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觀
艦種 重巡洋艦
艦級 約克級(2號艦)
製造廠 普利茅斯 德文波特船塢
下訂 1928年3月15日
動工 1928年8月1日
下水 1929年7月18日
服役 1931年7月27日
結局 於1942年3月1日的泗水海戰中被擊沉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 8,390噸
滿載排水量 10,410噸
全長 全長175.25米
水線長164.6米
吃水 6.17米
動力 8座海軍三汽包水管鍋爐
4座帕森斯變速蒸汽引擎4軸推進
功率 80,000馬力
續航距離 10,000浬(26節,1,900噸重油)
乘員 630人
武器裝備
建造時
3座雙聯裝8英寸(203毫米)L/50 Mark VIII後裝式艦炮
4座單裝QF4英寸(101.6毫米)Mk.V高炮
2座四聯裝0.5英寸(12.7毫米)L/50 Mk.III維克斯式機槍
2座三聯裝21英寸(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戰時改裝
3座雙聯裝8英寸(203毫米)L/50 Mark VIII後裝式艦炮
4座雙聯裝QF4英寸(101.6毫米)Mk.XVI高平兩用炮
2座四聯裝QF2磅速 L39 Mk.VIII高炮
2座單裝厄利孔20毫米機炮
2座三聯裝21英寸(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裝甲
主裝甲帶76毫米
水密隔艙63毫米
主炮側面25毫米
主炮炮座25毫米
主炮揚彈機50毫米
艦載機 1架海象水上飛機
設1座彈射器,後增加為2座
概要
本艦相比其姐妹艦“約克號”來說晚了2年訂購與建造,在1928年8月1日,於英國德文郡普利茅斯市的達文波特船廠開工,1929年7月17日下水,1931年7月27日完工。為英國皇家海軍最後建造的8英寸(203毫米)主炮級的重巡洋艦。
艦型設計
約克級重巡洋艦的設計是建立在郡級的基礎上,而本艦的設計也基於2年前訂購的“約克號”的實戰經驗。 由於在“約克號”上已知8英寸(203毫米)Mk.II炮塔的頂部強度不足以設定飛機彈射器,故本艦艦橋改為完全封閉式設計,位置較“約克號”更靠近B號炮塔,高度則降低到16米,不過可以滿足觀測主炮彈著點的需要。鍋爐室後移,因此原本在“約克號”上為避免影響艦橋視野而從下部延伸的傾斜式煙囪改為直立式,相應地前後桅桿也改為直立,使整艦外觀顯得端正。火力方面,原本設計高平兩用的Mk.II炮塔在對空射擊時易出現故障,故本艦搭載的是改裝過的Mk.II炮塔,仰角高度限制在50度以下,不再具有對空射擊能力。相比原來“約克號”上的1具彈射器,再增設1具,均位於右舷煙囪後面,朝向外側。
本艦和“約克號”同樣是艦首樓型,而艦體中部乾舷高度不足,導致高速航行時浪花高過舷側打濕甲板,此為兩艦的通病。
改裝
1932年本艦將兩側艦首樓延長至煙囪後,提供更多的甲板工作空間。1934年至1935年,安裝設計時應搭載的2座四聯裝維克斯式高射機槍。在開戰時1939年拉普拉塔河口海戰中受到重創後,在1939年至1941年的大維修中對艦橋進行擴大改裝,將單裝的QF4英寸Mk.V高射炮改換為同款雙聯裝炮配以高平兩用的Mk.XIX炮塔;又在B號和Y號主炮炮塔上各增設一座單裝厄利孔20毫米機炮。安裝2座4聯裝“砰砰炮”。將桅桿換成三角桅桿以安裝286型對空預警雷達,艦橋上面的火控塔加裝284型火控雷達,提升測距效率與彈著點觀測能力。
服役歷程
埃克塞特號在完工後,編入大西洋艦隊的第二巡洋艦中隊,從1931年一直服役到1935年;期間在1934年時轉移至美洲及西印度群島指揮部;之後在1935年至1936年的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時轉移至地中海區域,直至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本艦與坎伯蘭號(HMS Cumberland)一同組成南美艦隊,由亨利·漢伍德海軍中將指揮。本艦與利安德級輕巡洋艦,阿賈克斯號(HMS Ajax)、阿基里斯號(HMNZS Achilles)一起參與了1939年12月13日爆發的拉普拉塔河口海戰[1]。三艦分為兩隊夾擊德國袖珍戰艦施佩伯爵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Admiral Graf Spee),戰鬥期間受到施佩伯爵海軍上將號反擊,遭命中7發283毫米炮彈及多發近失彈,造成61名船員陣亡以及23名受傷;同時全艦8英寸炮故障,航速低至18節,被迫撤離戰鬥。埃克塞特號航行至福克蘭群島的斯坦利港進行緊急維修直至1940年1月。之後回航至達文波特船廠,在1940年2月至1941年3月間,接受正式的維修以及近代化改裝工作。
1941年歸隊後,埃克塞特號負責大西洋運輸船隊的護航工作。包括追擊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期間,WS-8B船隊護航工作。這以後,本艦被派往遠東。[1]
1941年日本加入二戰時,埃克塞特號編入ABDA司令部指揮下,負責防禦日本對荷屬東印度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