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垓下古城址的新發現,給認識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對我國的歷史文化教育,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出土的各類文物和新發現的早期史前城牆,不僅佐證了垓下的歷史,大大提早了垓下遺址的年代,還對探討淮河流域文明化進程以及研究中國城市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背景

公元前二O二年,楚漢戰爭後期,項羽率十餘萬大軍退至垓下,以河為屏障,堆土為營壘,深塹拒敵。劉邦率數十萬漢軍四面包圍,展開決戰攻勢。漢軍夜唱楚歌,羽聞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愛妃虞姬彈劍哀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遂伏劍自刎,留下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此戰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因其規模空前,影響深遠,被列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戰役之一,有“東方的滑鐵盧”之譽。
垓下城垣除地上部分已平外,地下及基礎部分保存較為完整,結構比較清晰,城址為圓角長方形,接近橢圓形,方向350度。城內面積(不包括城垣)約15萬平方米,包括護城河,城址面積近20萬平方米。填土內包含有龍山時期的鼎足和陶片,其上被一座同期的陶窯疊壓,這表明下層城垣的年代屬於龍山時期。垓下遺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是一處有人居住的聚落遺址,發展至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600--4300年),進入第一個鼎盛時期,成為一個區域文化的中心。“垓下古戰場遺址為中華文明起源找到了新的佐證,說明在這個時期就已經有了文明的曙光。垓下早期遺址成為我國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等史前城址發現之後,在淮河流域的又一次重要發現,填補了安徽無史前城址的空白,是安徽史前考古的一個重大突破,它的發現為探討我國早期城市的起源與發展演變軌跡以及淮河流域文明化進程,都提供了寶貴的考古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