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主要經歷
Paul Ehrlich 保羅·埃爾利希
1854年~1915年
一譯艾立希、歐立希。德國免疫學家。化學療法的奠基者之一。
1854年3月14日生於德國西里西亞的斯特雷倫(今波蘭斯切林),1915年8月20日卒於巴特洪堡。
1878年畢業於萊比錫大學並獲醫學博士學位後,任柏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助教、講師、副教授。1890年在R.科赫領導的傳染病研究所任職。首次提出白細胞按所含顆粒染色特性的分類法;發明結核菌的抗酸染色。1890年後研究免疫問題,幫助E.貝林生產白喉抗血清,設計單位測定抗毒素量的方法。創側鏈學說,研究動物血清的溶血反應,提出“補體”一詞。晚年時專攻化學藥物治療傳染病的研究,發明治療梅毒的有效藥606(砷凡納明),與I.I.梅契尼科夫共獲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先後獲得世界各學術團體授予的81個榮譽稱號。
代表作為《細胞生命的免疫力》。
大記事
1854年3月14日生於德國西里西亞的斯特雷倫(今波蘭斯切林)於猶太人家庭,1883年結婚。1878年畢業於萊比錫大學並獲醫學博士學位後,任柏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助教、講師、副教授。1890年在R.科赫領導的傳染病研究所任職。1896~1899年先後任斯泰格利茨血清實驗所及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實驗治療學研究所所長。早年從事生物體內不同組織、細胞與染料的親和力的研究,發明活體染色法。鑑別了肥大細胞與漿細胞;發現嗜酸性粒細胞;首先鑑別了髓細胞性白血病的各種類型;首次提出白細胞按所含顆粒染色特性的分類法;發明結核菌的抗酸染色。1890年後研究免疫問題,幫助E.貝林生產白喉抗血清,設計單位測定抗毒素量的方法。創側鏈學說,研究動物血清的溶血反應,提出“補體”一詞。晚年時專攻化學藥物治療傳染病的研究,發明治療梅毒的有效藥606(砷凡納明),“606”是一種新藥的代號,即“灑爾佛散”(申凡納明),據說是因為試製它到第606號染料才獲得成功而名。 與I.I.梅契尼科夫共獲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先後獲得世界各學術團體授予的81個榮譽稱號。1915年8月20日卒於巴特洪堡。在免疫學方面,他創立了“側鏈學說”。這一學說為診斷、治療和預防傳染病提供理論基礎。
榮譽
主要榮譽
保羅·埃爾利希在組織學、血液學、生物化學、病理學及腫瘤學方面也很有研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組織染色治療與實驗》、《化學治療錐蟲研究》、《螺旋菌實驗化學療法》、《免疫力研究論文集》等。弗勞·黑德維希·埃爾利希於1929年為紀念她的丈夫保羅·埃爾利希設立了埃爾利希基金會最高醫學研究獎——保羅·埃爾利希-路德維希·達姆施泰特獎金 ,路德維希·達姆施泰特獎金是為紀念保羅·埃爾利希的好友、著名的化學家路德維希·達姆施泰特而設立的。1952年這兩項獎合併為現在的保羅·埃爾利希-路德維希·達姆施泰特獎金。保羅·埃爾利希-路德維希·達姆施泰特獎金每年頒發一次,用以獎勵在化學療法、細菌學、免疫學、血液學及癌症研究等領域的傑出成就。獎金分主要獎金與附屬獎金兩種。主要獎金於偶數年頒發,包括一枚金質獎章和50,000馬克的獎金;附屬獎金於奇數年頒發,側重於獎勵青年科學家,包括一枚銀質獎章和50,000馬克的獎金。德國公共衛生部也承擔一部分獎金的提供。
“606”藥品
藥品介紹
