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鄉簡介
坪上鄉經濟實力屬縣的二類重點扶持鄉鎮之一,屬縣重點扶持的村有24個,占全鄉25個村的96%,鄉境內有學校23所,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5%,人口自然增長率5.54‰,通廣播電視的村有19個,6個村開通有線電視,全鄉有衛生室23所,目前,坪上鄉有一套較強的鄉、村兩級領導班子,各項工作運作良好,為我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經濟資源
鄉境內主要資源有煤、硫、鐵礦、錳礦、大理石、方解石等,尤其以煤的儲量最大,現有煤礦9個,糧食作物以玉米、稻穀、馬鈴暑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為主。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退耕還林項目的實施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我鄉千方百計捕捉好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沿著產業結構調整之東風,走科技興鄉之路,在全鄉規劃布局,提出了扭住一個龍頭,即加強大哪小城鎮建設,發展商貿龍頭,以科技為引導,發展"五·;五工程"。即:沿安織線從小興浪至白水一帶發展5000畝的冰脆李基地;並在安織沿線實行林藥間作,發展5000畝以金銀花為主的中藥材基地,在七村、洪家山一帶發展5000畝的苦丁茶基地;在豐林、木橋、蒙佐沿線發展5000畝以椿、楸為主的用材林基地;從隴箐至毛栗沿湖發展5000畝的退耕還竹基地。現五個基地已初具雛形,我鄉黨委、政府將加大力度,進一步完善。全鄉規劃上報了三個市場,即在和平峰子岩新建一個以冰脆李、農特產品為主的保鮮、加工交易市場,現和平峰子岩市場正處緊張建設之中。坪上村手巴岩以大牲畜為主的交易市場,大哪村綜合農貿市場正在積極爭取,力爭項目得到落實,我鄉還明確了8個養殖示範村,基本屬少數民族較集中的村,即把坪寨、果隴、和平、大哪作為全鄉三元雜交豬種養殖示範村,把革渣、哈呼、毛栗、漁塘作為全鄉養牛示範村,現果隴、坪寨、大哪、和平養豬已啟動,毛力養牛項目已獲審批,其他試點村正處積極籌備階段,在全鄉投資40餘萬元修建了400餘口沼氣池,200餘個廁所,150餘個牛廄,投資32萬餘元在和平、哪叭岩、坪寨修建了400餘個小水窯,在大哪、坪寨投資4萬元各建立了50畝的折耳根基地,以南林大、林勘院提供技術服務為主在果隴、青坪建立2000畝的乾果經濟林,現長勢良好,在大哪建立80餘畝經果林,擬規劃果隴、和平、大哪、革渣、毛栗作為全鄉產業結構調整試點村,把大哪、革渣作為全鄉農村山、水、林、田、路綜合改革試點村,大大提高了我鄉農業科技含量,降低農業投入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使我鄉的科技種、養殖在不斷擴大和延伸,醫療、衛生事業紮實有序推進, 25個村婦科病普查普治服務上門,把石板作為安順市首創村級合作醫療試點,把革渣作為縣合作醫療試點,為全鄉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旅遊資源
有夜郎湖風景區、豐林火焰山。夜郎湖風景區環繞全鄉15個村,民族風情文化各具特色,如對門村的布依族舞蹈,革渣村的盧笙舞,沙戈村的苗族板凳舞,迎得了觀眾和遠近來客的無比讚譽,形成了夜郎湖風景區一個獨特的人文景觀,時逢春花綻放的李節,十里李花構成夜郎湖風景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豐林火焰山每年3至4月映山紅綻開,整個景區火紅一片,風景獨特、壯觀,火焰山景區由此而得名,火焰山上有被人遺忘的古建築遺址,神秘的涼風洞流傳著古代文明,有著貴州省保存得最完美的原始植被群落,優美秀麗的落水岩瀑布,不失美味的山泉,那裡居住著熱情好客的苗家人,獨特、優美的苗家舞蹈,有國家特級保護植物紅豆杉,讓遊客們流連忘返。火焰山景區擁有一系列令人眩目的景點和自然資源,人文環境,給遊客一種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感覺。
特色產品
近年來,坪上鄉在沿安織線從小興浪至白水一帶發展5000畝的冰脆李基地;並實行林藥間作,發展5000畝以金銀花為主的中藥材基地,在七村、洪家山一帶發展5000畝的茶葉基地;在豐林、木橋、蒙佐沿線發展5000畝以椿、楸為主的用材林基地;從隴箐至毛栗沿湖發展5000畝的退耕還竹基地。
