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陀塘

一般認為典型的坡陀形石塘是我國“公元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創建的。 在沿海一帶修築海堤,創建“坡陀石塘”,後人稱為“荊公塘”。 後代人頗推崇王安石的“坡陀石塘”。

任鄞縣(治所在今寧波市)縣令的王安石也在錢塘江南岸的部分地區修建石塘。他的石塘名叫坡陀(pōtuó)塘,用碎石砌築,向海面砌成斜坡,其上再覆以斜立長條石。這種石塘雖有消減水勢的作用,但因結構不嚴,經不起大潮衝擊。
斜坡式石塘又稱“坡陀塘”,是在土塘迎水面上用條石護坡的一種海塘工程形式,是對斜坡土塘加以改進,增強了防海浪的能力。迎水面呈斜坡狀,以大條石堆砌,條石後填以小石,背坡以土堆築,塘體是土石結構,因外形而稱“坡陀塘”,塘體穩定性比直立式海塘好。據記載,北宋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范仲淹修築成的蘇北海堤,其結構為斜坡式土堤。但在潮勢頂沖地段採用塊石護坡,“疊石以固其外,逶迤如坡”。這可能就是最早的斜坡式石塘了,其形式或許還不規範。
一般認為典型的坡陀形石塘是我國“公元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創建的。北宋慶曆七年至皇祐二年(公元1047—1050年)王安石任鄞縣(今浙江寧波市)知縣,他重視水利建設,“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邑人便之”。在沿海一帶修築海堤,創建“坡陀石塘”,後人稱為“荊公塘”。這是一種斜坡式石塘。接近於現代所習用的海堤砌石護坡。後代人頗推崇王安石的“坡陀石塘”。如明代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按察副使楊琯在浙江海鹽築坡陀石塘2300丈,嘉靖《嘉興府圖記.水利》說是仿照“荊公塘法”修築的。歷史上杭州灣南岸大部分海堤為坡陀形石塘,目前也多採用。坡陀形石塘坡度平緩,堤身穩定性好,對地基的要求較低,堤前反射波小;土堤經砌石護坡後,可防止土體在波浪、水流作用下淘蝕破壞;砌築容易,省工省料,因此套用較廣泛。
然而坡陀形石塘斜坡堤占用土地多,波浪爬高較直立堤大,需較高的堤頂高程,而且護面經受不住強潮流的衝擊,塊石易剝落下來,於是人們又不斷進行探索,創造了新的石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