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露篆又稱垂露書。《初學記》卷21載王愔《文字志》云:“垂露書,如懸針而勢不遒勁,婀娜若濃露之垂,故謂之垂露。”從荊楚所見文物來看,即在書寫鳥蟲書(詳見下)和篆書的過程中,在筆畫的中間按筆而形成垂露欲滴的筆法。這類字以往多歸入鳥蟲書,其實也見於非鳥蟲書的篆體(荊楚正篆),知其重在用墨,以突出垂露為主要藝術特徵,故單列為垂露篆。
《王子午鼎銘》(同銘者共七篇)和《楚王熊朏盤銘》,是垂露篆的代表作。下面就以此二者為主要依據,藉以探索垂露篆的藝術特點。
《王子午鼎銘》,為春秋中期末楚令尹王子午(字子庚,楚康王初年任令尹)所作,它既是楚國最早的,也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作品,其字型是在春秋中期修長線篆和鳥蟲書的基礎上,增添不同形態的垂露筆畫,以及其他裝飾筆畫。其垂露篆的特徵顯而易見。
從這些例字就可以看出,這種垂露篆是用一種圓點和半點作為裝飾,體現了露珠下垂、欲滴的各種狀態,與細線條的筆道形成鮮明的對照,二者相反相成,相映成趣,開“懸針垂露”書體之先河。
這種書體當是從商末西周時代的肥筆書體借鑑而來。商末西周的肥筆書法體現在自然的粗筆畫之中,無懸針垂露之感,而本書體的垂露點畫,裝飾在細線筆道上,感覺明顯,故不可將二者混為一談。由於這種書體風趣獨特,不僅為楚系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所喜用,而且影響到修長線劃篆和鳥蟲書(詳見上),甚至影響到日常正篆。如戰國中期的《鄂君啟節銘》的書體就反映了這一點。
這些字夾雜在正篆書體中,具有明顯的裝點作用,既具有垂露點化之美,又與正篆整體書法融為一體,增添了正篆的書體美。
垂露篆發展到戰國末年,達到了其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楚王熊朏盤銘》的整篇文字全用垂露篆,
從這些例字來看,此時的垂露篆,字長是字寬的7~8倍,所裝飾的垂露點均不在筆道的正中間,點的上端尖,下端圓,下垂欲滴的狀態更為明顯。特別還出現了是像楚王等字下端裝飾小半垂露點的創意,與下端出鋒的懸針豎劃明顯反差,相映成趣。
垂露篆是楚國,也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一絕,先秦以後會此種書法者罕見,東漢章帝時秘書郎曹喜,工篆書,善懸針垂露之法。邯鄲諄拜其為師。唐代杜甫曾見薛稷少保書畫壁上掛有垂露篆字畫,作詩云:“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騫”。
如今,垂露篆書法藝術極少有人問津,以致於將鳥蟲書與垂露篆,或者將懸針篆與垂露篆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