民間文化
被苗族尊奉為祖先的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在逐鹿大戰中不敵黃帝、炎帝部落,敗走疆場,潰退中原,這是被後世史書所記載和所有的苗族古歌吟唱的戰爭,這場戰爭,使苗族先民從此開始了一場路漫漫沒有盡頭的遷移。
幾千年來,苗族人一直向西走著,由陝甘而向湖南、貴州,遷移的路漫長而遙遠,於是,一些人止歇在湖南、貴州一帶,停下來了,在這個氣候溫和的地方整飭傷口,回望身後的道路,唱起憂傷的追憶之歌,兩千多年來,保留了苗族古老的原始風貌。
苗族人有遷移過程中,形成了自已獨特的民族文化。
兩千多年的遷移跋涉,忠實地伴隨著苗家人一樣東西,它就是蘆笙,這種古老的樂器,傳承在一代代苗族人的生命里,成為一種不朽的民族象徵,或許,苗族人在長期的遷移過程中,是為了用蘆笙來傳遞信息?是為了在悲壯的遷移過程中的自娛自樂?還是在遮天蔽日深山老林里用來驅趕野獸,還是在傳遞著悲涼的戰事信息。後人便無法知曉了。
蘆笙是苗族一種古老的竹製笙管樂器,其舞曲節奏感很強,富有感染力。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筒四部分組成。笙斗用松木或杉木製作,規格不同,短的20厘米,長的可達2至3米。蘆笙管一般用細而長的竹子製作,通常為六管,音調為羽、宮、商、角、徵、羽六個音,屬於五聲音階,後來也發展到六聲、七聲音階的,表現力自然就豐富多了。
蘆笙音色圓潤,曲調歡快活潑;蘆笙舞技藝高超,風格多樣。蘆笙舞和蘆笙伴隨著苗家人,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苗族人製作的蘆笙,手藝精湛,堪稱一絕,六個音調,樂聲千變萬化。
身著麻布衣服,生性粗獷質樸的苗家漢子,跳起蘆笙舞來,邊跳邊吹,走、移、跨、轉、立、踢、勾、翻的表演絕技,猶如飛燕騰空,如雛鳳落地,玩雜技般,翻騰而去,風涌而來,讓人心醉,使人嘆服。身著艷麗盛裝的苗家妹子,舞姿輕靈而婉約,如水一般,輕輕而來,柔柔而去。
苗家人吹蘆笙,有諸多講究,從蘆笙譜來說,就有串月亮(苗家人談戀愛的一種方式)譜、跳花譜、走路譜、比武(比試蘆笙技藝)譜、喪堂譜、迎親譜、送親譜等。坪上鄉革渣村的蘆笙老藝人熊永林說,各種譜子是在不同的場合吹的,不能亂譜,因為千百年來,苗家人或多或少基本上都多少懂得一點蘆笙,如果譜子亂了的話,自然就會招來主人家的不高興,嚴重者還會被趕出主人家。如果發生了被主人家趕出去的事情,徒弟丟臉,師傅臉上無光。
普定縣坪上鄉革渣村的熊永林,不但是一個蘆笙表演藝人,更是製作蘆笙的高手,熊永林說,一支蘆笙製作完成之後,最重要的就是測試,也就是聽音。聽音完全是靠製作者自己的經驗,全憑一雙耳朵判斷音調是否準確,這需要製作者本身就是吹奏蘆笙的高手和對蘆笙的喜愛。
說到蘆笙的起源,熊永林更有一個說法:蘆笙,是苗族最古老的先人沙碼太發明的,最初的時候沙碼太只是先用一根竹子做,對著竹筒子吹,聲音雖然很悅耳,可是吹起來仍然很單調,於是沙碼太就慢慢琢磨,到後來就做成了六個管子的,吹起來悠揚動聽。
於是,沙碼太在製作蘆笙的同時,還發明了蘆笙曲子。熊永林說:“據老輩人傳說,沙碼太吹奏的蘆笙曲子,能把天人的飛鳥也引下來。”後來,沙碼太就把蘆笙傳給了自已的兒子,兒子學會吹奏後,就天天去吹給龍王的女兒聽,龍王的女兒被蘆笙抑揚動聽的樂曲聲感動了,就嫁給了沙碼太的兒子,成了沙碼太的兒媳。
在中國很多民族的信仰里,龍王是管雨的神,這個故事反映了廣大苗族人的美好願望,和苗族人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年豐人富的心愿。
跳花節就是苗家人祈求風調雨順的日子,在普定縣坪上鄉,每年的正月二十二就是苗族人傳統的跳花節。到了這一天,活動的最主要的儀式是“栽花樹”。苗族民眾要把一棵精心挑選的樹移栽到花場中央,通過這種形式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寓意著苗族子孫後代能像這棵樹一樣開花結果、繁衍生息。在整個“栽花樹”的過程中,蘆笙舞的表演貫穿始終,是整場活動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每年的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扶老攜幼,全家而動。苗族少男少女們,都要著精美的苗族服飾,來到花場上,各自找尋著自己的意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