”但也許,這正是他與其他導演的不同之處,電影於他只是一種工具或方式,用以進行對人的思考和研究。基耶斯洛夫斯基曾經說過他寧可看書而不去電影院。生活和文學是他創作的重要靈感,在被問到關於對他的影響這個問題時,他舉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托馬斯.曼、卡夫卡和加繆四人的名字。
儘管自《十誡》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字已越入世界級大導演的行列,但他仍認為自己是個“樸素的、地方性的”導演。早年他對政治和政治大背景下人們的生存情況十分敏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與法國的電影界的合作,政治這一概念被逐漸淡化,代之以自由個體在所謂自由生活中的困惑與掙扎。總體來說,他的創作是從尖銳滑向溫情,《永無休止》女主人公的自殺令人悲憤而窒息,到了《紅》里,當約瑟夫和瓦倫蒂娜的手隔著車窗重疊在一起,我們只有為這對終生錯過的愛人超越了時空而傷感地欣慰。
這位被譽為“當代歐洲最具獨創性、最有才華和最無所顧忌的”電影大師,並非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在電影之路上一帆風順;相反,他在報考華沙電影學校的過程中不斷失敗,而我們也險些在毫無知覺中,與這位天才失之交臂。但是畢竟,他留下了這些閃亮的電影作品,每當我們重溫,便仿佛得以與他重聚。因此可以知道,生命雖則短暫,但卻可以不朽。
去世
1996年3月13日,法籍波蘭電影大師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於巴黎病逝。他的死訊迅速在世界範圍內傳開,各個角落的電影工作者和影迷同為之一哭。尤其是在他的母國,這條訊息占據了大小報刊的頭版,波蘭電視台決定於次日播放《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和部分《十誡》。電影評論家和製作者舉行了悼念活動,追憶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作品。幾年後的今天,基耶斯洛夫斯基非但沒有被世人遺忘,當年他鮮為人知的作品甚至還打入了流行電影的排行榜。但是,當你避開喧囂的人群,靜靜重溫《藍》,《白》,《紅》三部曲的時候,也許才會明白,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位電影大師,更是一個摯友,一位精神上的引領者。
基耶斯洛夫斯基創作年表
《人員》(Personnel) 1975
《生命的烙印》(The Scar) 1976
《影迷》Camera Buff 1979
《機遇之歌》(Blind Chance) 1982
《永無休止》(No End) 1984
《十誡》(The Decalogue) 1988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1991
《藍》(Blue) 1993
《白》(White) 1993
《紅》(Red)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