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干涉法的研究最早見於1968年Clearbout發表於“Geophyscis”的一篇經典論文,文中用水平層狀介質證明了對自由地表接收到的從底部來的透射地震記錄進行自相關等價於其自激自收模擬記錄(包含負時間記錄以及零時刻的脈衝回響)。該結論可以推廣到非自激自收的情況,若對自由地表兩個不同的檢波器記錄到的從透射波地震信號做互相關,可得到一個新的地震信號,其包含因果和非因果部分以及脈衝回響.其因果部分與以一個檢波器所在的位置為震源(虛震源)而另一個檢波器為檢波器的觀測系統記錄到的地震波一樣。這種通過對地震波進行相關而得到新的地震波並進行成像的方法被命名為聲波日光法成像技術(Acoustic daylight imaging) 。Clearbout推斷這一結論可以推廣到三維各向異性的介質中,但沒有給出證明。法國巴黎高等理工化工大學Fink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聲學領域從理論和實驗上證實了在各種不同的介質中,包括強散射介質,聲場存在時間反轉現象(time reversal).這一方法被用於超聲聚焦與檢測,同時也激發了地球物理工作者提出尾波干涉的方法來監測介質的微小變化。
相關詞條
-
地震波干涉法
地震波干涉法(Seismic Interferometry)是最近幾年地球物理特別是勘探地球物理研究的一個熱點。地震波干涉法與物理學中的干涉法類似,但研...
簡介 地震波干涉法的分類 地震波干涉法成像 -
干涉雷達
干涉雷達指採用干涉測量技術的合成孔徑雷達(InSAR),是新近發展起來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是傳統的SAR遙感技術與射電天文干涉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利用雷...
定義 性質 套用 -
干涉合成孔徑雷達
干涉合成孔徑雷達,英文縮寫為InSAR或者IfSAR,是一種套用於測繪和遙感的雷達技術。使用衛星或飛機搭載的合成孔徑雷達系統獲取高解析度地面反射複數影像...
簡介 生成干涉圖 套用 永久散射體 -
中國地震構造運動
《中國地震構造運動》是2010年3月地震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李祥根。本書從地球結構,運動的特徵出發進行描述總結分析。
內容簡介 本書目錄 -
地震地層學
地震地層學是把地層學和沉積學特別是岩性、岩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地震解釋工作中,把地震資料中蘊藏的地層和沉積特徵的信息充分利用起來,做出系統解釋的方法。 ...
由來 基本原理 研究方法 區別 發展簡史 -
1·12海地地震
1·12海地地震是由加勒比島國海地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16時53分(台北時間13日5時53分),發生的芮氏7.0級大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
地震經過 各方反應 產生影響 地震訊息 地震背景 -
遙感地質與干涉形變測量
《遙感地質與干涉形變測量》是2009年03月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單新建。該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可供從事構造地質、地震地質、環境工程,地球科學研...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
地震海嘯
地震海嘯由於海底或海邊地震,以及火山爆發所形成的巨浪,叫做地震海嘯。通常在6.5 級以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小於20~50 公里時,才能發生破壞性的地震海嘯。
簡介 類型 數字分析 成因 計算與測量 -
雷達干涉測量原理與套用
干涉雷達測量的基本原理 干涉測量模型 干涉測量的SAR數據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