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

城市水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圖書由作者馬忠玉,蔣洪強編著,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圖書信息

作 者: 馬忠玉,蔣洪強 著

叢 書 名:出 版 社: 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ISBN:9787807642565出版時間:2010-03-01版 次:1頁 數:297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經濟學理論與讀物

內容簡介

水循環經濟實際上是水的社會循環經濟的簡稱,是一種先進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是以水資源節約、水資源閉路循環使用、廢水再生回用為特徵的一種新的經濟方式。
改變城市水循環的傳統模式,轉向“取水——用水——排水——回用”的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節流優先、治污為本、加強水循環利用、多渠道開源”為基礎的戰略方針是城市水循環經濟政策的核心思想。

作者簡介

馬忠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獲西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英國愛丁堡大學作博士後研究,1996年回國工作。先後研修、出訪美國、英國、日本等幾十個國家,擁有廣泛而穩定的國際聯繫。
馬忠玉教授曾經主持研究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際合作項目以及各種基金項目30餘項,其中7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出版著作8部,合作出版著作12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60餘篇。
馬忠玉教授先後為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核心諮詢專家.美國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問題顧問:;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項目諮詢專家,國際環境與發展領導機構(LEAD International)成員。2002年至今為德國浮雷斯堡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客座教授,合作培養博士研究生。
目前馬忠玉教授供職於他的家鄉,任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
蔣洪強,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博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近幾年來,主持或參與了環境保護部、科技部、財政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委託的科研與規劃項目以及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盟等國際合作項目共23項主持出版著作2部,參與出版著作4部,譯著2部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曾獲中國綠色年度人物特別獎、全國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獎、四川省哲學科會科學一等獎、寧夏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環境保護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獎項。
·查看全部>>

目錄

上篇 理論篇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水循環經濟國內外研究進展
1.3 研究目標及意義
1.4 研究思路與方法
1.5 研究內容與框架
第2章 水循環經濟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2.1 基本概念
2.2 水循環經濟的基本特徵
2.3 水循環經濟研究的理論基礎
2.4 水循環經濟的分析方法
2.5 當前水循環經濟研究的重點問題
第3章 城市水循環系統物質流分析
3.1 城市水循環系統物質流模型
3.2 城市水循環物質流核算賬戶
3.3 城市水循環系統物質流績效評價
第4章 城市水循環系統價值流分析
4.1 水資源價值
4.2 水資源價值流
4.3 城市水循環系統價值流計算與分析
4.4 城市水循環系統價值流分析的意義
第5章 城市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分析
5.1 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5.2 需水管理模式分析
5.3 節約用水模式分析
5.4 清潔生產模式分析
5.5 再生水回用模式分析
5.6 一個綜合的城市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方案
第6章 城市水循環經濟政策設計
6.1 國外相關政策評述
6.2 國內現有政策評估
6.3 水循環經濟政策制定的機理與基本原則
6.4 城市水循環經濟政策框架與實施要點
下篇 實踐篇
第7章 銀川市水現狀分析與問題識別
7.1 銀川市自然地理概況
7.2 銀川市水資源與水環境現狀評價
7.3 銀川市水資源開發利用面臨的問題
第8章 銀川市水循環系統物質流與價值流分析
8.1 銀川市水循環系統物質流分析
8.2 銀川市水循環系統價值流分析
第9章 銀川市水資源安全評估及其預警分析
9.1 銀川市水資源承載力分析
9.2 銀川市水安全綜合評估
9.3 銀川市水資源預測預警分析
第10章 銀川市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分析
10.1 水價調整與節約用水模式分析
10.2 推廣節水器具的費用效益分析
10.3 產業結構與節約用水模式分析
t0.4 水權轉換與需水管理模式分析
10.5 清潔生產與水循環利用的分析
10.6 再生水回用模式環境經濟分析
10.7 綜合分析與結論
第11章 銀川市實施水循環經濟的政策建議
11.1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努力減小農業用水量
11.2 調整工業結構和布局,建立節水型工業體系
11.3 加強生活節水器具的推廣和節水宣傳教育,建設節水型消費體系
11.4 加強再生水資源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實行分質供水
11.5 採取各種措施,加強中水的推廣使用
11.6 堅持自主創新,加強水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研究
11.7 改革和建立有利於水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與制度
參考文獻
·收起全部<<

前言

以循環經濟理念推動我國節水型城市建設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並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首次寫入《黨章》。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衡量人與自然和諧有兩個重要指標,即兩個承載能力:一是資源承載能力,二是環境承載能力。資源承載能力主要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主要包括:水環境、大氣環境和生態。適應和提高資源承載力,要靠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適應和提高環境承載力,要靠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在這兩個承載能力中,水資源都是重要因素。從我國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及未來發展趨勢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解決好水資源問題。
一、充分認識建設節水型城市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水是人類生存的生命線,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生命線,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