“六〇六”胂凡鈉明,六零六(抗梅毒藥),由1908年保羅·埃爾利希實驗室發現,當時對幾百個新合成的有機砷化合物進行了篩選,最後確定第606個化合物具有抗梅毒活性。梅毒是由蒼白螺旋體引起的傳染病,要通過性交傳染,是性傳播疾病。分3期:一期梅毒。即硬下疳,潛伏期2~4周,外生殖器部位發生暗紅色硬腫塊 、淺潰瘍 ,有軟骨樣硬度,周圍淋巴結腫大。二期梅毒。在一期梅毒 1~2 個月之後,全身皮膚、黏膜發生對稱泛發皮疹、斑疹、丘疹、膿皰疹等。黏膜可發生黏膜斑、扁平濕疣,傳染性強。三期梅毒。發生在感染後2~3年乃至10年,皮膚為樹膠樣腫,還可涉及骨、關節、心、血管,表現為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和主動脈瘤等,侵及神經為脊髓癆 ,全身麻痹 ( 麻痹性痴呆 )。先天梅毒有早期先天梅毒,相當於後天二期,但較重。晚期先天梅毒與後天相似,但很少發生心、血管及神經病變。主要為實質性角膜炎、神經性耳聾、哈欽森氏齒 (上門齒中央切痕,下小上大,寬厚相等)、佩刀形脛骨等。各期之間可有潛伏梅毒,無症狀,僅血清反應陽性。
研發背景
在19世紀70年代,埃爾利希在醫學院求學期間,對細胞的觀察在德國進入了黃金時代,這得益於德國兩大工業發展:一個是德國的光學工業,製造出了越來越精良的光學顯微鏡;一個是德國的染料業,細胞學家們嘗試了種種染料,試圖使不同的細胞、細胞的不同結構能不同程度地被染色,以便能在顯微鏡下區分開來。埃爾利希從那時起對染料著了迷。他一開始研究的是如何用不同的染料讓不同的細胞著色,包括通過染色在顯微鏡下分辨出入侵人體的病原體,用以診斷疾病。他曾經給自己的唾液染色發現自己得了肺結核。很快地,他想到染料還可以有更直接的醫療用途:如果染料能夠特定地附著在病原體上染色,而不附著人體細胞,那么我們是否也能從染料中發現藥物,它只攻擊病原體,而不攻擊人體細胞,因此對人體無副作用呢?埃爾利希將這種藥物稱為“魔術子彈”。尋找“魔術子彈”成了他一生的夢想。
遭遇困境
初遇磨難
1899年,他被任命為新成立的法蘭克福實驗醫療研究所所長後,開始帶領一批人馬去實現這個夢想。埃爾利希一開始想要攻克的是“非洲昏睡症”。當時人們剛剛發現這種傳染病的病原體是錐體蟲,而錐體蟲也能感染老鼠,因此可以用老鼠做為實驗動物試驗藥物。1904年,埃爾利希發現有一種紅色染料——後來被稱為“錐紅”——能夠殺死老鼠體內的錐體蟲。可惜臨床人體試驗的效果不佳,因此他開始尋找新的染料。此前,有一位英國醫生髮現染料“阿托西耳”(學名氨基苯胂酸鈉)能殺死錐體蟲治療昏睡症,但是有嚴重的副作用:阿托西耳會損害視神經導致失明。埃爾利希想到:能不能對阿托西耳的分子結構加以修飾,保持其藥性卻又沒有毒性呢?當時化學家已測定了阿托西耳的分子式,它只有一條含氮的側鏈,表明它難以被修飾。但是埃爾利希相信這個分子式搞錯了,它應該還有一條不含氮的側鏈,這樣的話就可以對它進行修飾,合成多種衍生物進行實驗。埃爾利希的助手們並不都贊成埃爾利希的直覺,有的甚至拒絕執行埃爾利希的指導當場辭職。
研究成功
但是實驗結果表明埃爾利希的猜測是正確的。助手們合成了千餘種阿托西耳的衍生物,一一在老鼠身上實驗。有的無效,有的則有嚴重的毒副作用,只有兩種似乎還有些前途:編號“四一八”和“六〇六”的衍生物,但是進一步的實驗表明後者並沒有效果。恰好在這時,梅毒的病原體——密螺旋體被發現了,而且,一位年輕的日本細菌學家秦佐八郎找到了用梅毒螺旋體感染兔子的方法。埃爾利希邀請秦佐八郎到其實驗室工作,讓他試驗“四一八”和“六〇六”是否能用於治療梅毒。1909年,秦佐八郎發現“四一八”無效,而“六〇六”能使感染梅毒的兔子康復。隨後舉行的臨床試驗結果也表明“六〇六”是第一種能有效地治療梅毒而毒副作用又較小的藥物,很快推向市場。做為第一種抗菌類化學藥物的發明者,埃爾利希因此被公認為化學療法之父。這是第一個通過對先導化合物進行化學修飾,已達到最最佳化的生物活性的有組織有目的的嘗試,保羅·埃爾利希更是開創了化學治療的先河。1910年606上市,商品名Salvarsan,這是第一個治療梅毒的有機物,相對於當時套用的無機汞化合物是一大進步。1912年,溶解性更好,更易操作,但療效稍差的新胂凡鈉明(同為砷化合物,914)上市。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由於青黴素的發現,取代了砷劑治療梅毒的地位。國際禁止使用606的原因總結一句話就是副作用太大,同時由於抗生素的發現,有了更加安全有效的藥物治療梅毒,因此不再使用606和914。在抗生素髮現以前,由於606以及後來的914的有效治療作用,即使有很大的副作用,但由於治療梅毒沒有更好的辦法,因此一直在使用。隨著青黴素以及其他抗生素的發現,有了更加安全、有效的藥物治療梅毒,原來的副作用大的藥物當然就不再被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