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疏散

即有機疏散理論,是沙里寧為緩解由於城市過分集中所產生的弊病而提出的關於城市發展及其布局結構的理論。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發展、衰敗和未來》一書就詳盡地闡述了這一論理。

簡介

“有機疏散”論
(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芬蘭建築師E.沙里寧為緩解由於城市過分集中所產生的弊病而提出的關於城市發展及其布局結構的理論。

歷史

沙里寧在他1934年寫的《城市,它的生長、衰退和將來》一書中對有機疏散論作了系統的闡述。他認為今

沙里寧沙里寧
天趨向衰敗的城市,需要有一個以合理的城市規劃原則為基礎的革命性的演變,使城市有良好的結構,以利於健康發展。沙里寧提出了有機疏散的城市結構的觀點。他認為這種結構既要符合人類聚居的天性,便於人們過共同的社會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脈搏,而又不脫離自然。
有機疏散就是把擴大的城市範圍劃分為不同的集中點所使用的區域,這種區域又可分為不同活動所需要的地段。
有機疏散的城市發展方式能使人們居住在一個兼具城鄉優點的環境中。沙里寧認為,城市作為一個機體,它的內部秩序實際上是和有生命的機體內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機體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壞,將導致整個機體的癱瘓和壞死。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趨衰敗,必須對城市從形體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再也不能聽任城市凝聚成亂七八糟的塊體,而是要按照機體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業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髮展的離開中心的地域。有機疏散論認為沒有理由把重工業布置在城市中心,輕工業也應該疏散出去。當然,許多事業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門必須設定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中心地區由於工業外遷而騰出的大面積用地,應該用來增加綠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須在城市中心地區工作的技術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商業人員居住,讓他們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部分事業,尤其是擠在城市中心地區的日常生活供應部門將隨著城市中心的疏散,離開擁擠的中心地區。擠在城市中心地區的許多家庭疏散到新區去,將得到更適合的居住環境。中心地區的人口密度也就會降低。

基本原則

有機疏散的兩個基本原則是:把個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寧稱為“日常活動”的區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經常的“偶然活動”的場所,不必拘泥於一定的位置,則作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動儘可能集中在一定的範圍內,使活動需要的交通量減到最低程度,並且不必都使用機械化交通工具。往返於偶然活動的場所,雖路程較長亦屬無妨,因為在日常活動範圍外緣綠地中設有通暢的交通幹道,可以使用較高的車速迅速往返。
有機疏散論認為個人的日常生活應以步行為主,並應充分發揮現代交通手段的作用。這種理論還認為並不是現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於癱瘓,而是城市的機能組織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擁擠堵塞。
有機疏散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歐美各國建設新城,改建舊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擴展的過程有重要影響。70年代以來,有些已開發國家城市過度地疏散、擴展,又產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舊城中心衰退等新問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